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做个抄书匠,抄两首诗,其一是流沙河的诗《就是那只蟋蟀》:
台湾Y先生说:“在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那是四川乡下听到的那一只。”
就是那一只蟋蟀
钢翅响拍着金风
一跳跳过了海峡
从台北上空悄悄降落
落在你的院子里
夜夜唱歌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豳风·七月》里唱过
在《唐风·蟋蟀》里唱过
在《古诗十九首》里唱过
在花木兰的织机旁唱过
在姜夔的词里唱过
劳人听过
思妇听过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深山的驿道边唱过
在长城的烽台上唱过
在旅馆的天井中唱过
在战场的野草间唱过
孤客听过
伤兵听过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你的记忆里唱歌
在我的记忆里唱歌
唱童年的惊喜
唱中年的寂寞
想起雕竹做笼
想起呼灯篱落
想起月饼
想起桂花
想起满腹珍珠的石榴果
想起故园飞黄叶
想起野塘剩残荷
想起雁南飞
想起田间一堆堆的草垛
想起妈妈唤我们回去加衣裳
想起岁月偷偷流去许多许多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海峡那边唱歌
在海峡这边唱歌
在台北的一条巷子里唱歌
在四川的一个乡村里唱歌
在每个中国人脚迹所到之处
处处唱歌
比最单调的乐曲更单调
比最谐和的更谐和
凝成水
是露珠
燃成光
是萤火
变成鸟
是鹧鸪
啼叫在乡愁者的心窝
就是那只蟋蟀
在你的窗外唱歌
你在倾听
你在想念
我在倾听
我在吟哦
你该猜到我在吟些什么
我会猜到你在想些什么
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
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
再看余光中的一首诗《蜀人赠扇记》:
——问我乐不思蜀吗?不,我思蜀而不乐
十八根竹骨旋开成一把素扇
那清瘦的蜀人用浑圆的字体
为我录一阕《临江仙》,金人所填
辗转托海外的朋友面赠
说供我“聊拂残暑”,看落款
日期是寅年的立秋,而今
历书说,白露都开始降了
挥着扇子,问风,从何处吹来
从西子湾头吗,还是从东坡的故乡
眺望海峡,中原何尝有一发?
当真,露,从今夜白起的吗?
而月,当真是来处更分明?
原非蜀人,在抗战的年代
当太阳旗遮暗了中原的太阳
夷烧弹闪闪炸亮了重庆
川娃儿我却做过八年
挖过地瓜,捉过青蛙和萤火
一场骤雨过后,拣不完满地
银杏的白果,向温柔的桐油灯光
烤出香熟的哔哔剥剥
夏夜的黄葛树下,一把小蒲扇
仿佛摇撼满天的星斗
在我少年的盆地嘉陵江依旧
日夜在奔流,回声隐隐
犹如四声沉稳的川话
四十年后仍留在我齿唇
四十年后每一次听雨
滂沱落在屋后的寿山
那一片声浪仍象在巴山
君问归期,布谷都催过多少遍了
海峡寂寞仍未有归期,恰似
九百年前,隔着另一道海峡
望白了另一位诗人的须发
想当日苏家的游子出川
乘着浑茫的大江东去
滚滚的浪头永远不回头
而我入川才十岁,出川已十八
同样的滔滔送我,穿过巴峡和巫峡
同样是再也回不了头,再回头
还有岸吗?是怎样的对岸?
挥着你手题的细竹素扇
在北回归线更向南,夏炎未残
说什么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对着货柜船远去的台海
深深念一个山国,没有海岸
敌机炸后的重庆
文革劫罢的成都
少年时代的天府
剑阁和巫峰锁住
问今日的蜀道啊行路有多难?
这两首诗很有意思。有必要说明的是,流沙河诗中说的那个Y先生就是余光中。而余光中诗中所写赠他扇子的蜀人,就是流沙河。一个四川人,一个台湾人,隔海相对,一唱一和,遥相呼应,抒发自己对朋友的思念,和对家国的情感。那一湾海峡,阻隔不了两位诗人的情感交融和心灵沟通。而且诗的风格也有意思,都是时空交错,旁征博引,用了许多典故,写了许多老中国的形象和意境,深远而有味。不同之处是:流沙河的诗,整齐而精炼;余光中的诗,参差而华美。
这两位诗人的诗交、神交,是诗坛上一段佳话。对于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来说,亦是血浓于水、文化寻根的一部传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