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英语总是学不好?(1)无谓地寻求捷径
(2009-07-08 18:37:33)
标签:
杂谈 |
进化就是短视的。它不可能像医药公司的管理层那样拥有长远规划(医药公司通常要花费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持续投入巨资研制一种药品,而后又要在相当长时间之后才能获得巨额盈利)。任何一个物种都没办法像医药公司那样去募集风险投资……每个物种都必须在其进化的每一代中有所“盈余”(从生物角度来说),否则就会面临灭绝……
Bryan & Harter (1899), Bloom (1985), Hayes (1989), Simmon & Chase (1973)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任何一个领域中都一样,大约需要十年时间才可能获得专业级别的技能,不论是下棋、作曲、绘画、弹琴、游泳、打球,还是神经心理学抑或拓扑学研究。这事儿上干脆就没有捷径存在。哪怕莫扎特,作为天才发表第一首经典曲目的时候,已经钻研13年(4岁就显露出天分);披头士在1967年以 Sgt. Peppers“一夜成名”之前,已经在利物浦和翰伯格的酒吧里演出10年之久……萨谬·约翰逊 (Samuel Jahnson, 1709-1784) 则认为十年都不够,需要一辈子才行。而杰弗雷·乔叟(Geoffrey Chaucer, 1343-1400)曾抱怨道“人生苦短、学海无涯”[1] 。其实,乔叟说这话也可能是与古希腊神医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 c. 400BC) 心有戚戚焉才做出的慨叹,希波克拉曾说“人生苦短、学海无涯、机遇难求、尝试艰险、判断尤难。”[2]
事实上,我并不认为Gladwell把“十年”改成“一万小时”是没根据的。某种意义上,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使得学习确实变得比过去容易了。马可波罗要是活在今天,不是骑骆驼而是坐飞机,手中有可以随时联网的笔记本电脑,配有各种各样的电子辞典,那么,我猜马可波罗不仅可以更快地学习外语(包括中文),还能学更多种类的语言。(当然马可波罗同学也有可能上了“网瘾”[3] ,或者迷恋上电子游戏,于是也懒得周游世界了……)仅仅二十年前,学外语还是异常艰难的事情,然而,今天,我们有可以随身携带的电子辞典、什么都可以找得到的搜索引擎、无所不包时时刻刻更新的维基百科、没完没了缤纷缭绕的美剧、下不完听不完的有声书籍、随时可以联网进入英美国家某个特定地区的聊天室……
而大多数人不需要把英语学到“世界顶级专家”的地步,事实上,只需要足够好的程度即可(不需要“the best”,只需“good enough”即可)。这种情况下,别说十年,也可能无需一万小时,很可能满打满算,坚持不懈三年即可。对于平均寿命正在不断增加的现代人来说,三年时间真的不算太长——只不过,我们的基因往往令我们坚持三个月都很难做到,尽管一般来说,做任何事情,能坚持过三个月就很难放弃……
三年。牢记这个期限。它会让你不骄不躁,它会使那些诱惑(比如鼓吹“速成”、“技巧”之类的教材、培训)在你面前失去任何吸引力,它会让时间成为你的朋友,陪伴你一路走下来。走到尽头回头远望的时候,三年时间很短。但是在起点上,三年却显得很长。起点上的你只有一个办法,用你的心智去理解三年时间真正的长度。而后心平气和地干活去吧。学英语没什么,一句话就够:“勤读书、勤朗读、勤查词典和语法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