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老师的书画室,位于花鸟鱼市二楼的东侧。门口挂着一副对联,上联写着"缘得花香伴左右″,下联是"回归传统研春秋"虽然颜色旧了些,但依然看出张维老师的大家风范。张维老师有一派仙风道骨的风度,一种与人为善的品格,像是善解人意的大肚弥勒佛,对谁都是笑口常开。由于张维老师的名声和义气,常常有文人墨客前来谈古论今,可以说是高朋满座,挚友如云。这不,冬至的第二天,就有一位精神矍铄的94岁耄耋老人来到这里。坐在张维老师西侧硕大的太师椅上谈笑风生。长长的白眉毛不时地因爽朗的笑声而颤动,满面红光的脸庞,思维敏锐的谈吐,引得过往行人驻足。
张老师的画室上方,雪柳诗社办事处的牌匾赫然悬挂在显眼的地方。也时常有人来办理诗社相关事宜,这里满滿的人气也就更加旺盛了。每每有客人来谈,或者是接待办事人等,张老师都必备香茶数盏,边品茶边交谈。其实,张老师只不过把这里当做一个修神养性的场所,面对滿室的字画古玩,雕件玉品,所有的心情都是一个字,爽!
一个仙风道骨,一个精神矍铄,两人真是相见恨晚,谈兴甚欢。94岁的徐老原是铁路局的高级工程师,退休后仍然被单位留用12年,为铁路工程建设发挥着核心作用。1998年铁路退休办成立诗词班,徐作斌老人还担任起班长和局第四党支部书记的责任,组织大家一起学好诗词文化课。至今己23年了。
在这期间,他还主编了《枫叶情》诗刊,参与沈阳铁路局老年书画研究工作。他有着中国诗词协会终身会员、一级诗人的光荣称号。他的部分作品发表在《中国老年报》、吉林省《夕阳红》杂志、沈铁《秋实映日》书画集、《江城晚报》、《江城老年报》、《沈铁老年报》、《千里诗词选集》等国内诸家报刊杂志。连续十年荣获沈阳铁路局老年报优秀通迅员奖。
今年年初,新冠疫情严重。徐老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想,自己不能去抗疫,拿些钱给抗疫第一线上的白衣战士买些东西也算自己贡献了力量。于是,他向党组织交了特殊党费贰千元钱。中央组织部在七一前夕给他出据了收到这位老党员贰千元的收据。沈铁离退工委在2020年评选中,将老党员徐作斌评为先进党员并奖励1000元。徐老把党给的荣誉记在心里,在党的宣传工作中更加努力。这次来张维老师这里,他也是要感谢雪柳诗社对他的关心和照顾。
正在谈笑之间,雪柳诗社常务副社长石艳兴匆匆地走了进来,把看望徐老的两大兜水果放到徐老身边,与徐老亲切地交谈起来。石艳说她代表社长郭丽和社委会,对徐老重新回归诗社表示热烈欢迎,同时也表示深切的慰问。希望徐老在诗社获得新的成就感和归属感,诗社愿意为徐老做好服务工作。徐老表示了对诗社领导尽心照顾的感谢。身边的诗友赵俊国见状趁机用手机拍照起来。宣传部长詹佳骅和编辑部长杨长海、张维老师、赵俊国诗友也纷纷与徐老伯合影留念。大家都希望与长寿老人合影也能沾沾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福气。
徐作斌老人感谢诗社领导和宣传部长詹佳骅对他在各个方面的关心和爱护。对詹佳骅、刘永兴专门撰文宣传他的事迹并在中国社会科学网上发表,表示了感谢之情。
《中国社会科学网》是这样介绍徐作斌老人的。"94岁的徐作斌老先生满面红光,积极从事诗词、报道等创作活动,满滿的正能量使他的人生充满了快乐和自信。″
徐老在大家让他介绍养生经验时说:"我的养生经验一是合理膳食,二是适当运动,第三点最难,就是始终保持愉悦心态,不能生闲气。″徐老的亲身经验之谈,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
由于徐老不能久坐,在儿子儿媳的照看下向诗社领导和诸位同志挥手告别。临走之际,告诉诗社领导需要他做什么尽管提,他能写诗,还能唱歌。诗社常务副社长石艳表示希望徐老在诗社开心愉快,创作丰收。
这次会见激发了大家做好诗社工作的动力。






撰文:杨长海
编辑:常青
摄影:赵俊国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