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香门第》二月份专刊点评台

(2021-03-08 14:43:04)
分类: 点评台

立 春(新韵)

陈 琳

瑞雪犹存已立春,物华萌动壮乾坤。

晨曦脉脉凇如锦,紫气汤汤雾似云。

山野应时装欲换,芳菲待旦燕将临。

一年最是初发日,无限生机万象新。


苏雨智老师点评:

     陈琳这首《七律.立春》写的是关于岁序,节气的新作。作者结合北方吉林地域特点起兴,“瑞雪犹存已立春,”这是眼见之景,“物华萌动壮乾坤。”这是联想之景,虚实结合,说出北方立春之时的概况。

     颔联“晨曦脉脉凇如锦,紫气汤汤雾似云。”写吉林最具代表性的景观,松花江与雾凇;颈联继续写“山野欲换装“、“燕子将归来"的盼望。

      第七句为转,“一年最是初发日”对春发出感慨,也为后一句“无限生机万象新。"做铺垫,紧扣主题。

此诗好的方面:

     一是,作者能够结合属地实际情况。二是,诗的中间两联对仗较好。三是,章法清晰。

不足方面:此诗读起来拗口。原因:

      一、“锦"字撞韵。二、颔联第一个‘“晨字与第十四个字“云"同一韵部,两头夹中间十二个字。三、第五句,头一个一字“山”与本句第七个字“换"是一个韵部,虽然不是在押韵处,但读起来不和谐。

     关于撞韵:古人有破解之法,例如:王安石《七绝.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先看"钟山只隔数重山"的两个“山”字,由于在韵脚“山”之前用了一个""字,而不属于修辞意义上的反复,较之使用一个与韵脚的同韵的字危害更大,所以是比一般的挤韵现象更为严重的挤韵,可是因为它用“数重山"将韵字作成了活韵,于是挤韵造成的伤害就不明显了。再看转句末尾的“岸”字,本来是严重的撞韵,可是我们却感觉不到撞韵的伤害,仍然觉得全诗流畅上口。    

     一是因为最后的“岸”是开口音字,既活韵。二是诗人不但将上句韵脚的“山”做成了活韵,还在第四句用"照我还”,把结句的句读重心从韵脚"还”字上转移出来,韵脚也变成了"活韵"。这样就把撞韵的伤害消于无形。再说,"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个“绿”字很抢眼、很入耳、很新鲜,在句中分量很重,是句读重心,起到冲淡"岸”字撞韵的效果。这首诗既挤韵又撞韵却都让作者巧妙地化解了,使这首诗独具特色,成为千古绝唱。

     让我们共同学习,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

 

放风筝

崔振明

 

细线拴云角,春来放纸鸢。

东君偷视我,童趣寄蓝天。


王道功老师点评:

    以春天为题的诗词司空见惯,这种题材已被前人写得太多了。写放风筝的诗也屡见不鲜,后人再想写这类诗如何才能写出新意来,是要多动一番脑筋没。可喜的是我们看到了崔振明在这方面的努力所下的功夫。

    这首《放风筝》就写出了新意。而这种新意恰恰是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完成的。我们先来看看清朝人高鼎的《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毋庸讳言崔振明的《放风筝》是脱胎于高鼎的《村居》。

    然而与高诗不同的是:崔诗利用形象的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使这首诗增强了感发力。首句“细线拴云角“写出了风筝飞得高,而且和下句“春来放纸鸢“形成了倒装的句式,让诗意展现出无限的想象空间。“东君偷视我“借用屈原《九歌》的典故,用拟人的手法把太阳写活了。最后一句“童趣寄蓝天"既写出了情趣又暗含着一种对未来理想的追求。应该说崔振明是个会写诗的人,也懂得如何化用前人的诗句,来提升自己的写诗水平,就此点而言,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魂牵梦绕

张福山


许多的欢笑

梦一样存入林区

春风一吹花样年华

老板  上酒

故人回来了

 

十耘老师点评:

    好诗不是长度的代名词。古时候,相对于长诗大赋,一首小令会散发更为迷人的幽香,甚至美到惊艳。

    这首诗在篇幅上,显然作者是做了减法。但在质量上,却做了乘法。简洁而不单薄,简约而不刻板,有音有影,有情有味。

    在结构上,是双重的,先有概括后有具体细节。在内容上,是多元的,短短五行诗既有景色,又有人物、事件,甚至还有语言。在实虚上,是搭配的,有虚的欢笑和梦,就有实的林区和酒。在时空上,是拉伸的,一个“故人”,就很集约地体现了跨度。

    进入高科技时代,什么都在精缩。笔记本电脑是越来越薄越来越小,更大的信息量凝缩在更小的芯片里,这是趋势,我们的诗可不要落伍了。

 

窗里窗外

张新影


窗外老榆树的风景

随季节的更替起舞

服饰的深浅

表演时间的长短

老天不会因为你老就给你话语权

千篇一律的轮回演出

依然风光无限

点缀人间

窗内的兰花此时开得正艳

以绽放的笑脸

一搏主人的欢颜

它曾是主人的骄傲

给予最暖的光线

提供充足的水分与舒展的空间

尽心的呵护

享受孩子一般的温暖

它却整整罢工了一年

迟到的花开

总算没辜负主人的心愿

树和花对望在

窗内与窗外

一层透明的玻璃决定了世间的冷暖


宋曙春老师点评:

