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香门第专刊》征文2021年第十期嘉宾点评

(2021-10-29 12:14:05)
标签:

文化

分类: 点评台
一、近体诗词
诗友原作:
秋 韵
王景辉
霜横野陌映晨凉,枫染层林竞菊黄。
堤柳婆娑迷望眼,塘荷摇曳醉心房。
苍头玉米迎风笑,红透高粱溢彩扬。
忽觉此时诗意起,铺笺落墨赋秋光。

【苏雨智老师点评】:
  随机抽取王景辉的作品《秋韵》。这是一首“七律”,写秋天情景的诗。初读此诗感到很有气势,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其原因是,这首诗合乎七律之平仄和押韵。
   再细读分析,就感到此诗尚待切磋。这对我们创作格律诗有借鉴之处。
   先看首联,第一句"霜横野陌映晨凉”。霜降是一年中第十八个节气,古语有“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霜降后即是立冬。霜降这个节气是向冬天的过度,由凉转冷,因此霜降是晚秋。由此可知,此诗写的是晚秋之情景。第二句写秋天之特点,“枫染层林竞菊黄。”作者看到“霜天、红叶、金菊有感,引起写诗的激情,因此首联为起。
   颔联承上写道"堤柳婆娑迷望眼,塘荷摇曳醉心房。”,从全诗来看这首"秋韵"设想写秋天之美,收获之喜。可这一联破坏了整诗画面和心情。试想第三句给人感觉似春天,第四句又似夏天,但晚秋之荷,乃是残荷,给人以悲凉。所以"颔联"与此诗主题不和谐。
   颈联,继写农田秋景,用拟人的写法描写"玉米"和"高梁”尚可,只是"苍头”与“红透”不对仗。
   尾联。出句,忽觉此时诗意起转的重复且不到位。因为诗一开头就己经起兴了。结句“铺笺落墨赋秋光。”间扣主题,情景不融,少有新意。
   通过这首“秋韵”可知作者能熟练掌握近体诗之格律和押韵。但对诗的整体驾驭能力尚须提高。
   让我们相互学习,创作出更优秀的诗词作品。

诗友原作:
西江月•回乡探母见丰收景象
感叹风调雨顺
赵迎华
又见金秋果硕,时闻野陌声隆。四轮一路撵飞鸿。惹得云飞水动。
俯首耕耘土地,将心寄予天空。惟期风雨可由中。最是丰年绮梦。

【王道功老师点评】:
   选评赵迎华的《西江月·回乡探母见丰收景象感叹》基于两点考虑:其一,就填词而言这首《西江月》是完全符合词律的要求;这应是填词者最应必备的基本功。对此无赘言。其二,词的内容流于空泛,这是时下学写旧体诗词的一些人的通病。
   就这首《西江月》来说,整体的构思主旨是没有问题的。但具体来描写时就出现了几处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起首两句对仗,作者虽然也对仗了,但“时闻野陌声隆“一句,有“凑韵"之嫌。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它没有给人留下可联想的余地。“声隆"要表述的是什么?接下来的“四轮一路撵飞鸿"是说拖拉机还是汽车跑得快,还是另有所指。“惹得云飞水动"更是让人感到云里雾里。
  词的上半阕没有给人留下可思考的余地。所以下半阕“俯首耕耘土地,将心寄予天空“两句让人感到突兀与上阕就失去了有机的联系。“惟期风雨可由中“的“中"应是“衷”之误。“最是丰年绮梦"中的“绮梦“令人费解。综合上述我的拙见,此首《西江月·回乡探母见丰收景象感叹》一词,写得不成功。建议作者认真斟酌修改。
   为此特推荐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供学习。辛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如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首经典《西江月》的好处在此就不多说了,建议学写《西江月》的填词爱好者,多读几遍领会它的真正情境才可有所悟。
   这首词,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气氛(通常叫做景),表达出一种亲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简称情)。这种情景交融的整体就是一个艺术的形象。艺术的形象有力无力,并不在采用的情节多寡,而在那些情节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为触类旁通的据点,四面伸张,伸入现实生活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会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我们说中国的诗词运用语言精炼,指的就是这种广博的代表性和丰富的暗示性。

二、现代诗
诗友原作:
秋声
张福山
蛐蛐鸣叫后
玉米就把一颗金黄的心
掏了出来
被风画在了
石头上

【十耘老师点评】:

   秋声,写了秋天的三种声音,第一种声音是蛐蛐的鸣叫,这本来是夏天的代表,作者通过加了一个“后”字,错后了时间轴,给人以丝丝凉意;第二种声音是风声,这是秋天的代表。第三种声音是玉米粒被风一吹打在石头上的清脆的声音。其实,还有一个第四种声音,隐藏在笔下,那就是在金色收获中的欢笑声。除了内容之外,这首小诗的动词也很是考究,一“掏”一“画”,颇具匠心。充分印证了那句话,诗不在长,贵精。

诗友原作:
落叶
许放
一片落叶
坐在秋的门槛,看着
另一片叶子
乘上了风的快艇

一群麻雀擦亮天空
天空湛蓝无比

想到雪花就要覆盖大地
想到生命就要归于尘土
叶子伤心起来

一滴清凉水珠
在雾气腾腾的山峦徘徊

看着自己的泪痕
一点点枯萎
一点点结痂
她低下头

【静川点评】:
   这首诗借助外部客观世界的意象,对我们内心深处、精神层面进行探寻和扫描。诗中的“她”,可以解作诗题,孤独而飘零的“落叶”,或也暗指我们内心中的某个自我,诗人借由秋天的景象、落叶,对某个潜藏的自我进行观照、挖掘、对比、思索。“落叶”,是一种象征,令人神伤,感叹,仿佛对一种生命的理解,变相寄托在落叶的身上,或被秋风送到遥远,或撵作尘,归于泥土,伤者已无泪,内心结痂的失落,只能祈求于开篇时内心的辽阔。“落叶”的指向,是丰富多元的,是虚幻也是现实的,呈现出多重的隐喻,不同的读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想象。
   诗由外向内、又由内而外,有纵深的开放空间,节奏气息把握得十分流畅,而笔触却冷静淡然,暗示人类世界的精神隐疾——许多时候,内心高悬的荒凉寥落,亦如那片片“落叶”,单调,周而复始。但许放诗中的“落叶”诗者隐喻更深,或是一种相思,或是一种失恋,或是一种更加令人愁肠已断的生死永别。
   对于这首诗,我更喜欢的是诗中的意象比喻句,非常的准确而形象,譬如:“一群麻雀擦亮天空”“ 看着自己的泪痕/一点点枯萎/一点点结痂”。前几天有人在群里说:“诗歌谈意象就是扯蛋”,我不爱和这种人谈诗,说一句不客气的话,这种人就不是诗人。一首好的诗歌,不但要有好的意象,还需要有多重意象,我不用多说,懂诗的人都知道。许放有很多诗,意象和意境,都不错。

本期编辑:常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