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认识加酶洗衣粉骗局到家庭主妇的健康

(2014-07-17 05:32:52)
标签:

健康

留学生

分类: 微生物隐形口罩
为了家庭主妇不再受到健康伤害,需要认识加酶洗衣粉的骗局
什么是加酶洗衣粉?这是对人类的巨大骗局
国家现在真的富裕了,科技产业园、研究中心像雨后春笋一样林立,全国各地到处都可以找到,世界最先进的检验设备、最完善的世界一流实验室。最尖端的高技术人才,为什么连洗衣粉都能被厂家忽悠?
一般厂家都这样描述:
加酶洗衣粉中的碱性蛋白酶制剂可以使奶渍、血渍等多种蛋白质污垢降解成易溶于水的小分子肽。碱性蛋白酶的主要产生菌是某些芽孢杆菌。衣物上脂质污垢的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酯。甘油三酯很难被一般洗衣粉中的表面活性剂乳化,而留在衣物上的甘油三酯容易发生氧化反应,使纺织品变黄变脆。碱性脂肪酶制剂能将甘油三酯水解成容易被水冲洗掉的甘油二酯、甘油单酯和脂肪酸,从而达到清除衣物上脂质污垢的目的。碱性脂肪酶的主要产生菌是某些青霉。
       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一家公司首先推出含有碱性纤维素酶制剂的洗衣粉。碱性纤维素酶本身不能去除衣物上的污垢,它的作用是使纤维的结构变得蓬松,从而使渗入到纤维深处的尘土和污垢能够与洗衣粉充分接触,从而达到更好的去污效果。碱性纤维素酶还能去除棉纺织品表面的浮毛,使洗涤后的棉纺织品柔软蓬松,织纹清晰,色泽更加鲜艳,穿着更加舒适。加酶洗衣粉中的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存在于动植物的活细胞内。动植物机体内的合成和消化等反应,由于有某种酶参加,而能顺利进行。某种特定反应需有某种特定的酶才能进行,这就是酶的选择性。利用这一原理。在洗涤方面对血迹、牛奶、果汁、油迹、汗渍,茶水、巧克力等含蛋白质的污垢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 从而使织物容易洗净,而提高去污力。这是这家日本企业带给世界的弥天大谎。
酶制剂
目前在加酶洗衣粉中使用的共有4种: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纤维素酶。它们有着对污垢的特殊去污能力,并且具有在洗衣粉配方中所占成本较少而洗涤效果提高很大的特性。
蛋白酶
