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爱上茶,应该是从大一修的科目《中国文化》中的茶文化开始。
茶人品茗读书是件风雅的事,因为品茗读书的雅事所体现的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审美情趣,一种精神追求。对于喜好品饮的文人墨客来讲,在品茗读书时点燃一柱香,烹煮一壶茶,大有“地炉茶鼎烹活火,一壶清足称书香”的氛围。而这种意境也确实是很古典,很儒雅,也很温柔,即使在时下,也很时尚。
然而,茶人收藏茶书刊也是件风雅的事,在这种个人兴趣的寻觅和追逐中,既能得到茶的知识,又能得到收获的喜悦,既能得到期冀的满足,也能得到忙碌后的享受,所以许多茶人都乐此不疲。
原来只是想“攒”一些茶书刊来装饰一下书房,抑或是装饰自己的文章。然而锱铢累积数年后,却开始“消遣”式地阅读起这些茶文化资料。而费时费神费力又费钱地“攒”的资料,竟然都成为了我的朋友了。时今,每每有滋有味地阅读一番后,竟然也能领略到书的香味了,虽然我还是属于“装饰”、“消遣”型的读书人。
清代藏书家张金吾有言是:“欲致力于学者,必先读书,欲读书者,必先藏书。藏书者,通读之资,而学问之本也。”不能说自己是有学问的人,更不敢说自己是有学识的人,但清楚地知道,所“攒”的茶资料于我的嗜茶、爱茶是“如鱼得水”,于我的茶文化爱好将会是“游刃有余”。如果没有这些“攒”下的茶书,我于茶的一切都将是无法“鉴别”的,而且是“犹如瞽之辩色,聋子听音”。因为,真正的茶人应该是有茶文化知识的人。
“荼”就是茶。唐代以前没有“茶”这个字,言茶就以“荼”代之。宋人杨万里先生认为读书应知味外之味,否则就不应该称自己是真正的读书人。然而我认为,品读书味是一种人生体验的互补,书的情理韵味其实是一种心与心的共鸣,而善品书味者,则是能调动自己积存的知识感受,去领略更多的书中乃至书本之外的道理。因为书味乃指书之内容,书之精神;而真正的书味,意蕴丰厚,启迪人生,练达性灵,陶冶情趣,使媚俗不再,浮躁不再,诱惑不再……但是,将读书的辛苦比作“荼”,而将读书的受益比作“荠”,这无疑使一个极其新颖的比喻,非源于心得而不能道之。时时沉浸在芬芳隽永的茶香书香里,以致领略到了茶与书的韵味.也正是清香清雅的茶书韵味,使我挣脱了世俗的困惑和物质生活的奢华,使我度过了精神上的空虚时光并咀嚼出平凡生活的恬淡。
中国茶叶知识的丰富和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历代茶人的智慧和古往今来的茶事轶闻,真真切切的如同那美妙的好茶一样,一经冲泡后就能品尝和领略到茶的清香、醇香、天香,这如同读书一样,如果不是用心博觅,何以能得腹有诗书气自华之说?
古人品茶,很有情趣。所谓一人得神,二人得味,三人得趣。我没有达到“得神”的境界,只是一人一桌一壶茶,静静地坐在茶香书香交融的世界里,喝一会儿茶,看一会儿书,出一会儿神,发一会儿呆,想一会儿事,抑或是在茶香书香的氛围里随意走走或是伫立窗前眺望,一切都很悠闲,随意,惬意。因为有茶香书香充溢身心,自然是很舒坦也很舒适。静静地看那茶叶在水中缓缓地轻盈舒展,不自觉地就想起了我所“攒”的那些茶书。而默默地看着书,又情不自禁地想着我所喜爱的茶。久而久之,就有了一个习惯,凡读书时,总要沏杯茶放在书桌上,而每每品茶时,也总是要放一本书随意翻翻。没有书相伴,品茶时便少了一点滋味或情调。而没有茶相伴,竟又不忍翻阅我那些“攒”的茶资料。喝茶提神,读书明理。喝茶清心,读书增智。每每读罢合卷,从茶人茶事的境界里出来,觉得那些感觉都是真实畅然而美好的,它可以使我思路顿觉清晰,使人灵府受到净化,恰如“琼浆驻容发,甘露滢心灵”。
曾经有学者说过:“真正的爱书家的藏书,……将该书当作了和朋友谈话一样的乐事。”所以,藏书也好,“攒”书也罢,最大的乐趣是在繁忙之余,读读,哪怕是短短的十几分钟时间,看看书橱里鳞次栉比、花样繁多版式各异书刊,摸摸这本,翻翻那本,也是一件很有趣的消遣。
真正的书香,在于对书的潜心阅读和参悟,在于人与书的亲密接触和互动。而真正的茶香,需要对茶性的透彻了解后用心品尝而得。人生如茶,需要你用心领略和品味才能品出真正的书香茶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