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届现象学科技哲学会议(2):报告风采(51P)
标签:
西电第十一届现象学科技哲学杂谈 |
分类: 开会 |
大会报告分为多个阶段,本文将尽可能详细地以图像为主作出记述,由于两天会议发言者众多,本次只记述28日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举行的各个阶段的报告与发言、评论等,其中也有本人的感受,29日牛背梁会议下次记述

第一位发言人赵卫国教授发言:题目——从无聊与休闲看海德格尔的悲观情绪和现代品性。他讨论了海德格尔的“无聊”与“休闲”的概念,比较深入地区分了各种“无聊”的情况,特别是深度的无聊,由此引申到海德格尔的悲观情绪与现代品性。我对此有同感。海德格尔这人有深度,审视敏锐,但是矛盾也集于一身。

深圳大学的余洋提问

吴国林教授提问

第二位被告人,湖北大学舒红跃教授,发言题目为“谁‘在-世界中-存在’:此在还是生命?”他认为,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没有对动物这一最为接近人类的存在者做深入研究,虽然在《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中试图通过比较物质实体、动物与人类,进一步加强他关于唯有此在“在-世界中-存在”的观点,但是这一认识是有问题的,而舒红跃教授认同柏格森的进化论观点,认为动物也有自己的世界,也“在-世界中-存在”。
我认为,如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头像的数字对象虽然都是数字,都是数字可以映射真实世界的图像,并非强的区别,而只有弱的区别,即人工智能可以把真实对象的图像映射为数字,这是否把两种意向性连接起来了呢?
主持人,东北大学包国光教授
第一位发言人,广州党校李三虎教授,他报告了“技术符号学:人工物的意义解释”
东北大学张秋成教授评论,由于电脑问题,他特意写了一满页纸,进行评论
吴国林教授提问
上海大学杨庆峰教授提问
邓波教授发问与评论
吴国林、邓波、杨庆峰、周丽昀等解释分别提问或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虎做了解释。我以为技术符号学虽然要关注社会和文化意义,但意义扩展也要受到一定的限制。
第一位发言人,广州党校李三虎教授,他报告了“技术符号学:人工物的意义解释”
东北大学张秋成教授评论,由于电脑问题,他特意写了一满页纸,进行评论
吴国林教授提问
上海大学杨庆峰教授提问
邓波教授发问与评论
吴国林、邓波、杨庆峰、周丽昀等解释分别提问或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虎做了解释。我以为技术符号学虽然要关注社会和文化意义,但意义扩展也要受到一定的限制。
第二位报告人,河海大学的吴宁宁,她报告的题目是“自我技术与技术自我——自我跟踪技术辨析”,我对自我技术概念特别是技术自我概念有些疑问,比如“技术自我”是指技术本身的自我还是技术武装后的人的自我,即技术化的自我呢?感觉吴宁宁没有说清楚,技术自我是否意味着技术可以自组织发展演化呢?这些都是问题

上海大学的周丽昀、上海社科院的计海庆和洛阳师院的史现明等均提了问题或做了评论性发言第三位发言人
成都理工大学的葛玉海发言,论技术的隐匿史——从洞穴到电影院,讨论了四个隐匿事件:“洞穴”事件-从内向外的隐匿;“望远镜”事件-从外向内的隐匿;“应用科学”事件-从无形到有形的隐匿;“电影院”事件-从有形到无形的隐匿。很对称,但是……下午的第一场报告, 主题:现象学科技哲学当代论题
浙江大学的盛晓明教授发言:实验室形态学考察,讨论了实验室形态的演化,认为现在已经到实验室社会化的阶段,社会也开始实验室化。盛晓明教授的风格是语速较慢,其中还有哼哈之音,所以到时间还没有讲完,他的原话是,我才开始……。!!!!盛晓明的报告由我评论,我认可他的判断,但是担忧什么都实验室化,我们成为实验室中的小白鼠。
上海大学杨庆峰教授发言,“技术现象学当代动向及其反思”,他把技术现象学理解为“现象学触及到技术世界的一种自我反思方法或方式”,他讨论了:技术现象学的——繁荣之象、合法性问题、意义反思、发展逻辑以及动向反思;
邓波进行了评论……,其他经常提问的图像就不发了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邓波教授发言:《营造法式》研究的范式与工程现象学,我很感兴趣。他提出四点:1、作为“形式”研究的“艺术范式”;2、作为“结构”研究的“技术范式”;3、作为预算“功能”研究的“工程范式”;4、作为“营造”的“工程现象学”研究。并且提出后代统治者一旦推翻前朝,会把前朝的建筑付之一炬,很有启发意义。中国木结构建筑不宜保存,再加之这种毁灭,中国历史的可考性大打折扣。吉林大学李晓红教授提问
这是她的一张PPT,反映了这一视角的理论基础
盛晓明提出了问题,并进行了解释
29日最后发言安排了一位研究生,东北大学的赵墨典,他报告“古希腊之‘技艺’的一种存在论解读”,他是包国光教授的学生,他发言语速也慢。因到了下午6点50分,大家多少有些疲倦和饥饿,提问有,但最后我没记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