可将蛋白质水解,变成可溶性的氨基酸的酶。蛋白酶是应用于洗涤剂中最重要的一类酶制剂,这是因为像血、奶、蛋、果汁、汗渍、可可、咖啡等蛋白质是衣物上最普遍存在的污垢,而且是最难被表面活性剂和其他助洗剂所去除的。蛋白酶能把蛋白质先分解成可溶性的肽键,然后再分解成氨基酸,从而很容易被洗去。在这种场合下,即使不能使蛋白质完全分解,只要得到用合成洗涤剂容易除去的分解物即可。由于生成可溶性物质或易分散于洗涤液中的物质,使吸附的蛋白质污垢减少,原来在蛋白质存在下牢固地吸附于纤维上的污垢也比较容易地去除。因洗衣粉是偏碱性的,因此加酶洗衣粉中的蛋白酶也是耐碱的,一般是碱性蛋白酶。
脂肪酶
脂肪酶是继蛋白酶之后,第二个应用于洗涤剂行业中的酶制剂。它的显著特点是使洗涤剂在低温时也能达到对脂肪的优良去除能力。并且它具有效果累积功能,其去污能力可以随着洗涤次数的增加而表现得更加明显。
淀粉酶
是可将淀粉水解,变成糊精或麦芽糖的酶。衣物上常见的淀粉类污垢有巧克力、土豆泥、面条、粥等,加入淀粉酶的加酶洗衣粉对去除这类污垢效果良好。同时,淀粉酶和脂肪酶之间具有很好的协同作用。实际污垢中的成分及其复杂,如蛋白质类、脂肪类、淀粉类可能共存,所以利用集中酶制剂的复配,可以大大提高去污效果。
纤维素酶
纤维素酶在洗涤剂中的应用可以说是一项重要的发明。它的作用对象不是衣物上的污垢,而是织物表面因多次洗涤而在主纤维上出现的微毛和小绒球。用纤维素酶处理后,织物表面的微毛和绒球就被除去,可以平整织物表面,同时有增白效果,使有色衣物的色泽变得更加鲜艳,使白色衣物恢复其本色。另外,纤维素酶将主纤维上的微毛和绒球除去后,使主纤维变得光滑,减少了微纤维之间的纠缠,而使纤维变得柔软。因此添加纤维素酶的洗衣粉具有增白、柔软两个独特功能。
酶的作用较慢,使用加酶洗衣粉时应将衣物在加酶洗衣粉的水溶液中预浸一段时间,再按正常方法洗涤衣物。 加酶洗衣粉的pH值一般不大于10,在水温45~60℃时,能充分发挥洗涤作用;水温高于60℃时,碱性蛋白酶要失去活力;水温低于15℃时,酶的活性迅速下降,影响洗涤效果。低于40℃时,则酶作用缓慢,但不易被破坏而失活。因此,加入碱性蛋白酶的洗衣粉,最佳洗涤温度是40~50℃。
加酶洗衣粉很适合洗涤衬衣、被单、床单等大件物品。不适合洗涤丝毛织物,因为酶能破坏丝毛纤维,一旦不留心用加酶洗衣粉洗涤丝毛蛋白质类织物,应赶快冲洗晾干。
加酶洗衣粉中酶的活力是影响去污效果的重要指标。因为酶活力代表了有效酶制剂的含量和催化能力。一般洗涤剂加碱性蛋白酶约1000μ/g。国标GB 13171-91中,加酶洗衣粉的酶活力需≥650μ/g。
       这一个个违背生态学常理的产品介绍,具有欺骗性。希望有远见的企业家支持这个公益事业,资助我们找出这里一个个的漏洞。
如果说从普通洗衣粉到加酶洗衣粉确实给家庭主妇带来了方便,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健康隐患,抛弃加酶洗衣粉,用更先进的无加酶洗衣粉看似是回归,其实是技术的循环往复的上升。

