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香门第专刊》2022第9期嘉宾点评

(2022-10-01 11:18:02)
标签:

文化

雪柳诗社

诗香门第专刊征文

分类: 点评台
《诗香门第专刊》2022第9期嘉宾点评


一、近体诗词

诗友原作

初秋赏湖
崔振明
闲云花海隐轻舟,浅水蓬蕽已白头。
纵有唐诗三百句,不能言尽一湖秋。


【王道功老师点评】:

    先选两首唐朝诗人的七言绝句来欣赏一下:第一首是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色宜人,可以写的很多,一只白鹤凌云御风,翱翔在万里晴空,这格调是何等激越昂扬!它和一些面对秋声就觉得好景不长,人生短暂的封建文人的悲秋之作相比,显然更胜一筹。再来看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这首描写江边秋色的小诗,准确地写出了太阳近山时分,光线投在大地上的角度。“铺”字用得巧而独到。诗中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无比喜悦之情。
      我选这两首唐诗的目的就是在于学习古人的写作技巧,来提高我们写诗的构思能力。写诗没有对与错之说,只有好与不好的区别。
      下面我们再来看崔振明的《初秋赏湖》“闲云花海隐轻舟”首句用了三个名词:云、花、舟交待了时空下的景物“隐″字用得好。开明宗义。“浅水蓬蕽已白头”承接上句,岸边浅水处的芦苇花在秋阳下显得格外美丽。而第三句“纵有唐诗三百句”笔锋一转,为尾句“不能言尽一湖秋”做了有力的铺垫,起到了意犹未尽,美不胜收的良好效果。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从而达到了理想的艺术效果。

二、现代诗

1.诗友原作

秋风(二首)
张喜平
秋风萧瑟
将我的怅然
自内心吹起

树叶渐黄
把过去的日子
又翻了回来

满山红叶
像我青春脸庞
粗糙的树干
似母亲的手臂
托举着
沉甸甸秋日

远山沉默
一场大雪正在
酝酿聚集着
它要覆盖一切
包括我们的
喜悦与忧伤

秋雨
写到秋雨
脱缰野马
原野飞奔

多急呀
不饶人的岁月
多快呀
不顾一切的青春

秋雨过后
大地如此平静
迅速和缓慢
苦难与荣耀
又一次被洗刷

秋雨用敏捷的
大面积的凉
告诉尘世
只有瞬间
才能永恒


    【宋曙春老师点评】:
      每经历一次秋天,诗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与获得。这类感时而发出歌吟的诗篇,有的忧郁,有的洒脱,有的放松,有的率性。张喜平的《秋风二首》兼而有之。 写得自然放松,诗意丰沛充盈,呈现多种审美意味,从不同秋意中提炼出意境,并浸润着哲理。
       先看《秋风》。刘禹锡有诗曰:“自古逢秋悲寂寥”,所以作者开篇就直接以“怅然”,引出对过去的回想,由“满山红叶”“粗糙树干”,自然而然,想到年轻,想到母亲,想到收获。随后笔锋一转,冬天在远山酝酿的大雪,会在心里藏起一切。不管寂寥如何,不管期望如何,都在潇洒中,化作了诗意。多熟练的手法,顺手一带,便是辽阔秋冬……恰似袁随园所说:“诗者,人之性情也。近取诸身而足矣。其言动心,其色夺目,其味适口,其音悦耳,便是佳诗。”
       再看《秋雨》。其法亦如秋雨之洒脱,没有羁绊,没有拖沓,一笔带走了岁月和青春……然后是一幅无声画图,是静如处子的原野,是经历荡涤的秋野,是经历洗礼的心灵。在平静中又倏然跳出秋雨秋空本身范畴,以简单顺意揭示深邃而阔大的哲学命题——瞬间即永恒。这是哲理所论,万物存在的相对规律。永恒是我们的想象,是我们的感性认知。瞬间是我们的感觉,是我们的理性认知。其实,诗中不是一二物质具象,而是从现象到本质的蜕变,秋雨已经远去,留下辽远的思索和让人产生丰富的多彩联想。可谓神丰情郁,筋骨思理,一个瞬间便无限长地存在。
       严格些说,《秋雨》中有一二稍显直白,比如,多急呀,多快呀,大面积的凉。用在这首诗里,直白就变得苍白而无味了,且文理亦嫌不顺,使诗眼亮度不足。如果换个意象,结尾可否由上段自然衔接,可否是这样:
秋雨荡涤世尘
留下一地清白
转眼悲欢已逝
只有瞬间
永恒永在


 2.诗友原作

小径通幽
生芃之
这条小径
已经与我失联了很久
如今两侧的蒿草
漫过腰身
松柏和榆树
窜起的高度
遮蔽了大部分天空

曾经的
苞米豆角青菜的领地
统统被牵牛花的藤蔓
占领怡尽
曲径通幽处
蜂鸟蜻蜓蝶儿
扑面而来的小咬儿
还有昆虫们的鸣唱
侵略了你的感官

偶遇的脚步声
使你的心跳漏掉半拍
倏忽跑过一只野猫
回头间审视你的眼神
闪着蓝色的光

不远处 拾阶而上
阳光炫目 灿烂有约


    【静川老师简评】:
      在诗歌创作中,挖掘内心元素,经常会把自己熟悉的、映射的、虚构的甚至是陌生的自我,进行分身重组,以符合诗歌的表达意图。其实,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主观偏好去观察别人,理解自己,并力求匹配内心预感。就像一条河,每个人都只能看到自己的一部分。这首《小径通幽》诗语冷静沉着,意象描摹细致,延伸丰富,烘托出自由、通达的心境。统观均为司空见惯的景象,却从细微处写出了个体感受,写出了差异性和美感,且融入了知性元素,又有自我灵性的触碰和现场感的介入和风景之外的延伸。诗的抒情一定要有度,把握好语言的组合,让每一行的文字尽力带一点陌生感,才会有基本的可读性。“这条小径/已经与我/失联了很久”,“失联”一词用得精炼,亲切感,怀念,思念,甚至还隐匿了不被人知的故事也不可知。关键是还有拟人化的感觉,这条小径就这样被“失联”一词直接升华并延展。“如今两侧的蒿草/漫过腰身/松柏和榆树/窜起的高度/遮蔽了大部分天空”这一描述其实就是时间的跨度,令人感叹!
      第二段的现场感极强,特别是“曾经的/苞米豆角青菜的领地/统统被牵牛花的藤蔓/占领怡尽”这几句普普通通的诗,却让人回忆满满。诗,需要静态的物象也需要动态的物象介入,诗的内容才能鲜活起来,所以,我很喜欢作者忽然插入一只野猫,并且“回头间审视你的眼神”,还“闪着蓝色的光”,这是一种静与动的跳跃,思维敏捷。结尾,很温暖,暖在“灿烂有约”多年失联的小径,往事在时光的那边,唯有昔日的阳光还在,如约而至。
      
本期编辑:常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