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岩石的荒谬
(2010-08-15 13:33:53)
标签:
房价财经 |
分类: 时事评论 |
金岩石的荒谬
最近,一家证券公司的首席经济学家在一次房地产论坛上出语惊人,雷倒一大片,其核心观点是:当一个城市自有住房率超过50%,城市就会死亡;如果刚刚毕业的人都买上房,那么国家就会衰亡,“因为这会令人丧失目标,失去实现目标的动力”。此语既出,一片哗然。
仔细分析,此论的荒谬之一——城市自有住宅率超过50%,城市就会死亡。凭什么?欧美国家的住房自有率普遍在60%左右,法国、荷兰、英国,住房自有率分别为55%、50%、70%。建设部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居民住房自有率2007年就达到83%。这些城市哪个是因为住房自有率超过50%而“死亡”的呢?
此论的荒谬之二——刚毕业的大学生若能买得起房,那么国家就会衰亡。“因为这会令人丧失目标,丧失实现目标的动力。”确实,按当下的房价,刚毕业的大学生如果买房,只有两条路,要么是中了彩票的头奖,要么是“啃老”——没有父母的支持,他们断难以买房。前者是几百万分之一的概率,后者是100%的现实。他们连农民工都不如,没有什么积蓄;工作刚落实,收入还不稳定;还在谈恋爱,跟谁结婚还没数。但这个群体终要成家,从大学毕业到结婚生子,也就那几年时间,如果说大量的大学生成家时,在父母支持下都买不起一处蜗居,那才是社会的现实问题。
有了房就“会令人丧失目标,丧失实现目标的动力”,国家就会衰亡。照此意思,要让更多的人有“目标”、有“动力”,就让他们居无定所,苦其筋骨,饿其体肤,不让他们吃饱、穿暖,就会有无尽的“动力。人生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目标和追求,按中国人的文化,房子只是安身立命的基本生活资料,不能当饭吃,更不是生活的全部,所谓年轻人有了房子就没有了目标,人生就会失去动力,国家就会衰亡显然是荒谬的。
公众对高房价不满,是基于长期以来较低的居民收入和储蓄与房价的比照,也从来没有谁说要让“刚刚毕业的大学生都能买上房”。我们说居者有其屋,也不是指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能买得起房,而是指每个人都一定阶段,对住房的合理需求应该得到满足,这种需求包括政府向暂时买不起房子的家庭和个人提供廉租房等。
按照国际惯例,目前比较通行的标准是,房屋总价与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在3-6倍之间为合理区间,大城市和省会城市的比率都在20倍,而北京、上海、深圳的房价与年收入之比为40:1。所以,近年来,出现大批毕业生逃离大中城市,选择中小城市就业的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这种现象长期持续,大中城市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只为一些所谓的精英人群所把持,这才是问题。当然,问题还不至于严重到“城市死亡”和“国家衰亡”这么耸人听闻的程度。
这两年,一些大大小小商业机构开始赶时髦,设立首席经济学家这么一个岗位。连一些证券公司的股评人士、分析师都摇身成了首席经济学家。应该说,这些人的观点不乏有真知灼见的,但是,我们也看到,一些“首席经济学家”的雷人之语常让人目瞪口呆,甚至会误导公众和决策,此起彼伏层出不穷的新论背后,往往是难以掩饰的与利益团体的瓜田李下之嫌。这位卷商的首席经济学家关于房地产的种种新论的背后,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论者在“城市死亡”和“国家衰亡”论的结语上,还有一段话:房价不会跌到哪里去。用故作惊人之语为高房价辩护,让人不得不怀疑一些经济学人的道德情操和自身的独立性。也让我们想起一句话,“中国最赶时髦的一帮经济学家,最多只能算一群经济师而已”。这样的人多了,对国家和社会而言,难言幸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