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元宵节民俗

(2011-02-17 09:26:37)
标签:

元宵节

文化

分类: 杂谈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春灯节,是中国民俗传统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民间活动

    元宵节除了各种庆祝活动外,中国民间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遛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是妇女。所谓走百病,属于古代元宵(或正月十六夜)妇女避灾求福的一种民俗活动,明清时尤为盛行。清康熙《大兴县志》载:“元宵前后,赏灯夜饮,金吾梦池。民间击太平鼓,走百索,妇女结伴游行过津桥,曰:‘走百病’。”“走百病”在民间是很讲究的,必须是在特定时间进行,妇女们聚合在一起,或走墙边,或过桥或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这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民间普遍认为,在“走百病”时,还要“摸钉”,方能求吉除疾。“摸钉”,是指到寺观烧香,用手触摸庙中大门上的门钉,以此祈盼家庭人丁兴旺。

   北方习俗

    东北,特别是长春地区的老百姓,从很古时起,就和冰雪结下了深深的情缘。冰雪是他们美好生活的依托,其中“走百病”习俗就是其中之一。走百病,就是冬季到户外活动。在这儿,每当一场大雪过后,当天放晴了,金色的阳光普照在茫茫的雪原之上,这时,吃完早饭,各家妇女,特别是农家或离平原江河较近的人家就领着儿童走出户外,走向雪原。大伙有说有笑,前后追逐,高声呼喊,你追我戏,十分愉快;这就是“走百病”。

  东北地域地广人稀,冬季的人家除了户内炕头上的生活活动外,几乎没有别的内容,于是到户外雪地上去走走,就成了一种内容。走百病, 其实应该叫“百病走”,意思是通过“走”,把“百病”去掉。而其实这是一种健身的好方式。冬季,东北家家是炕,是墙,是锅台,炉子什么的,因而室内空气不好,在雪后天晴的日子里,到户外的雪地上走一走,换换新鲜的空气,人的身心会得到重新调整,这当然会去掉“疾病”,会使人健康长寿的。这也反映了北方民族同冰雪自然环境的依赖关系,是人们对自然的适应和认识。

  这说明生活在北方土地上的人们已融入到深深的冰雪文化之中去了,并与冰雪一起构成了人们的自然的生活形态。在这儿,冬季到户外走动,是人们很自然的一个行为。你看,每当吃完了晚饭,特别是当天空挂着明亮的月亮,雪原上白茫茫亮堂堂一片,这对人是一种诱惑。于是,人们便走出屋子,到雪地上去走。这叫走百病,又叫散步,是人们一种常见的活动了。有时边走边喊,尽情地唱歌,这会使生活和心情更加美好。

  一“走”是全身运动、有氧运动,不需要任何专门的场地、器材和人员配合。有伴可走,无伴也可走,晴天可走,雨天打把伞也可走,无论在家还是外出,城市还是乡村,平原还是山川都能走,一年365天,除极特殊情况,基本上能做到风雨无阻。

  二是可以悦目清心、开阔胸襟。晨起走路,眼观旭日东升、绿树滴翠。晚上散步,遥望月明星稀,万家灯火。外出讲学、开会时,还可登高山而望远景,游田园而赏稼穑,临湖海而观波涛,常常豪情升涌、诗兴大发,能使心中郁闷顿解,怨愤全消。若有挚友同游,还可倾吐心声,相互开导劝慰,更宜消愁解闷,增进心理健康。

  三是能有效利用时间,增知益智。一人行走便于沉思,研究或写作时有些“众里寻她千百度”而不得之思想,往往在行走间突生灵感,“得来全不费功夫”。同仁结伴而行,便于研讨切磋,不经意中的思想碰撞往往能冒出创造性火花。“三人行必有我师”,不同职业、层次的人在一起散步,可通过海阔天空的聊天获得诸多新鲜资讯,听到多种不同心声,了解不同人的心理需求、思维方法、思想观念,从中学到许多书本中根本无法学到的活知识。到外地出差,还可以转早市、晚市,看商品、问价格,走街串巷,观市容、看民居,找当地人聊天,考察风土人情,实乃处处留心皆学问也。而增知益智本身亦为身心保健之要义。

