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全民寻找一千多年的人,原来在桃花源!

(2020-05-15 15:29:23)
标签:

传统文化

健康

教育

旅游

文化

分类: 谢道长文章

全民寻找一千多年的人,原来在桃花源!

\田桃源


全民寻找一千多年的人,原来在桃花源!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贾岛》

    唐代诗人贾岛,出生于779年,与孟郊共称“郊寒岛瘦,自他写下这首《寻隐者不遇》之后,大凡中国历代读书人,没有读这首诗的人,恐怕没有。于是,人们纷纷按照贾岛的墨迹,寻找他笔下的隐者。 

    贾岛是个半俗半僧半仙的诗人,他文场失意后,便去当和尚,法号无本。无本者,即无根无蒂、空虚寂灭之谓也。他似乎要一辈子念佛了。但后来与韩愈相识,执弟子之礼。在韩愈的劝说下,还俗应举,中了进士。为僧难免思俗,入俗难弃禅心。 

    僧人一般认为,人是分为两部分的,即凡体肉身,超凡脱俗之后,立地成佛。用我们平常说的就是“灵”与“肉”,那么,作者写寻隐者不遇就很值得寻味,首先,诗贵含蓄,作者直接说寻隐者不遇,我看并没有那么简单,他真的没有遇到? 

    当然,至少是肉身没有见到,他在“云深不知处”,但隐者的魂——他的精神实质是遇到了的,作者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再就是以“采药”暗示隐者为人治病的高尚品质。  

    实际上,我认为作者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了我们:他已经找到了一个看不见却又寻得着的隐者了!

    如今,在桃花源,就有这么一个隐者,他叫谢先铭,人称谢道长,住在桃花源隐士林,平日研究道医,给人治病,被称为中国道医第一人。 

    谢先铭,号桃源山人,1954年3月11日出生,童年入道学武,少年从戎投军,青年学艺习医,中年行医研易,五十而知天命寻找世外桃源,“贤者隐而高尚其事”,为传承中国隐逸文化事业而创建“隐士林”,以自己的身体力行,诠释和演绎当代隐士的人生价值和意义。

    中国古代出名的隐士大多是满腹学识的智者,无论是盛世还是乱世,隐士的地位和名声都显得不同凡响。庄子在《缮性篇》中说:“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藏其智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真正的隐士,并不是逃避责任,消极避世,他们隐逸的社会根源是“时命大谬”。

    人在社会中奔波劳累,不断地进行着物质生产,满足自己的功利欲望。然而一旦物质需求成为唯一的目的时,人便失去了自由,无法进入自己的本质。唯有超越功利的精神自由,才能使人真正存在于天地之间,

我们常说“诗意地栖息”“诗和远方”,这就是一种带有隐逸意义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文化现象,一提起“隐逸”,我们首先会想到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东晋大诗人陶渊明。

    桃花源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也是中国道教洞天福地中的第三十五洞天,吕洞宾称其为“紫气南来第一关”,它就位于桃花源,南临滔滔沅江,北倚武陵群峰,境内古树参天,修竹婷婷,寿滕缠绕,花草芬芳,有石阶曲径、亭台牌坊装点,宛若仙境。

    目前,谢道长立足桃花源开创隐士林,就是为了填补当代隐逸文化的空白点,将隐士林当做我们人格精神的寄托与归宿。这也将成为当代具有隐逸意识的知识分子的愿望。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运转,使得人们的焦虑感随之剧增,身心失衡烦乱,以致渐渐滑入迷失自我的泥潭。人人都渴望拥有一种清静、自由、平和、开放的生活,都在寻觅心灵的“世外桃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