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不得不防的生物炸弹---沙漠蝗虫和东亚飞蝗
标签:
留学生杂谈 |
昆虫作为地球上种类、数量最多的生物,其进化中最成功之处莫过于翅膀的生成。有了翅膀,其活动范围大大扩展,适应恶劣环境的能力大大增强,且对于后来出现的人类而言,虫虫们来自空中的进攻在很长的历史年代中让人类一筹莫展。其中威力最强大者当属飞蝗,包括非洲的沙漠蝗(Schistocerca gregaria)、澳大利亚的澳洲疫蝗(Chortoicetes terminifera)和中国的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都是臭名昭著的顶级空中杀手,可比重型轰炸机。
蝗灾是一种世界性的农业生物灾害,全世界约有近100个国家或地区不同程度地受到蝗灾的威胁,其中尤以非洲和亚洲的一些国家发生最为频繁、受害最为严重。
1. 沙漠蝗
沙漠蝗在史前期就是北非、西亚和印度等热带荒漠地区的河谷与绿洲上的大害虫,圣经里都有沙漠蝗在埃及成灾的记述。沙漠蝗是引发非洲蝗灾的头号害虫,其大暴发年份的发生区可波及整个非洲大陆、中东以及地中海沿岸的57个国家。蝗灾一旦发生,蝗群往往覆盖数百公里,内含数十亿个个体,不仅涉及面广,而且来势凶猛,致灾严重。据FAO统计,一个覆盖1平方公里的沙漠蝗群可含4000~8000万只蝗虫,每天能吃掉100吨食物。而一个中等大小的蝗群每天可吃掉8万吨植被和庄稼,这相当于10万人口一年的口粮。而沙漠蝗成虫的寿命是30-180天!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admin/images/upimages/2007733222918391.gif
沙漠蝗的发生分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admin/images/upimages/20077223150652409.jpg
随着种群密度的增高,蝗蝻的生物学特性会发生变化:从居留型(右绿色)变成迁飞型(左深褐色)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admin/images/upimages/20077223393543706.jpg
居留型(上)和迁飞型(下)蝗蝻。只有迁飞型的成虫才会聚集成群,然后远迁为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admin/images/upimages/20077313149605346.jpg
居留型沙漠蝗的成虫
沙漠蝗暴发时,成灾面积可达3000万平方公里,殃及65个国家,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20%,受灾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10%以上。1946年一群飞蝗降
临在摩洛哥国土上,复盖面积达几十平方公里,所到之处绿色皆无。,这群蝗虫约有50万吨重。1958年,索马里一大群沙漠蝗蝗群扩散1000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admin/images/upimages/200772233756777124.jpg
马达加斯加,一个农妇惊恐地注视着远方黑压压的沙漠蝗群正扑面而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admin/images/upimages/200772239592305.gif
铺天盖地的沙漠蝗群_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admin/images/upimages/2007730431777271.jpg
铺天盖地的沙漠蝗群_2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admin/images/upimages/2007730373965450.jpg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admin/images/upimages/2007730314871831.jpg
铺天盖地的沙漠蝗群_4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admin/images/upimages/20077315812652186.jpg
铺天盖地的沙漠蝗群_5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admin/images/upimages/2007731581598098.jpg
铺天盖地的沙漠蝗群_6
看到树上那些大团大团褐色的东东了吗?那可都是正在大快朵颐的沙漠蝗成虫,等您把我这篇文字看完了,这棵树也就完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admin/images/upimages/20077311017402758.jpg
铺天盖地的沙漠蝗群_7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admin/images/upimages/20077311618871847.jpg
铺天盖地的沙漠蝗群_8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admin/images/upimages/20077311019808901.jpg
铺天盖地的沙漠蝗群_9_这里可是亚洲的阿富汗!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admin/images/upimages/20077313121683567.jpg
铺天盖地的沙漠蝗群_10_这里是摩洛哥! 您瞧沙漠蝗那巨大的翼展,像不像在看恐怖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admin/images/upimages/20077311127777282.jpg