  四是广交朋友、交流感情。可以交了许多“走友”,素不相识的人,在散步过程中见面多了,偶尔交谈同行,就逐步成了“走友”。“走友”间无利害冲突,有共同话题,可敞开心扉交谈。发现志同道合者,还可建立不掺杂任何势利因素的真友谊,这对保持身心健康也大有益处。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我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文娱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各家各户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

 

  特点 

  灯谜制作的枢纽在于对汉字及其所代表的词语进行“别解”,所以猜射灯谜的关键也就在于发现“别解”。所谓“别解”,是指谜底对谜面的扣合不是作通常意义上的解释,而是有意识地利用汉字,汉语的特点进行某种曲解。因此猜灯谜不能按常规思维,而要按非常规思维。所以说灯谜是一种文字游戏,灯谜的猜射是一种“非想非非想”,其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也正在于此。

 

 结构

 灯谜的结构是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即“谜面”、“谜目”和“谜底”。这三个部分缺一不可。“谜面”是告诉猜谜者的条件,也是猜谜者思考的依据;它好比几何学中的“假设”。而“谜目”是限定所猜的是哪类“事务”,是答案所属的范围,它就好比几何学中的“求证”。“谜底”就是答案了。它就象几何学中证明的结果。举个例子说吧“书山有路勤为径”(猜学科的名称)答案是“应用力学”。其中“书山有路勤为径”就是谜面;“学科名”就是谜目;“应用力学”就是谜底。再比如“花褪残红青杏小“(猜一个科技术语)答案是“最新成果”。其中“花褪残红青杏小”是谜面“科技术语”是限定的谜目,而“最新成果”则是此谜的“谜底”了。

 

猜灯谜的历史发展

    古代,每届元宵节,人们总要分曹射覆,引为笑乐。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猜灯谜是我国传统的娱乐形式,它运用艺术的手法和汉字的规律,着眼于字义词义变化,常用一个词句、一首诗来制成谜语,既能达到娱乐的目的,又即使人增长知识,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春秋战国时代,宫廷和墨客中出现了“隐语”、“文义谜语”等文字游戏,这可以说是最早的灯谜。那时一些游说之士出于利害考虑,在劝说君王时往往不把本意说出,而借用别的语言来暗示,使之得到启发。

  这种“隐藏”的话语,当时叫做“庚词”(庚是隐藏之意),也叫“隐语”。秦汉以后,这种风气更加盛行,西汉曹娥碑后题有“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射“绝妙好辞”,即是“隐语”。

  《文心雕龙·谐隐》指出,“自魏代以来……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唐宋时代,“文义谜语”日渐发展,制谜和猜谜的人多起来。”至南宋时,每逢元宵佳节,文人墨客把谜语写在纱灯之上,供人们猜测助兴。

  灯谜至此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灯谜了。至明清时代,春节前后各城镇皆张灯悬谜,盛况空前。

  关于灯谜的由来,还有一则民间故事:

  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猜谜变成灯谜,还有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很早的时候,有个姓胡的财主,人称“笑面虎”。这笑面虎嫌贫爱富,平日鱼肉乡里。

  村里有位叫王少的穷秀才,决定要斗斗这个笑面虎。

  

有一年,元宵将临,各家各户都忙着做花灯,王少也乐哈哈地忙了一天。到了元宵灯节的晚上,王少打出一顶花灯上了街。只见这花灯扎得又大又亮,更为特别的是上面还题着一首诗。王少来到笑面虎门前,把花灯挑得高高的,引得好多人围看,笑面虎也忙挤到花灯前,见灯上题着四句诗:

  头尖身细白如银,论秤没有半毫分,

  眼睛长到屁股上,光认衣裳不认人。

  笑面虎一看,只气得哇哇乱叫:“好小子,胆敢来骂老爷!”喊着,就命家丁来抢花灯。王少忙挑起花灯,笑嘻嘻地说:“老爷,咋见得是骂你呢?”笑面虎气呼呼地说:“你那灯上是咋写的?”

