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莆仙戏”不可替代的文化遗产

(2013-03-01 13:06:07)
标签:

游政鼎

分类: 锅盖
“莆仙戏”不可替代的文化遗产
摄影:游政鼎 时间:2013.02.06 地点:前云剧院
    出来工作多年,每年回家都忙碌着,今年春节前有幸拍得莆仙戏,了解了一起看戏的观众说是邻居一位九十高寿老人他儿子为庆祝老人家而请的戏班子。现今估计也有很多人不清楚啥叫莆仙戏,我下面就大概的介绍下。

 “莆仙戏”不可替代的文化遗产
    莆仙戏是中国戏曲剧种中历史最悠久,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演出形态最古老,剧目最丰富,在表演艺术上最具特点的剧种之一。原名兴化戏。流行于福建省莆田、仙游二县及惠安、福清、永泰等邻县的兴化方言区;因宋时莆田、仙游隶兴化军,明、清时隶兴化府而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始改称莆仙戏。莆仙戏传统剧目有5000多个、8000多本,其中与宋元时期南戏有关的剧目,除了被称为“戏文之首”的《王魁》与《蔡伯喈》外,还有《张协状元》、《郭华》、《陈光蕊》、《刘文龙》、《刘锡》、《王祥》、《朱买臣》、《赵盾》、《杀狗记》、《小孙屠》、《苏秦》、《刘知远》、《王十朋》、《老莱子》、《董永》、《乐昌公主》、《王焕》、《姜诗》,《高文举》等81个。

“莆仙戏”不可替代的文化遗产
      在艺术特点形成方面,莆仙戏的表演古朴优雅,不少动作深受木偶戏影响。莆仙戏的行当沿袭南戏旧规,原来只有生、旦、贴生、则旦、靓妆(净)、末、丑等七个角色,俗称“七子班”。莆仙戏的音乐传统深厚,唱腔丰富,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影响。莆仙戏的声腔主要是“兴化腔”,它综合溶化莆仙民间歌谣俚曲、十音八乐、佛曲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而形成,用方言演唱,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和风味的声腔。兴化民间流行的歌舞百戏、吸收了"吴歌","楚谣"(见宋林光朝《艾轩集,闰月登越王台次韵经略敷文所寄诗》)及杂剧表演,逐渐形成既有戏剧故事;又有综合唱、做、念、舞和服饰化妆,在戏棚上表演的戏曲,时称优戏。宋时,兴化民间优戏演出的形成多种多样,有杂剧,傀儡戏(提线木偶),歌舞和杂技等。

“莆仙戏”不可替代的文化遗产
    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种种原因,莆仙戏人才流失严重,后继乏人,传统的表演艺术濒临失传,脸谱、服饰和音乐声腔正在被外来剧种和其他艺术形态同化,艺术的独特性正在削弱。莆仙戏这一古老的剧种正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急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扶持和保护。

“莆仙戏”不可替代的文化遗产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莆仙戏”不可替代的文化遗产
2007年6月8日,福建省莆仙戏剧院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莆仙戏”不可替代的文化遗产

“莆仙戏”不可替代的文化遗产

“莆仙戏”不可替代的文化遗产
一场演出大概在15分钟左右,晚上我看两场就回家了。顺手拿着相机拍几张,在闪光灯的作用下,有些老大爹老太太都不知道我在干嘛,戏台上的演员们也很淡定的配合,谢谢你们给予我镜头的眼神。

“莆仙戏”不可替代的文化遗产

“莆仙戏”不可替代的文化遗产

“莆仙戏”不可替代的文化遗产

“莆仙戏”不可替代的文化遗产

“莆仙戏”不可替代的文化遗产

“莆仙戏”不可替代的文化遗产

“莆仙戏”不可替代的文化遗产

“莆仙戏”不可替代的文化遗产

“莆仙戏”不可替代的文化遗产

“莆仙戏”不可替代的文化遗产

“莆仙戏”不可替代的文化遗产

“莆仙戏”不可替代的文化遗产

“莆仙戏”不可替代的文化遗产

“莆仙戏”不可替代的文化遗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