铺天盖地的沙漠蝗群穿街而过
另据记载,1889年一个沙漠蝗群飞越红海,其覆盖面积达5000平方公里。据估计,这一行进行列中共有大约2500亿只蝗虫,总重量达50.8万吨。在东
非有人观察到一群蝗虫排成高30米,宽500米的阵势前进,经过9个小时才全部通过。1779年,南非受蝗灾殃及的面积达3200平方公里,堆积的蝗虫尸
体就高1米长80公里。1980年代中后期,非洲发生的一次蝗灾,使非洲百万公顷的农作物和草原受到毁灭性打击,导致了严重的饥荒。人们将这次蝗灾比喻成
在非洲大陆爆炸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admin/images/upimages/2007731162955835.jpg
铺天盖地的沙漠蝗群在颮线锋前形成的虫墙。注意一下左下角的建筑带,若其中最高的那栋楼是10米高的话,您就知道这个蝗群所形成的虫墙有多高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admin/images/upimages/2007731384737138.jpg
1993年,遮天蔽日的沙漠蝗群正逼近毛里塔尼亚的Nouakchott 。这个蝗群覆盖了14 平方公里,其内含有120~140亿个个体.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admin/images/upimages/2007731535443171.jpg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admin/images/upimages/20077311456558193.jpg
降落以后的沙漠蝗群疯狂取食,将使所经之处绿色消失
在上个世纪,沙漠蝗有几个大的暴发周期:1926-1934, 1940-1948, 1949-1963, 1967-1969和1986-1989。最近一次沙漠蝗的暴发是在2004年,其发生量之大是前所未有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admin/images/upimages/20077314258730997.jpg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admin/images/upimages/2007732160136656.jpg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admin/images/upimages/2007732144277767.jpg
这是2005年1月10日沙漠蝗的发生分布:主要还在西北非,发生区的最南端在几内亚比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admin/images/upimages/20077323747636186.jpg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admin/images/upimages/2007732335032445.jpg
2004年塞内加尔的蝗群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admin/images/upimages/2007732285779345.jpg
2004年沙漠蝗暴发_树木也在劫难逃-树皮啃光、树叶吃光
我国云南和西藏自治区的聂拉木也有沙漠蝗的分布记载,虽尚未发生灾害,但沙漠蝗猖獗发生的最大扩散区已达我国云南接壤的缅甸和西藏接壤的尼泊尔、印度。
2. 东亚飞蝗
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最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当中,就有蝗字,并有关于蝗虫治理的记载。历史上人们把蝗灾与洪水、干旱相提并论,古书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凶 饥有三,曰水、曰旱、曰蝗,地有高卑,雨泽有偏被,水旱为灾,尚多有幸免之处,惟旱极而蝗,数千里间,草木竭尽,其害尤甚”。 而在我的home province河南,则有中原四害“水、旱、蝗、汤”之称(汤指汤恩伯,1942~1944.4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鲁苏皖豫边区总司令)。
东亚飞蝗和沙漠蝗一样,常常成群结队在千米高空远距离连续飞行几十个小时达几百上千公里。飞蝗在天空中象乌云一样、黑压压的一大片铺天盖地而来。落地后转眼 工夫就将成片庄稼就吃个精光。在我国过去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就记载有八百多次大的蝗灾,使六七百万农民流离失所,四处逃荒。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以前。 1942年河北黄骅一带的蝗虫不仅把庄稼、芦苇吃得一干二净,连糊在窗户上的纸亦吃得精光。甚至窜进屋内咬破孩子的耳朵。我的家乡民国三十二年蝗灾暴发 时,赤地千里。乡民无粮可吃,连草根树皮也没的吃了,饿殍遍野。有一家子就以蝗虫充饥,全家吃了一个多月的蝗虫才算熬了过来。
1943年的经历:晚上月光如水,一家人坐在院子里吃饭,突然间月黑风高,空中黑压压乌云般的蝗群如千军万马汹汹而来,嗡嗡有声如闷雷隆 隆过境。那可真叫遮天蔽月啊!“过吗蚱了!”人们纷纷撂下饭碗抄起脸盆、床单(绑在杆子上)等奔向自家的田里,把脸盆当锣使劲敲(那时候还没塑料玩艺儿),把床单甩得呼啦啦响,加上扯开嗓门狂呼乱叫,想以这种笨办法赶走落到田里的蝗虫们(那时候农药还没发明出来呢!)。可喉咙喊哑了,手臂发酸了,庄稼却给吃完了,因为你赶走了一群,它们落在了别人田里,而从别人田里赶出来的蝗虫又落到了你的田里。最后,在一片光秃秃的田边,男人们捶胸顿足,女人们嚎啕 大哭... ...。
