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7月回重庆的时候,有一天嘟嘟特别不听话,不是看见一件玩具想买而且还不让我走,就是他要干嘛就干嘛,让我很烦恼,但我都忍下来,玩具不买就是不买,这是我的底线,无论他在大街上怎么哭怎么闹。晚上,我吃药的时候,他把一颗胶囊给我打开,把胶囊的药倒出来。我气不过,拿着家里鞋柜上从小到大放着的“戒尺”---一根很小的竹棍,这根戒尺很少用,但对嘟嘟来说是很怕经常悄悄的扔掉,能打得很疼但又不可能有很深的印子。他给我扔掉了好几根,外公从农村又拿来补上的。我拿着这根所谓的“戒尺”打在了他的屁股上,嘟嘟因此大哭,而我打完后跑到卧室的卫生间,坐在马桶上也哭了起来!
我是一直不坚持用打的方式教育小孩,尽管有很多长辈跟我讲嘟嘟是男孩,
“不打不成器”,但我还是坚持我自己的教育方式。打孩子通常发生在教育孩子时,传统武器诸如威胁、讲道理都失败了后,在最后诉诸的手段。是父母在忍耐达到了极限后暴露做出的选择。我打嘟嘟好像暂时起到了一定的效果,而且也好像释放了我心中郁积的紧张,但这种方式真的有效吗?但为什么我会因此有那么不安的感觉呢?为什么我打了后会有那么自责的感觉,为什么会不停的对自己讲“应该有更好的解决问题办法”呢?
当然,在教导孩子的过程中,从不打孩子几乎是不可能的,但作为父母,我们不应该把体罚作为对孩子挑衅或我们自己的愤怒情绪的回应。其实嘟嘟把胶囊里的药倒出来,应该是他探索的一个表现,而我却因此看成是他调皮捣蛋的一个表现,再推远一点,是我将他在一天哭闹表现不好没办法时把所有郁积在自己心中的情绪爆发出来的一个表现,这不是孩子的问题不是嘟嘟的问题,是我作为一个母亲应该去反思的问题。孩子的问题应该一个一个的解决,不应该“翻旧账“,就像大人之间的处理一样”翻旧账“一定会引来矛盾,小孩的教育也是这样。
大人打孩子,会教给孩子用不好的方法去应付挫折。好像在告诉孩子“当你生气或感到受挫时,不要寻找解决办法,打,就是你父母所做的“我没有向儿子展示出我自己的聪明才智,没有为自己情绪的渲泄找一个更好的方式,给了儿子一个很野蛮的感觉,或许也教给他一个打人的方式,这是很不明智的做法。就好比一些父母看到大一点的孩子打弟弟妹妹会感到不舒服,而做父母的却没意识到,当父母打小孩的时候,他们就暗示或许可了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做同样的事情。
反观自己的行为,我感觉自己在这方面还要继续的学习。体罚很少能带来正面的效果,就算孩子暂时的听话也是碍于你的权威,但打孩子却可以非常轻易的消除孩子的内疚,因为他已经为自己不好的行为付出了代价,因此也会很随意的再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