我国洗涤市场的民族工业真的是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近年来,中国洗涤用品产量呈现平稳增加的趋势。洗涤产品涌现众多 知名品牌,但分析看,国内洗涤用品市场份额早已被被世界巨头公司像宝洁和联合利华等外资寡头垄断,民族品牌中只有洗衣皂品牌雕牌。
消费者熟悉的奥妙、汰渍、潘婷、清扬等知名洗涤产品均为宝洁和联合利华生产,中国民族工业和外资企业有较大的差距。
中国洗涤用品市场集中度较高,表现为宝洁、纳爱斯和联合利华三寡头竞争格局。其中,广州宝洁和联合利华均为外资企业。

图表3:2012年中国洗涤用品行业前10名厂商销售额及销售份额(单位:万元,%)

http://img3.qianzhan123.com/news/201312/06/20131206-94bfd23c18d80437.jpg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行业的比重为57.85%。

图表4:2012年中国洗涤用品市场销售收入前十企业的份额分布(单位:%)

http://img3.qianzhan123.com/news/201312/06/20131206-b5f3d88bf8566be8.jpg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从目前国内洗涤市场的整体格局来看,民族品牌越来越具有竞争力,在洗衣粉、洗洁精、洗衣液等重要领域都极具优势。在品牌竞争力榜单中,雕牌、立白、 白猫在国内洗涤产品领域都有各自的主打产品,并占据着相当可观的市场,诠释着本土品牌的优势,这些中国家喻户晓的著名品牌,令很多跨国公司的“洋”品牌都难以匹敌。
微生物技术为民族工业的崛起打开了新的思路,用于分析和揭开国外品牌洗衣粉的骗局,努力打造让家庭主妇使用更健康的洗涤剂产品,是科技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我们不抱怨社会、更不抱怨我国这么多国家级院士、国家级科学家、这么多著名的大学和大学教授以及每年众多的博士生、研究生。他们都有妻子、女儿、儿媳。没有人潜心研究加酶洗衣粉到底给我们亲人的身体带来了什么。到底给环境带来了什么?
最关键的加酶洗衣粉到底加了什么酶。揭开这一弥天大谎,为我们亲人的健康祝福。

外资已经能够垄断民生用品价格
  几年前的一段报道,在刚刚结束的这个双休日,上海一些超市、卖场的洗发水、洗衣粉、肥皂出现了新一轮抢购潮,一天的销量几乎抵上以前的十天。这轮抢购甚至惊动了政府部门,上海市商委有关人士通过媒体发表谈话劝诫市民不要盲目抢购。
  与抢购食盐是由恐慌引起不同的是,此轮对日化产品的抢购完全是由一些外资企业的涨价所致。几天前,媒体报道称,联合利华、宝洁、纳爱斯、立白等外资日化用品生产企业的大部分品牌都将提价,多个品牌的洗涤用品价格已经上涨。此条消息刚刚见报便出现市民抢购现象,证明在通货膨胀形成难以扭转趋势的情况下,消费者对目前生活用品价格已经高度敏感。而作为政府来说,及时发布“安民告示”并且帮助商家准备充足的货源,当然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但是,对这一股猝然而起的日化用品抢购潮进行认真的分析,亦有助于提醒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外资企业在普通民生用品市场上形成价格垄断。
        洗发水、肥皂之类的日化产品,让外资占有的份额逐渐扩大,中国日化用品市场的规模高达2000亿元左右,早已成为外资品牌的“兵家必争之地”,而民族品牌由于竞争力薄弱,在与外资的较量中逐渐处于下风,外资品牌已经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以洗发水市场为例,已经基本形成“两宝一华”(宝洁、丝宝、联合利华)垄断市场的格局,本来,丝宝旗下的舒蕾曾经坐上洗发水市场的第二把交椅,但随着这家企业在2007年被德国公司收购,洗发水市场已经完全形成由外资主导的局面。
  日化用品都是小商品,在国家经济战略中并不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它却紧密地联系着民众的日常生活。
  当外资在日化产品的生产经营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以后,它们就可以方便地进行价格垄断,对中国民生形成不利影响,并对宏观经济调控产生干扰。此次日化用品的涨价虽然到目前为止还在酝酿之中,但外资企业的集体涨价之势已经很明显。当然,这背后确实有上游原材料涨价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存在,但对于这种压力,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内部挖潜来化解,市场垄断的优势已经使它们在涨价时无所顾忌。虽然由单独的一家外资企业垄断中国日化用品市场的局面还未形成,且这些外资企业之间也会有竞争,但面对中国的民族品牌,这些外资企业却存有共同利益,它们很容易形成价格同盟,牢牢控制中国市场。
        实际上,国际市场对资本垄断一向高度警惕,小布什时期的美国就发生过著名的微软垄断案,为了打破微软在个人电脑操作系统的垄断地位,美国司法部以及美国多个州都曾对微软提起反垄断诉讼,这种诉讼甚至波及欧洲、日本和韩国,最终有效地保护了消费者的利益。很显然,中国在欢迎外资进入的进程中,一方面仍应加大开放力度,不断开放行业准入,另一方面应该建立起积极有效的反垄断机制,防范外资在包括民生用品的任何行业形成垄断局面,不仅要防止单个企业对市场的垄断,也要防止外资在中国市场占有过多的市场份额。同时,还要大力扶持民族品牌,让其有能力与外资展开市场竞争。说到底,只有竞争才是反垄断的最有力武器,也只有充分的竞争才能让消费者得到利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