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香门第专刊》征文2021年第九期嘉宾点评

标签:
情感文化 |
分类: 点评台 |
(诗友原作)
中秋有寄
马淑坤
是夜银盘满,邀星忆故人。
红枫识萧瑟,紫燕别芳邻。
饮尽孤心苦,携来孀怨真。
压愁哀向远,怅惋度红尘。
(诗友原作)
教师节忆旧
邹振勤
摸鱼逐蝶喜争雄,树下篱边试弹弓。
鸟影乱成云外客,娘言当做耳旁风。
学堂简陋牛棚窄,课业荒芜脑海空。
每忆良师能善导,思恩未报眼圈红。
华灯照宴敞豪门,娇女严装侍玉樽。
忽忆情亲焦土下,佯看罗袜掩啼痕。
二、现代诗
(诗友原作)
不朽的秋天
笑然
因为一个节日
很多人要手握着月饼赶路
他们向着有桂花酒香的地方
疾驰
近了,炊烟、枯草、落叶
都躺在一只碗里
他们被温热的泪水浸润着
遍地月影
开出一场秋事,奶奶说
关于山河故人的传说
只有开头,不会有结尾
(诗友原作)
深秋浅思
梦 语
很想,睡成深秋的枫叶
荷塘,湖泊,泥泞的小路 布满身影
谁替我醒着
聆听春天发芽的梦
很甜,很甜
所有的日子,都会成为一个节日
站在黎明,晨曦为我加冕
金色的日出如勋章,铭刻在额头
呼吸之外,诞生的微笑
是秋天最美的风景
颌首,如虔诚的信徒
修行于大地的敦厚
穹庐之上,湛蓝如洗
遥望,以一次顿悟的姿态审视自己
尘埃,世俗,生生死死
谁能透彻灵魂的形状
谁又能点燃不灭的心灯
此时,彼此,静默无声
风声注入耳
鼓像安慰,又像提示
在时间的序列里
季节轮回之际
是结束,也是重新开始
【宋曙春老师点评】:
营造意境是此诗突出特点,几乎每节都能触摸到。
第一节:“……睡成深秋的枫叶……聆听春天发芽的梦”,深秋枫叶睡了,却是等待春天。雪莱《西风颂》名句“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么?”,瞬间就在思绪里。虽未到冬天,但秋风瑟瑟,万物凋零,油生萧瑟之感。自然怀想和祈盼春天。萧瑟深秋,能看到春天阳光明媚,草长莺飞,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在变成腐植土的落叶堆中生出了期望,一扫悲秋之虞。
第二节:“……微笑/是秋天最美的风景”,微笑成为风景,而且最美,这种不着痕迹的意象转换,不经意间,进一步渲染了秋之美丽,情之美丽。
第三节:“穹庐之上,湛蓝如洗……此时,彼此,静默无声”。不必再多说,刘禹锡《秋词》二首之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此境与彼境可否相似?这已不是“浅思”了,秋高晴空中,融入了因深秋而引发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同时,用想象的翅膀,把读者带入“实”“虚”结合的创造出的冶情之美的感受,悲秋已经淡然隐去。继而,是“顿悟”而乐观的“浅思”。
第四节:“季节轮回之际/是结束,也是重新开始”。轮回和结束、开始,都是太熟悉的自然规律,“在时间的序列里”显然多余。进而让这最后一节都多余了,何必都说出来,到第三节“静默无声”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间,可能更有意味。
(诗友原作)
灯 笼
冯冯
赶夜路的人
把月亮
当成那只最亮最圆的
灯笼
他们打着它
远远就看见了
故里的村落
【 静川点评】:
冯冯的《灯笼》这首诗截取角度新颖,架构上有策略意图。诗的语言平实,现实的在场感与虚拟的幻遇感融合的很好,欲念了一种对故乡的感怀方式。诗歌不管怎么写,比喻的意象一定不能跑破,就像流星,滑行的思路再广阔,也一定要有自己的弧线,也就是形象而逻辑。冯冯用中秋的月亮比作思念的“灯笼”用意念的他们远远就看见了故里的村落,这样的结尾令人牵情而又诗意。
教师节思念父亲
郭丽
9月9日
殡仪馆的烈焰张开了血盆大口
瞬间吞噬了您的生命
云朵突然变黑
我的世界失去了太阳
大地汪洋一片
回家的路呢
趟过风雨
趟过湿地
我用耳朵寻找您的声音
哪怕是只言片语
我也会些许安静
哪怕是一次会面
我也会十分释怀
半个月亮切割着我的心
微光下
不知道那一颗星斗是您
您滑下来一次好吗
我攥着三年前您丢下的钥匙
盼着 等着为您开门
松花江一直涨潮
我的眼睛一直波翻浪涌
我只有用诗歌堆砌决口的堤坝
缓冲一下思念的涛声
我的父亲
今天是教师节
您该归队了吧
我期待今夜的梦
阳光灿烂
【静川老师简评】:
郭丽这首《教师节思念父亲》,写得情感真实,读了扎心,又不散失诗的味道。诗的一开始让人感到夸张,实际并不夸张,残忍的画面是诗人痛苦的记忆。教师节怀念当过教师的父辈,思念中仿佛自己的父亲依然站在教师的队伍里育人,这种不信父亲已经离去的思念与期望,像一个晨曦灿烂的阳光,让诗意客观,真实,鲜活,仿佛让故人的意象又重新走进现实生活中成为曾经是位教育工作者的一个缩影。诗人以一个亲身经历者的角度进行描述,深刻体现了她对父亲离别多年而不散失的思念。运笔简洁,利落,不动大的声色却直击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