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
(2009-08-27 00:50:17)
标签:
文学/原创世界名著读感杂谈 |
分类: 影音 |

那一次阅读之后,这一套厚而重的巨著一直超然立于书橱最顶端,无人敢染指,无人欲启航。它是个寂寞高手,如一席白衣的西门吹雪,冷笑睥睨着在书橱里进进出出繁忙的王朔余华以及奥斯丁。直至多年后,自信已经有了些许阅历且不乏理解力,对之再度产生好奇,以一种试探者找试金石的心态,将寂寞尘生的巨著再度缓缓打开。
起初,读得特有耐心,一边赞叹文笔,一边研究遣词。于是,看不完十页纸已是昏昏欲睡,甚至一页未翻就能酣然。我知道这样读下去的话,半途而废几乎不可避免了,于是我开始囫囵吞枣。
对读的囫囵吞枣,那是不得不的无奈。因为作者那纤细的文笔,和那比文笔更纤细一百倍的神经,使一向自诩敏感的我震惊得无以复加,愈细细研究,愈觉得肠痒难耐。看到作者描述自己在巴尔贝尔旅馆入住的第一晚,对旅馆高于家中的天花板对他造成的压迫感的描写,仅此竟达到上万字,看得人心浮气躁,恨不得朝其大喝“速速闭嘴”以解即时之沉闷。
可是,不得不承认他写得非常准确精微。关于自己的心理,普鲁斯特的文字堪称微雕,是放大一百倍后再塑造逼真的艺术,没有人会比他更敏感,没有人比他更懂得关注自己,没有一种心理描写比他更精细微妙。由己及人,他对他人的理解也是深刻且洞察入微,于是对他人的描写,一边是其外部的言行举止,一边是欲掩盖的内心,两相印证,两相对比,由此塑造出丰满立体得无与伦比的人物。仅此便可让许多写手、作家从中得到裨益。
然而,这些好处远远不止于读此名著的收获。其实,精微细致的描摹,现代作家王安忆也可以做到,也许女作家也能做到有过之而无不及者。普鲁斯特的深邃,在于他描摹的主题不是个别的人或事,而是前无古人的创举——时光。
时光,这不败的君王,令孔子哀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身处其中的我们,目光短浅得只能看到彼此,只能看到此刻、感受到此刻。那些已然过去的岁月已被大浪淘沙,以至于在回忆往昔的时候,有太多的恍惚和不知所然。整部《追忆似水年华》,时光成了故事中的唯一主角。从一开始,普鲁斯特关注的仅仅是它看时光如何逝去,看它如何凋零容颜,看它如何腐蚀爱情,看它如何流过自己和周围的人群……他描摹出了时光缓慢的形质,无情的内在。它无形无迹大而无廓追溯至天外,它无穷无尽深不见底包纳着万物。它时而飞逝,时而低回,时而浓稠,时而冲淡。整整一段时光,只有通过记忆追寻,通过相似的场景呼唤,通过气味质地形状直达感官而催生,使已然消逝的时光被凝固,被定格,被重现,从而被战胜,被打败,被征服,被占领。这便是《追忆似水年华》最奇异的命题所在,是追忆的升华。
正是这个描摹出无形的不朽的时光的普鲁斯特叫人叹服,当我们枯竭的思维贫乏的想象在空间尚且滞涩的时候,聪慧敏感的他却发现了另一个未被开垦过的维度,使十九世纪的文学迈入另一种深度,怎不叫人崇敬。
越是看到后面,我越是佩服普鲁斯特。尽管洋洋洒洒两百万字,尽管处处细节多如牛毛,然而掩卷后发现小说的结构如金字塔般稳健恢弘。叙述到了最后,斯万家的希尔贝特终于与盖尔芒特家的圣卢结婚生子,使壁垒分明不可逾越的两边构建延伸成了完满。这是一种空间的完满,而更为奇妙的是时间维度的完满。普鲁斯特从其闭关回忆写作开始写,经过纷繁复杂的回忆万象,终笔时再次回到了斗室写作。这一段长长的叙述,从起点行至终点,而终点恰恰即是起点。整本小说的结构恰好是个首尾相接的完满的圆,正是这完满的时间结构,才能呈现一种绝对,这是时间的绝对,维妙的将不可描摹的无形无质的时光现诸笔下。这种结构上的多重完满,是我以前从未意识、考虑过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不禁赞叹敏感纤细的普鲁斯,他在这部倾其一生才完成的作品思维的超前,构思的严谨,伏笔的缜密。怎能说他敏感琐碎?一个能将数百万字的巨著安排得如此详尽缜密的人,怎可能没有超人的智慧和宽广的气度?
《追忆似水年华》它不是、也不属于纯粹意义的文学。仔细分辨,它还涉及了心理学,哲学。尤其是哲学,观其主题,可说得上是个哲学命题。因此,这部小说,于我而言,是接近于科学的文学艺术。从中,不仅可以让人学习刻画人物的细致全面,还可以学习模仿语言的简练形象。更重要的是其恢弘的结构,缜密的布局,以及超然物外的哲学思考,更能给人带来深刻的启迪。
当然,只凭直觉和过于简短、充满感性而没有推敲的文字,欲讲述这部巨著之壮美,无疑是奢求妄想。以本人的阅历和智力,要分析研究它可能显得有点不自量力。读读写写,纯粹为了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