    春天来,我们已经看惯了春的景色,但在诗人眼里,总有独特的发现。张新影的这首《窗里窗外》,就从一扇窗展开视觉,通过一扇窗的内外情景,写出司空见惯中的不同感受和意境。作品通篇的对比和互衬,呈现着窗外老榆树和窗内兰花两个物种的不同境遇,并将自然风物赋予了“一层透明的玻璃决定了世间的冷暖”这样的哲理。

    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时间看都是不一样的。作者看到的是,窗外的老榆树,在大自然中顽强生长的许多年,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严寒冰霜,却依然能够在“千篇一律的轮回演出”中“依然风光无限/点缀人间”。 二十世纪西班牙大诗人安东尼·奥马查多有一首《致老榆树》,描写杜埃罗河畔的一株百年的老榆树,几经磨难,历尽沧桑,伤痕累累、满目疮痍,仍期盼产生新奇迹的春天,而春天的到来使它又焕发了新的生机。

    张新影笔下的老榆树,也有这种沉思后的隐喻和乐观向上的象征;同时又用窗内的兰花来作强烈的对比。兰花有优越的生长环境,如“最暖的光线”“充足的水分与舒展的空间”,再加上“尽心的呵护/享受孩子一般的温暖”。即使这样,“它却整整罢工了一年”。尽管它终于还是开了花,但只是在温暖的窗内,没有风吹雨打,虽然美丽,却娇弱得经不住严酷环境的磨练,不能抵御外界的侵害。兰花的娇嫩柔弱,反衬出老榆树的坚强不屈,至此,这首的意境和思想,便清晰而现。作者感慨自然的冷暖,仅仅隔着一层玻璃,而人生又是如何?或许应当是,素心如简,人淡如菊,放下尘世间所有的纷繁芜杂,怀揣一颗纯净的心,看透尘世的人情冷暖,看尽世间的繁华万千……

顺带说一句。反衬的手法,主要是用一种事物与另一种事物的不同特点或不同情况,强烈地突出地刻画出被衬托事物的特征或特性,使被陪衬的事物形象更加鲜明。比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就是用蝉叫突显林静,用鸟鸣突显山幽。


不化妆的女人

许放


这不是周末

她却想把今天当做周末

这样她可以晚起一小时

一小时她可以

佯装深睡眠的样子

她想着

上午要去陪伴母亲

明天是三八妇女节

给母亲做一顿可口的饭菜

帮母亲买一些生活用品和药

陪伴母亲聊天

倾听

母亲的心声

给上高中的孩子买一本书

让卢勤的观念再激活一下

小小的灵魂

给丈夫买一个护腰

让生命在挺直一些

女人闭上眼睛

抚摸多年积攒下来的皱纹

粗糙的手握住一管口红

想把生活涂上喜庆的色彩

可是那些陈旧的伤疤

胭脂咋能抹平

一行眼泪埋在黎明之前

久久不愿垂下来……


 静川老师评点:

     “丽人节”将至,为这个节日,装腔作势的诗很多,但许放这首诗,却写的冷静、理性,用平凡的笔触,再现了一位女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诗性感悟。语言朴实,表述清晰,诗小说一样的故事。我个人的感觉,许放生活的真实,诗写的扎实。

    人活着,首先要有家的责任感,然后才有对社会的责任感,对国家的责任感。对家的责任感,我认为只要父母在,首先要想到父母,然后是孩子,爱人。

      “明天是三八妇女节/给母亲做一顿可口的饭菜/帮母亲买一些生活用品和药/陪伴母亲聊天……”句子简单,可我能读出为人儿女,或为人父母的心思。

    许放的诗,语言并不深奥,但她文字的背后,却能传达出作者的思想,或说是一种责任。许放的诗看是平淡,细品,是有思想深度的。她不仅心里有母亲,爱人,对孩子的教育更潜藏于心。

     “给上高中的孩子买一本书/让卢勤的观念再激活一下/小小的灵魂……”这不是口号,这是诗的语言。写好一首诗,不仅要有上进的思想,还要有诗者的个人情怀,社会情怀,国家情怀。许放的国家情怀,是给上高中的孩子买一本有“卢勤观念”的书。大家都知道,卢勤是中国孩子们的“知心姐姐”,许放能把卢勤的观点合理的放进诗里,这不难看出,许放是一位,用心写作的好诗人。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我们可以在许放平凡的文字里,能读出不平凡的思索,这就是好诗。

    我很熟悉许放,我知道许放本身,就是一位不屈于生活的坚强者、热爱者,即使她的生活,带有酸涩、苦辣……可她对生活,诗,却有深度理解与认知,并能透过作品,折射出平凡女人们对人生的不易和不平凡。

    许放的诗,一直以朴实见长,不仅有思想深度,也有暖度,和刚毅,我说的刚毅,就像许放诗里“给丈夫买一个护腰/让生命在挺直一些”的那种刚毅。虽然岁月蹉跎,我们可以忘记岁月。中国的妇女,确实能顶起社会赋予给她们的半边天。我一直都相信,毛主席的话。


本期编辑:郭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