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大佬的群体性噪动
(2010-10-06 20:55:41)
标签:
房地产市场房产 |
陈志龙
9月10日晚,央视一则与地产相关的新闻分析颇为耐人寻味:青岛的秋季房交会上,人们发现了两个家电大颚的身影——海信和海尔,当然,他们这回都是以地产品牌来参展的。
在房地产业面临宏观调控巨大压力的当下,家电巨头逆势挺进房地产业,已不是个案。格力去年通过借壳上市进军地产业;今年7月,康佳以3.42亿竞得昆山市周庄镇一地块,吹响了进军房地产的号角,春兰宣布投资30亿元进军地产业;8月,TCL集团发布董事会公告,宣布已经与知名地产商万通实业加强合作,几乎所有家电巨头都在房地产市场布下了自己的棋子。
所谓无利不起早,逐利是资本的本性。当制造业的利润日渐稀薄时,而资产升值成为主要的利润来源时,家电大佬们不约而同地选择地产业突围,可见地产利润对他们仍具诱惑。这也应验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的话:“中国机会太多,以致很难有中国的企业家专注于某个领域,并在该领域作出卓越的成绩。但专注是赚钱唯一的途径。可口可乐专心做可乐,成为世界消费品领域的领先者;丰田专注于做汽车,成为日本利润最为丰厚的公司。”这大概同样能解释为什么中国缺少长寿企业和世界性品牌,尽管许多企业都号称要打造百年基业。
在经济上升周期,产销两旺时,企业有定力,很专注,但经济进入调整周期中,一些企业家在遭遇瓶颈和挑战时,不是在打造持续的创新能力、品牌活力、新商业理念和经营模式拓展上下功夫,而是三心二意,王顾左右,哪里赚钱多就往哪里跳。然而,这种跟风式的转型可能会给企业埋下巨大的风险隐患。前不久,我在苏北采访时,听当地银行同志介绍,一家做了十多年大米深加工的农业龙头企业,在2007年的房地产狂热氛围中,当家人挡不住诱惑,觉得加工大米赚钱太慢太少,于是将数千万的银行贷款、财政补贴资金一股脑儿投到深圳一个房地产项目,他几乎是在最高价进场拿的地,一进去就赶上金融危机肆虐,地价暴跌,套牢后又在低位恐慌性地斩仓出局,亏损巨大。好端端的一个农业龙头示范企业经不起折腾,已濒临破产,昔日当地各家银行的坐上宾,如今成为银行的追债对象。当地人无不为之扼腕叹息。机会与诱惑、馅饼与陷阱可能只在一念之间,如果耐不住寂寞,挡不住诱惑,误判了机会,收获的可能是一生的后悔。
中央一再强调坚持宏观调控的正确方向不动摇,房地产宏观调控不会半途而废,但房地产市场依旧逆风飞扬,看似匪夷所思的背后,是人们相信所谓的房地产“刚性需求”,认为市场会有永远的繁荣,中国的城市化、土地资源的稀缺性都成为支持刚性需求的证明。而在美国房地产泡沫化破裂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国人也信奉这一理论,并且其所有假设都显得无懈可击,堪称完美无缺:美国历史上最富有的“婴儿潮”一代开始退休,他们不仅要保留现有居所,还要在美国西部和南部的阳光地区购买过冬用房;来自全球的技术和投资新移民不断涌入美国,新移民既有强烈的购房意愿,也有充分的财务能力,全世界的有钱人都会来买楼;国内外投资者对美国房地产的配置偏好继续走强;长期利率水平徘徊在历史低位,可以吸引更多的首次置业者实现“美国梦”等等。在爆米花般膨胀的资产价格中,不少人在楼市上确实取得过阶段性收益,但伴随着资产泡沫的破灭,“刚性需求”一夜间消失,成千上万美国人的房东美梦变成了“负翁”噩梦。
资产泡沫吹大了,破不破从来不是问题,问题是什么时候、什么样的不确定性“黑天鹅”事件会捅破泡沫,“当泡沫最后破裂的时候通常会伴随着声巨响”,到那时候一切都晚了。发端于美国“两房”事件的这场金融危机,清楚而深刻地警示我们:当企业不以做实做强主业来创造价值,大家都去炒楼的时候,这不仅是经济发展根基的动摇,更是人类文明路径的迷失。一批中国家电业的领军型企业在楼市沸反盈天时入市,反映的整个产业界的迷惘和噪动,不确定性的风险种子就此埋下,如果房地产市场展开深度调整,正好赶上击鼓传花的游戏临近尾声,中国家电业三十多年来培育的一批优秀品牌则在劫难逃,甚至不排除个别玩得大的会面临灭顶之灾。
但愿这一切是杞人之虑,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