这种灾害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的昆虫生态学家们开始了东亚飞蝗的治理研究。他们建立了生态定位站,通过长期观测,摸清了东亚飞蝗 的发生规律,提出了““改治并举、根除蝗害”的治蝗方针,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到60年代末期终于结束了东亚飞蝗灾害频仍的历史。
原来,东亚飞蝗对产卵场地的要求很高:成虫产卵时对地形、土壤性状、土面坚实度、植被等有明显的选择性,要求向阳、沙壤土、土面既不能太虚又不能太实、植被既不能太多又不能太少。它们喜欢栖息在 地势低洼、易涝易旱或水位不稳定的海滩或湖滩及大面积荒滩或耕作粗放的夹荒地上、生有低矮芦苇、茅草或盐篙、莎草等嗜食的植物。遇有干旱年份,这种荒地随 天气干旱水面缩小而增大时,利于蝗虫发育繁殖,宜蝗面积增加就容易酿成蝗灾。
因此,只要兴修水利,疏通河道,排灌配套,做到旱、涝保丰收;同时在荒滩上垦荒种植农作物,大搞植树造林,创造不利于蝗虫发生的生态条件,使其失去产卵的适生场所,就能从根本上控制蝗灾。此即“改”,改造蝗虫的适生环境。然后,做好蝗虫预测预报,准确掌握蝗情。掌握在 蝗蝻进入3龄盛期时及时用药控制,此时已经有了有机氯农药了。这样“改治并举”,就能“根除蝗害”。等到我这个年纪的人出生后,已经没再经历过蝗灾了。从此平安了20年。
文革结束后改革风起,农业改革一马当先。大批青壮农民进城务工,越来越多的农田被撂荒。当年改造过的荒坡滩地重又荒 芜起来,使得蝗虫的适生地也越来越多了,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加上愈演愈烈的全球变化,连年气候异常,造成河道断流、水库脱水频繁,致使新蝗区不断产生、老蝗区出现反复,蝗区面积不断增加,蝗区的分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蝗虫发生频率上升、为害程度加重。终于在80年代中期又一次出现了起飞的蝗群:1985年,一个很大的蝗群从天津北大港起飞,使河北不少地方受了灾。从此以后,这20年来河南、山东、河北、安徽、山西、陕西、海南等省先后多次发生高密度蝗群,密度高达每平方米1000~5000头,使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威胁。
中央政府对此极为重视,每年都投入数千万元人民币作为防控经费治理蝗害,实际上就是“飞防”,即用飞机喷洒杀虫剂。 当年那套“改治并举”的措施因国情的变化而难以实施,所以,就完全靠的化学药剂控制,而且对蝗虫的防治完全成了政治任务:要不惜一切代价压低种群密度,绝对不能让蝗群再飞起来,谁的地盘上飞出了蝗群,谁就得掉乌纱。农业部长最近在南宁重申:植保工作是三分技术七分行政!
我国每年花大量的资金用来买来的农药用飞机撒到地上,对环境的污染巨大,国家应酬应急转向昆虫生态学研究,把飞蝗的发生规律搞清楚,找到新的生态治蝗途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admin/images/upimages/2007772825308665.jpg
东亚飞蝗的卵囊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admin/images/upimages/20077725426449411.jpg
从卵囊中孵化后正在出土的蝗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admin/images/upimages/2007772292841898.jpg
正在取食的东亚飞蝗成虫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admin/images/upimages/20077723629574615.jpg
东亚飞蝗蝗群起飞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admin/images/upimages/20077725530715354.jpg
蝗蝻在玉米上为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admin/images/upimages/200777133538918493.jpg
芦苇上的蝗群_1
芦苇上的蝗群_2
芦苇上的蝗群_3
芦苇上的蝗群_4
芦苇上的蝗群_5
芦苇上的蝗群_6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admin/images/upimages/2007771415711716.jpg
蝗群过后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admin/images/upimages/20077714418308453.jpg
树上的蝗群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admin/images/upimages/20077714511127768.jpg
小麦上的蝗群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admin/images/upimages/200777144712386830.jpg
杨树苗上的蝗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admin/images/upimages/2007771411458947.jpg
一片杨树叶子上的蝗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admin/images/upimages/20077714315480780.jpg
杂草上的蝗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admin/images/upimages/20077714191659049.jpg
生物炸弹_山东蝗区高密度蝗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