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地方融资平台,交叉互查启动

(2011-03-29 20:14:02)
标签:

时评

杂谈

分类: 时事评论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日前再次警示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
地方融资平台,交叉互查启动

 “虽然地方融资平台不良的余额已控制住,但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仍然比较大,要重点抓,要把以前放的贷款一笔一笔拿出来再做风险评估”。3月14日,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会间隙,再次警示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
   去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地方融资平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后,央行、银监会曾经联合发文,要求各地加强对地方融资平台的管控和风险排查。而最近,银监会负责人多次在各个场合重提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究竟传递出什么样的信息?
   “这项工作春节后就已经全面启动。”来自江苏省审计机关多路消息显示,审计署正调遣人马对各地融资平台进行交叉互查。“以前查过几轮,都是以各地自查为主,难以摸清真实情况。这次按照总署的要求,这场历时数月的互查,要彻底摸清各类融资平台的家底,特别是资产负债率、现金流、资产质量以及对应的贷款偿付资金的落实情况。”一位正在外地进行融资平台审计的省审计官员介绍说。而多个地级市和县级市的财政官员也证实,他们正在配合审计部门的工作。
    来自江苏省内多家银行负责大项目贷款的负责人表示,开春以后的一项中心工作就是排查平台贷款,按照2008年投放的时间序,一批三年期的平台贷款即将到期,现在要一家家地上门催告,请对方落实还款计划。但情况不是很乐观。当初贷款的时候,一个个都气冲斗牛,拍胸脯说还款没问题,现在都不约而同地说“希望长期合作”,最好能展期。一些平台贷款余额较大,还款付息的压力不小。一个市城投公司25亿多元的贷款,一年的利息支出就要近2亿元,如再考虑银行要求其每年均衡还本,每年资金需求要在7个亿以上才能转得动。而相当一部分平台三五内之内以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项目为主,虽然路网和环境改造会使周边土地升值,但就项目本身来说基本没有直接经济效益,无法用项目本身的收益来还银行贷款。为维持运转,有些平台从一开始就在“借钱还钱”,这可能导致包袱越背越重。
    来自金融监管部门对某地融资平台的一份“解包还原”数据显示,有近半的“平台”经营活动现金流为零或负值,说明其资产结构不合理,有的就是一个空壳公司,货币资金很少,唯一值钱的资产就是政府注入的地。而随着宏观调控趋紧,这块资产的变现能力较差。从资产负债率看,有些平台的负债率偏高,有的甚至高达80—90%,这些指标对任何一家银行来说,看了都要惊出一身冷汗来。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尖锐批评高“歌猛进”、盲目扩张的国企负责人,说他们“已经疯了,昏了头。”这位熟悉经济工作的市长说,“这会给银行业带来极大的风险。一个银行的资产,90%多是老百姓和企业的存款,资本金只占8%到10%,一旦出问题,国家只损失一点,而社会资产就会蒙受巨大损失,容易引起社会震荡。”黄奇帆说的是国企,而对那些以“四两拨千斤”、负债率畸高,现金流为负的地方融资平台来说,道理是一样的,风险也不言而喻。
    省银监局的一位专家分析,前两年的信贷扩张冲动中,许多银行“烦不了”,拼命往政府平台里跳,以为都是安全的“金矿”。当时主要是因为看中土地储备的市场价值,加之地方财政和人大会以承诺函的方式作出某种还款承诺,必要时会给投融资平台还款提供支持。但这些假设都是建立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土地预期收益不断提高,平台资产的变现能力较强的前提下。如果我们主动减速,土地价值不能达到预期目标,土地收益不能实现,一些融资平台的资金链将面临考验。财政部门的有关负责同志表示,财政主管部门也密切关注地方投融资平台的财政风险,为防止地方把财政风险“上交”,财政部已严令各级财政部门擅自向银行出承诺函。同时,对存量部分建立严格的台账管理制度。
   商业银行是一部风险机器。巨额平台贷款除了面临贷款对象本身的经营风险和不确定性外部环境风险,还因其过度堆积在中长期固定资产项目上,在信贷紧缩,存款活期化特征明显的情况下,贷款过度长期化也使资金链紧绷的银行面临流动性风险。“今年到期的平台贷款,银行基本都不会同意展期,砸锅卖铁也得还钱,有的甚至撕破脸,欠债还钱,下次合作再说。”南京一家银行分管信贷的行长斩钉截铁地说。谁都知道,拖得越久风险越不可控。
    特定历史背景下,商业银行对各类政府平台的天量投入,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商业银行如果群体无意识,“扎堆”于政企不分的所谓地方融资平台,必然会造成坏账累积和风险叠加。专家指出,出现这一问题,主要还是商业银行的机制转换不到位,银行是国有的,平台是国有的,同质化产权为双方提供了一份“保险契约”,赚了各自受益。赔了,肉烂在锅里,都是有限责任公司,最终由国家承担无限责任。在中国银行业的激烈竞争中,市场化的激励机制已很普遍,但约束机制尚不健全,在治理结构上,还普通存在着“委托人”和“代理人”缺位问题,没有人对巨额平台贷款的资产质量承担终极责任。

最近,不仅是央行和银监会的官员在警示平台贷款风险,一些国际著名的评级机构如惠誉(Fitch)在对多数大型经济体进行的标准化风险评估后,也连续发出警告称,信贷狂潮可能加剧通胀压力,新增贷款中有很大一部分流入了房地产和地方政府基建项目,中国银行业可能会出现不良贷款飙升的情况。
    忠言逆耳,这些警示都值得我们重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全民皆PE
后一篇:酒干倘卖无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