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做短命男!告别6种折寿行为

(2010-06-29 12:39:46)
标签:

健康

养生

杂谈

转载

分类: 养生
    抛开N种先天原因,总是会有N+1种后天因素制约了寿命的延长!特别是咱们这群天生就不如女人命长的男人们!看看有哪些行为让人更短命吧,争取不做短命男!

  不做薄情的单身汉

  “薄情的单身汉”(“toxic bachelor”)一词自从由美国著名专栏作家、《欲望都市》专栏作者坎迪斯·布什奈尔创造后,就一直被当作“自私、不愿承担责任和义务的未婚男子”的代名词而风靡。近日,研究发现,“薄情的单身汉”比起已婚男性总体来说更短命。

  美国专家罗伯特·卡普兰近日在《流行病学与公共卫生》杂志上发表了这项研究。卡普兰根据美国1989年~1997年的户口普查资料和死亡记录,抽样调查了67000名男女。在这些人中,大约有50%是已婚人士,5%的人正在同居,12%的人离异,3%的人正在分居,20%的人单身,10%的寡居。

  研究结果显示,那些19到44岁的未婚男性在50岁后死亡的几率比已婚人士高出58%,寡居人士比已婚人士早死的几率也达到40%。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未婚男性短命的几率是最高的,而相对而言,年长未婚女性则长命得多。

  专家指出,造成未婚男性短命的原因跟这些人生活是否“放荡”关系不是特别大,总体来说,未婚男性与已婚男性生活习惯上的差别主要是:未婚男性总体来说会吸更多烟,并且更有定期喝酒的习惯。

  造成未婚男性中的中老年人死亡的原因大多数是因为心脏病,而年轻人则更多是因为感染传染病或遭遇谋杀等意外事故。

  专家特别指出,心理上的孤独感也是造成未婚男性短命的重要原因。“一直单身的人,特别是男性,会与社会严重隔离,他们既不亲近小孩,也很少与其他家庭成员打交道。越来越多证据显示,人与社会的隔离会大大提高一个人短命的几率。”

不娶美女

  西班牙瓦伦西亚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只要和一名美女单独相处5分钟,人体的压力荷尔蒙可体松浓度就会升高。认为女方高不可攀的男性当中,这种影响特别明显。人体在承受身心压力时,会分泌出和心脏疾病有关的可体松。(编者说:其实美女看久了也就很普通了,建议忽略这一条。)

  研究人员请84名男学生参与了实验,逐一请他们待在房间内解答数独问题,一男一女两名陌生人也在房内。

  当女子离开,房内只剩下2名男子坐在一起时,自愿接受实验的男子,压力水平没有增加。然而,当受测者和女子两人独处一室时,他的可体松水平会上升。

  研究人员总结说:“这项研究里,我们认为出现一名美女,大多数的男性可能会认为有机会和她交往。”研究结果表明,纵使有些男人可能会因觉得美女条件比他们好而退避三舍,大多数的男性会表现出忧虑,荷尔蒙也会有反应。这项研究显示,男生在与一个年轻貌美的女生相处短短5分钟后,可体松水平就会升高。

  少量的可体松有提高警觉性、促进健康的正面影响。然而,长期偏高的可体松浓度,会让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及阳痿等疾病恶化。

  另有研究称:常看美女有利男性健康

  现代科学认为,每天凝望漂亮女性几分钟,有助于男士健康长寿。研究人员对200名男性进行了为期5年的观察,发现和其他人相比,那些目光每天都能“遭遇”漂亮女性的男子,血压相对较低,脉搏跳动较慢,心脏疾病也较少。研究人员说,男人彬彬有礼地凝视美丽的女人,就犹如欣赏一幅绝美的风景,有助于身心健康。凝视美丽的女人10分钟,健身效果差不多相当于做了30分钟的有氧运动。每天做这些眼部活动数分钟,可把中风和患心脏病的机会减半,持之以恒,男性的平均寿命可以延长4年-5年。

不做工作狂

  他们的财富没有暴富的指望,他们的职业没有收工的暂停键,他们的阶层待遇没有确定的法律保障。他们一步一步向上爬,风光的物质享受背后是手停口就停式的职业压力,体面的社会地位背后是患得患失的身份焦虑感。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67f2b90100k0ee.html) - 不做短命男!告别6种折寿行为_清雅_新浪博客

  中国人眼中的中产者图谱:月收入在万元以上;开标致307或奥迪A4轿车;住明星楼盘;用IBM、索尼、三星等笔记本电脑办公;用索爱、摩托罗拉、诺基亚的高级手机;经常出入五星级豪华酒店;用招行一卡通或中行长城卡这样的银行卡刷卡消费;向往的旅游地点是“法国、东南亚以及东部非洲”等等。

  他们是有产者,比大多数人物质更丰裕,比下有余,比上不足。他们的财富没有暴富的指望,他们的职业没有收工的暂停键,他们的阶层待遇没有确定的法律保障。他们一步一步向上爬,风光的物质享受背后是手停口就停式的职业压力,体面的社会地位背后是患得患失的身份焦虑感。在上行的中国社会里,他们是抓住了机会的人;他们的烦恼,也折射着中国发展青春期和中国法治青春期的烦恼。基于中国中产阶层的定义存在争议,你不确定他们是谁,但你能感受到他们的焦虑。