  “这不是骂我是骂谁?”王少仍笑嘻嘻地说:“噢,老爷是犯了猜疑。我这四句诗是个谜,谜底就是‘针’,你想想是不是?”笑面虎一想:可不哩!只气得干瞪眼,转身狼狈地溜走了。周围的人见了,只乐得哈哈大笑。

 

    第二年元宵,人们纷纷仿效,将谜语写在花灯上,供人猜射取乐。所以就叫"灯谜"。以后相沿成习,猜灯谜、打灯虎成了元宵佳节的重要活动内容,《红楼梦》里有好几个章回都描绘了清人制猜灯谜的情景。灯谜活动,一直传至今天。春灯谜语,虽属艺文小道,然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经史辞赋,现代知识,包罗无遗,非有一定文化素养,不易猜射;而其奥妙诙奇,足以抒怀遣兴,锻炼思维,启发性灵,是一种益智的娱乐活动。

 
  迎紫姑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紫姑神的来历,主要有三种说法。

   说法一

  最早的关于紫姑的记载,见于南朝刘敬叔的《异苑》卷五,说紫姑神早已有之,她原是一户人家的婢妾,因被主妇所嫉恨,总让她干脏活加以折磨。紫姑不堪虐待,于正月十五那天激愤而死。

  说法二

  《显异录》:“紫姑,菜阳人,姓何名楣,字丽卿。寿阳李景纳为妾。其妻妒之,正月十五阴杀于厕中。天帝悯之,命为厕神。故世人作其形,夜于厕间迎祀,以占众事。俗呼为三姑。”(此说法与刘敬叔的《异苑》中所载相左,但《显异录》却记载得有名有姓)

  (以上两种说法的现代文通用解释:紫姑,又名厕神,唐武则天垂拱元年时人,姓何名媚,字丽卿,山东莱阳人。武则天时,寿阳刺史李景害死何媚的丈夫并把何媚纳为侍妾,引起李景的大老婆的妒恨。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夜里,大老婆将何媚“阴杀于厕中”。何媚冤魂不散,李景上厕所时,常听到啼哭声。后来,此事被武则天听到了,“敕为厕神”。也有的说被天廷知道了,“天帝悯之”,命为厕所之神。)

   说法三

  此说法出自《封神演义》中云霄、琼霄、紫霄三位仙姑摆黄河阵的故事。这三位仙姑的哥哥(后来被封为财神爷的)赵公明,应闻太师之请,帮助殷纣王打西岐的周国,被陆压道人施法术弄死。三位仙姑为兄报仇,就摆下了黄河阵,用混元金斗这件法宝,把元始天尊十二弟子的大部分打进了黄河阵。后来元始天尊和老子大施法力,破了黄河阵,三位仙姑丧命。姜子牙封神,三位仙姑就成了坑三姑娘。原来她们的混元金斗就是子孙桶,也即马桶,故为厕神。

  习俗

   俗称请屙缸姑娘。旧时,正月十四夜当地有请屙缸姑娘的习俗。姑娘们把一只四周缀以红色皱纱的淘米筲箕,作为轿子到屙缸边去迎紫姑,屙缸要选使用时间久,且无破损,最好缸外生青苔的。姑娘们一到屙缸边就焚香燃烛,虔诚谶念:“请姑娘到阿拉家里去聊聊天”。要占卜今年景好坏,甚至问自己婚配恰当与否,可用一只食指抬着筲箕,在筲箕的边上插上一支簪子,当作“乩笔”,在撒满松花的桌子上请屙缸姑娘写字或画花,任你猜度。要问小孩子今年几岁了,“乩笔”就会上下颠动,颠了几下,这个小孩就是几岁了。由于紫姑干的活都是倒屙缸、刷马桶的脏活、粗活,有的地方就以请水缸姑娘、井头姑娘代之,以示姑娘清白。如郭巨一带请的就是井头姑娘。

   称谓

  紫姑也叫戚(七)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

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所以民间多以女子做成紫姑之形,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紫姑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神话中厕神名。又称子姑﹑坑三姑。相传为人家妾,为大妇所嫉,每以秽事相役。正月十五日激愤而死。故世人以其日作其形,夜于厕间或猪栏边迎之。见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五﹑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一说,姓何名楣,字丽卿,为唐寿阳刺史李景之,为大妇曹氏所嫉,正月十五日夜,被杀于厕中,上帝怜悯,命为厕神。旧俗每于元宵在厕中祀之,并迎以扶乩。事见《显异录》以及宋苏轼《子姑神记》。

