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香门第专刊》征文2021年第十一期嘉宾点评(现代诗部分)

(2021-12-02 15:07:49)
标签:

诗友风采展示

文化

分类: 点评台
《诗香门第专刊》征文2021年第十一期嘉宾点评(现代诗部分)


一、诗友原作

烙 饼

张新影

总觉得
人生如同那张饼
最初精心孕育的杰作
皮肤白皙光滑
身体圆润饱满
充满生机
跃跃欲试

放进滚烫的油锅里
翻烤炼狱
端上餐桌那一刻
就有了新的内容

蜕变后
不仅外表沧桑
皱纹纵横
夹层里也多了些油腻
这时你咬上一囗
竟然
芳香四溢

【十耘老师点评】:

    诗的语言一定很浪漫吗?不一定。但语言不浪漫的诗怎么写才能把读者吸引住?有一种办法叫一波三折。这首诗就是很不错的范例。
      题目是《烙饼》,原本以为是熟的可以吃的饼,结果是光滑的生饼,出乎意料,此为第一折。生饼油炸上桌,原本以为作者会大写特写饼之香美,结果确是一场“蜕变”,不仅外表沧桑皱纹纵横,夹层里也多了些油腻,此为第二折。结尾又一转,这么难看的饼你咬上一囗,竟然芳香四溢,这是第三折。
     当然,一波三折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比如这首诗,通过一波三折,让我们感受到:油腻的中年也是香饽饽的中年,岁月积淀的既是皱纹也是财富和魅力。

二、诗友原作

艾草与枕

李 曼

出生在五月
又因五月而终
在雪野里
您和您的子民固安某种姿势
风追赶
根且难动

请回大片大片的云朵
陈述一段莫大的往事
风作飘零
雪为柔带

我将艾蒿小心存放
打结成捆
做成枕
只因枕边有故事

听说它可以疗伤
倾听一位诗人的眼泪

【静川老师点评】:
      作品借助外部客观世界的意象,对我们内心深处、精神层面进行探寻和扫描。作品的结尾确实很妙,用“倾听一位诗人的眼泪”作为这首诗的结尾,在暗中升华了一首很普通的诗叙述。这个结尾也可以解作诗题,艾草与枕。作者对艾草不仅有新的发现,还有新的理解,“出生在五月/又因五月而终”这看似简单的句子里,却包含很深的作者的用心和思考,也有对艾草和艾草以外悲悯与发现。在这孤独而寒冷的雪野里,视几棵抑或大片大片的艾草被诗者用内心的情感收割收藏起来,甚至把它藏匿在枕头里,夜晚与己安然,或许有诗入梦,或许会有故事入梦,或许还会有作者崇拜的大诗人入梦......“只因枕边有故事”这是作者自己构思的故事,这故事,这梦,或也暗指我们内心中的某个自我,诗人借由外部的存在,对某个潜藏的自我进行观照、挖掘。“艾草”,“枕”是一种象征,触之可及,又触不可及,令人神往,又迷茫,仿佛一种遥望、一种期待,传递出我们内心的失落和祈求。“艾草与枕”的指向,是丰富多元的,是虚幻也是现实的,呈现出多重的隐喻,不同的读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想象。作品由外向内、又由内而外,有纵深的开放空间,节奏气息把握得十分流畅,而笔触却冷静淡然,暗示人类世界的精神隐疾——许多时候,内心高悬的荒凉寥落,亦如那一片”艾草“,入诗,也可以为诗者,或世者,疗伤。李曼的诗,李曼的人,有时候真的令我感叹不已。也许,你了解了李曼,或说你认识了李曼,我就不用解释了。总之,李曼这首诗,写得非常隐喻。

本期编辑:常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