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酒情缘
(2010-06-08 21:27:45)
标签:
文/月原创品茗文化茶道酒礼杂谈 |
分类: 思茗 |
酒茶乃中华饮品,其文化源远流长。打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几乎每一页都可以嗅到茶的清香;也几乎每一篇都可以闻到酒的浓郁。酒可以治病、养老、成礼、成欢、忘忧、壮胆;而茶可止渴、消食、醒醉、益思、明目、轻身、除烦、去腻。酒与茶,一个沸腾奔涌,一个冷凝低回,双双交织缠绕,就织成了中华几千年的文化与文明。
“酒类侠,茶类隐”,自古茶酒不分家,但又恰如其分地道出了茶与酒各自的特点。“仗剑江湖载酒行”,喝酒讲的是豪气干云,酒入腹中,豪气顿生,在痛饮中感受人生的快意。喝酒需要“闹”,在南方盛行的花样繁多的“行酒令”,已经成为酒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茶不是这样喝的,相比之下,喝茶则有很多讲究。最苦的茶,性也不烈,只让人感到深沉的余味,在舌上萦回。独自品茗,闲情正如“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般清幽宁静。
大致上,北方人近酒,而南方人近茶。倚剑独饮,可以吸燕赵秦陇之劲气;临窗小啜,则如沐江南吴越之清风。酒是北方人的命,茶是南方人的魂。在东北,有句俗话叫做“无酒不成席”,而且豪放的东北人,讲究的是“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就这样,你一杯,我一碗,喝出了关东汉子的“哥们儿义气”。假如你不胜酒力,想以茶代酒的话,那是绝对要被“哥们儿”看扁的。而在南方,“以茶代酒”则代表了一种宽容与平和。
“以茶代酒”最早的典故,恐怕要追溯到晋朝陈寿的《三国志》:吴王孙皓每次大宴群臣,座客至少得饮酒七升,虽然不完全喝进嘴里,也都要斟上并亮盏说‘干’。有位叫韦曜的酒量不过二升,孙皓对他特别优待,担心他不胜酒力出洋相,便暗中赐给他茶来代替酒。
不管怎么说,“以茶代酒”之事直到今天仍被人们广为应用,并称得上是一件大方之举、文雅之事,这无论是孙皓还是韦曜,都是始料未及的。
北方人好斗酒,南方人喜斗茶。曾吟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古名句的苏州人范仲淹,一篇《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也写得脍炙人口。这首斗茶歌叙述的是文人雅士以及朝廷命官,在闲适的茗饮中采取的一种高雅的品茗方式,主要是斗水品、斗茶品(以及诗品)和煮茶技艺的高低。“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
在南方,尤其是在广东,人们对茶的推崇要远远超过酒。酒可喝可不喝,茶不饮不行。从泡制一道“功夫茶”,“高冲”、“低洒”、“括沫”、“淋盖”、“烧杯热罐”、“澄清”,每一道要领都马虎不得。在绵绵的细雨天时,邀三五好友亲朋,拣一清幽茶居,捧一盅茶,点几盘糕点,且饮且食,闲叙家国事。广东人谓“喝茶”为“叹茶”,一个“叹”字,将那种宁心静气、舒适恬淡的心境表露无遗。
茶酒都绵延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二者相映成趣,丰富了中华饮品文化的内涵,但二者在本质上是不同的,茶能消暑,酒能养气;茶可多饮,酒宜少酌;茶使人清明,酒令人昏沉;茶使人平静,酒令人亢奋;茶使人沉思,酒令人幻想;茶出尘,酒入世。
静如茶般恬淡,动如酒般浓烈,这或许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