  另一说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

  利川市毛坝乡是该市土家族聚居的地区之一。这里有一台古老而独特的春节联欢晚会——“迎紫姑”(又名请七姑娘),是土家人在欢度春节时最喜欢的一种娱乐活动。

  从正月初一直到正月十五,土家山寨张灯结彩,周围四邻不分男女老少都聚到一个宽敞的堂屋里面,围成圆圈,中间放上一把椅子,椅子上坐着一个穿戴着女人服装的忠厚男人,这就是所谓的紫姑(七姑娘)了。

 

  特点  

  迎紫姑俗称请屙缸姑娘。旧时,正月十四夜当地有请屙缸姑娘的习俗。姑娘们把一只四周缀以红色皱纱的淘米筲箕,作为轿子到屙缸边去迎紫姑,屙缸要选使用时间久,且无破损,最好缸外生青苔的。姑娘们一到屙缸边就焚香燃烛,虔诚谶念:“请姑娘到阿拉家里去聊聊天”。要占卜今年年景好坏,甚至问自己婚配恰当与否,可用一只食指抬着筲箕,在筲箕的边上插上一支簪子,当作“乩笔”,在撒满松花的桌子上请屙缸姑娘写字或画花,任你猜度。要问小孩子今年几岁了,“乩笔”就会上下颠动,颠了几下,这个小孩就是几岁了。由于紫姑干的活都是倒屙缸、刷马桶的脏活、粗活,有的地方就以请水缸姑娘、井头姑娘代之,以示姑娘清白。如郭巨一带请的就是井头姑娘。

  请姑人先用簸箕或筲箕将紫姑的头面遮住,然后一边用筷子有节奏地敲打箕底,一边口中念念有词,一会儿,紫姑便掀开簸箕,舞着手绢,忸怩作态地跳了起来。这时,周围的人们不分男女老少,一律都亮出自己的歌喉,齐声高唱采茶歌。你唱得快,紫姑就跳得快。你唱得好,紫姑就跳得欢。

 

  送孩儿灯

  送孩儿灯,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放灯的习俗

   发展历史

  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传统活动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

今天。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历代人们除游灯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厕神、过桥摸钉走百病等习俗,有击太平鼓、秧歌、高跷、舞龙、舞狮等游戏。同时,还要吃些应节食物:南北朝时代元宵节吃伴和肉与动物油熬煮的豆粥或米粥,唐代吃一种叫“面茧”的面食和焦饣追(即烤饼),到宋代有盐豉汤和绿豆粉做的科斗羹,并出现了“圆子”,此后元宵节南北方均以吃元宵为习。

  元宵灯节期间,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所以元宵节又成了中国的“情人节”。

  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

 

  逐鼠

  逐鼠是一项元宵活动,这项活动始于魏晋时期。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传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

  来源简介  这项活动始于魏晋时期。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逐鼠最早记载于《荆楚岁时记》,书中说,正月十五的时候,有一个神仙下凡到

  

一个姓陈的人家,对他们说:如果你们能祭祀我,今年就让你们的蚕桑丰收。后来就形成了风俗。另一种说法是,吴县有一个叫张成的人,起夜时,看到一个美丽的女子立在家中的东南角,举手召唤他。张成走上前去,女子对他说:“我是你们家的这个地方的神,明年正月十五的时候,你做好粥,上面盖上肉来祭祀我。你们家的蚕桑就能丰收。”说完这女子就不见了。张成从此以后每年都这样做,果然年年丰收。

  所以在丝绸业逐渐兴盛的魏晋时候,这种风俗就流传开来。人们做好粥,祝祷说:“登高糜。挟鼠脑。欲来不来。待我三蚕老。”

   具体做法

  逐鼠在农历的正月十五举行(元宵节)。养蚕的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

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传说这样做,本年的老鼠就不会吃蚕宝宝。

  有些地方还有元宵节照鼠耗的逐鼠风俗,于逐老鼠的目的一样。在湖南宁乡,元宵节晚上人们以香蘸茶油,点燃后插于屋内各个角落,使老鼠不敢出洞耗粮毁物;有的地方还边插香边念咒语,把“客虫”(老鼠)驱逐出屋。《荆楚岁时记》则云:“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门户。先以杨柳插门,随杨柳所指,仍以酒脯饮食乃至粥插箸而祭之。”其用意亦是以之逐鼠护蚕。

  星座相关

  摩羯座:逐鼠

  对于摩羯来说,可能会更注重实际一些,所以象是逐鼠之类的风俗则极有可能会与他们有关。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