  广州一地产公司的设计部主管阿富,每天在电脑前工作超过15小时,他的口头禅是:“一天不工作,我觉得就会被世界抛弃。”中国式的中产阶层薪水不断升级,却没时间享受生活。他们从来不把体力透支当一回事,浑身无力、容易疲倦、思想涣散、腰椎劳损等等如家常便饭。“30岁的脖子60岁的颈椎”,成为中产阶层工作狂的写照。包括教师、记者、研究人员等职业的中产者总有职业病,而中国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每况愈下。生活方式的不健康令部分中产阶层的压力无法排遣,造成了严重的心理枯竭,抑郁症、自杀早就不是新闻,自我期许与竞争意识到头来反刃自伤。中产阶层总是感觉没有人分担他们的所思所虑。

  唯有拼命工作,提升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才能保证自己的楼、自己的车能够继续供下去,才能保证孩子的学费甚至将来能出国留学,才能保证负担起家中老人患病、住院等的高昂医疗费。在工作、家庭的重重压力下,最不幸的结果是,一个中产者先是变成了一个工作狂,然后变成了一个精神病患者,或者一个“过劳模”。


别娶比自己大太多的妻子

  夫妻年龄差与双方寿命存在关联。如果妻子比自己年轻15至17岁,丈夫早逝的可能性能减少20%;年轻7~9岁,则能减少11%。而正好相反,少夫老妻的男人更易于早逝。这是德国研究者的最新研究结论。

  科学家们解释说,这可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只有那些更健康、更成功的“老男人”才可能吸引年轻的女性。

不让腰围超标

  来自伦敦帝国学院、德国人类营养学研究所等机构的科研人员在12日出版的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对超过35万欧洲人进行了平均9.7年的跟踪调查。这些人在调查开始时的年龄平均为51.5岁。结果表明,一个人的身高体重指数(BMI)即便处于正常范围内,但如果腰围过大,过早死亡的几率仍会大大高于常人。

  研究人员说,这一研究结果提供的强有力证据证明,一个人即便整体算不上超重或肥胖,但如果腰部积聚过多脂肪,对健康也会造成严重威胁。他们建议,医生在进行体检时,除了测算BMI,还应测量腰围和臀围,以便及早发现健康隐患,提醒人们注意腰围。

  研究人员说,他们对相同BMI指数的研究对象进行比较。结果发现,随着腰围上升,早亡的几率也会升高。具体来说,男性腰围超过120厘米、女性腰围超过100厘米,其早亡的几率是腰围正常人(男性小于80厘米、女性小于65厘米)的约两倍。

  另外,腰围和臀围之比也是一个衡量健康的重要指标。这个比值越低,说明与臀围相比,腰围相对要小。调查发现,腰臀围之比每上升0.1,男性的死亡率就上升34%,女性则上升24%。

  研究人员指出,这项研究最重要的发现就是,影响个人过早死亡的因素不仅仅是体重,身体脂肪的分布同样关键。腰部囤积的脂肪组织的分泌物会诱发某些慢性病,尤其是心血管病和癌症。研究人员认为,久坐不动、饮食不良以及遗传因素是造成水桶腰的主要原因。

 身高别缩水

  一份针对英国男性的研究显示,如果随着年龄增加,身高在20年内萎缩超过1英吋(约2.54公分)的话,可能是健康亮红灯的警讯,研究发现,这样的人心脏病机率较高,也比较容易早死。

  英国伦敦大学皇家医学院的流行病学家瓦讷梅瑟对4213名英国男性进行长达20年的追踪,从1970年代晚期调查对象年纪在40到59岁之间开始,一直到他们60到79岁时,测量他们身高的变化,以及纪录体重,抽血检查等身体状况。结果发现,这群人有15%在20年间身高平均萎缩了3公分,研究人员继续追踪6年,这段期间有760人死亡。

  研究人员将身高萎缩与死亡率做分析后,认为身高萎缩3公分以上的人,在那接下来的六年间死亡的机率,比身高没有显著差异的人多了60%,而且即使将年龄,抽烟、喝酒与否,以及本身既有的健康状况考虑进去后,身高萎缩仍与较早死亡和心脏病有关。

  瓦讷梅瑟说,「身高变矮了可能是老年人健康状况下滑的另一个警讯」,身高萎缩通常都伴随着其它身体状况发生,如活动力降低,体重减轻,呼吸系统方面的问题,关节炎之类的肌肉骨骼疾病﹔她说,之前的研究已经显示骨质舒松症与心脏病的关系,而骨质疏松向来是人老了之后变矮的主因之一。

  这篇研究报告11日在「内科医学档案」期刊发表。不过瓦讷梅瑟也说,在一个人老化过程中,肌肉质量和强度的变化与健康的关系还需要后续研究探索,「维持身高不变并非长寿的万灵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