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生命静好如斯 10
(2011-08-19 15:02:49)
标签:
文化 |
有网友留言,已经自行全文看完了于凌波老先生介绍佛教的全文,很好。“索引”的作用就是这样,“桥索之引”,之后自己踏上陆地。今天正好有些漏出来的“缝隙”,就继续写点儿,抄点儿,快快将这个文章延续下去,进入之后的话题。
这个红尘非常奇特,乱糟糟的,在方寸混乱浑浊之间居然还形成了奇特的“方寸”支撑,物、欲迷了心窍,大家还都“无可奈何”地默认所谓“红尘潜规则”,什么人都可以哗众而取宠,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都可以横空而出世,一切的事情都不是“顺着”,是“横着”产生了出来了,都是“难产”状,却都怪怪地存活着。
昨日偶然旁听到一位官员的妻子给我的一个做企业的友人电话,堂而皇之让我这位友人给他们的家人购买欧洲夏日旅行的机票,“普通舱就可以了”,我听见不密封的电话里面很自信的声音。我问友人:几个普通舱?谁付钱?我的朋友宽厚笑笑:当官的也不容易,这点事情就我们办了,这叫懂事儿,这么远的路途,哪里会给他们买经济舱?这还不是常事?
弄得我很孤陋寡闻,很心胸狭隘,很修行不行。我当场闷头喝茶,在存活率极高的难产世态面前,低头反省自己为什么如此不能够通融,如此“水似清、似无鱼”的样子,为什么修行半天还是不能够和光同尘,不能够同流不合污,或者合污不同流。等等。
自己作为“生活河流中的一条鱼”,片片断断地,也是反复被人欺负敲诈。非常奇怪的现象,我在目瞪口呆之中,感受到了冷幽默的惊喜撞击:这个事还能够这样?人还可以这样?几乎陌生的人在利、欲面前可以这样,曾经也算是非常信任的人,好像可以更这样?
世界之大哦,我正在慢慢摸索……摸摸索索。人心比海深,这个方寸之地,可不是闹着玩的!宇宙的根源到底在哪里呢?呵呵,也是修行的乐趣了。
此个人间,所谓公平,对于人生而言,大概算是生老病死人人有份,犹如宇宙世界的春夏秋冬,生、长、收、藏;而不公平呢,便是遍布在所有生老病死之间的坑坑洼洼,“高山平原”,“丘林洼地”,海海河河的,人人经历的各尽不同。
其实,又何来“公平”与“不公平”呢?昨日我留言,“都是混迹在这个世上金木水火土地相生相克,哪里有什么独乐乐,只有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小悄悄!”,都是来学习的,因着“生命”这门独特的功课。
前面我说在正常又怪异的现实面前闷头喝茶“低头反省”,自责没有“和光同尘”的修为,我不是一味调侃。修行是与这个世界逐步产生的调和,和谐,是“谈和行为”,而在此之前,在修行的过程中,必然是大面积出现的不调和,不和谐。调和,或者说和谐,不是认同、或者参与这些歪扭着的世态,但是也不是将自己与这些世态歪扭着顶力对抗起来。而是,在修行的过程中,在我们因为对于心灵的美好坚持向往,并力求“美好成为生活现实”的执着过程中,轻轻的,难过的,释然的,逐渐的,能够最终放下这些执着,而无论执着的是什么,哪怕是对于美好心灵的执着:世界就是这样的。人生大抵的经历也没有什么特别与众不同的,也是“大抵这样”。关键是:我的生命要怎样?这样轻微地想着,就行了。
佛教参悟得精准又高明,因此开导世人:我们之所以有那么多没完没了的烦恼,症结在于我们把这个虚假不实的世界看得太过认真,太过具实了,所以我们才会如此不顾一切的,不要命般地如此投入、如此执着,如果我们能够通过修行,真切地认识到我们身处这个世界的虚幻不实,我们自然不会事事拼命,自然能够超然物外了。
这就是佛的教育。
但是,怎么证得这个世界,乃至生命现象的虚幻不实,证得灵魂的不灭“不死”永恒?
不要指望我们大多数人能够在我们这一世的经历过程中明白过来。这个混乱的世间啊,我们要经历无数无数次。佛教的小乘、大乘、金刚乘,贯穿其中的诸多派别,讨论的,研究的,证悟的,都是这个。而以我孤陋寡闻看得不多的一点见识,我了解的目前为止,似乎佛教的“唯识宗论”,是探讨最为细致入微的。唯识宗祖在佛陀灭度八百年之后就能够前超性地预见到今天被科学深刻影响了的人群的阅读接受心理,最为“体谅”地以当前人更为容易接受的方式,以“唯识”的观点,非常“科学”地阐释,讲解了世界与人生的虚无性,灵魂的不灭性,和生命的智慧。
全对!唯识论不仅仅是理论,重要的是同时伴随着修行的生命实证。
世界万物,世间万物,皆是唯识所现而已。世间有情的烦恼,痛苦,都源于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的“错认”。正是因为认识的偏差,导致我们对世界产生了种种错误知见。导致人生没完没了的痛苦与烦恼。
但是,“放下”与“解脱”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不是闹着玩的,不是可以以为瞬间“认识到了就可以了”的,否则这个世间觉悟了的高僧大德们就会拥挤得我们想做点修行路上的“坏事”都找不到缝缝了——那也挺没劲的,可能吧?
我看到最好看的文字之一:何为正见?
回答者站在与2001年隔岸相望、与我们不远不近的唐朝:
念有、念无(我觉得还有“念好念坏”之类的种种一分为二的认为),既为邪念;不念有、无,即名正念;念善、念恶,名为邪念;不念善、恶,名为正念;乃至苦乐生灭、取舍怨亲憎爱,皆名邪念;不念苦乐等,即名正念。
佛教的深奥与伟大。任何之见,都是“偏见”。以此去认识“虚”,“空”,才是人生不虚、不空的正见。
太辩证了……
辩证也是邪见。正是佛教的辉煌与伟大:以空证有,以假说真,以虚证实。
我自忖:由此我这么写字,也是“邪念”多多,好好坏坏地辩来辩去,干嘛?呵呵……
好看的文字还有很多……我的“邪念”也会更多了……
只是为了辅助说明于凌波老先生的意愿:认识佛教,佛教不是迷信。
喜欢看我这么写字吗?写着写着其实就隐隐包含有了卖弄之嫌了。我这么想问题也属邪念^_^
也属邪念!
还是应该自己去多看积累了两千多年的文字,暂且“放不下”地一一捧着,直到自己能够平稳“放下”——却不知道已经过了拥拥挤挤、懵懵懂懂的几生几世啦?呵呵……
抄书抄书。修行是自己的事情。在这个问题上,我做个索引,比我自己“呱呱拉拉”说个不停要好。不是蒙你们滴,也不是偷懒地。我自茶去了……
第二章 释疑
一、佛教不同于天地神
最易于和佛教混淆不清的,就是神祇。神祇在世界各地民族间都有其悠久的历史,我国亦不例外。原来古代人类,知识未开。对于自然界种种现象,感到神奇莫测。以为必有一种威力无比的神在操纵控制,因之就由惊异感叹进而祈祷膜拜。于是皇天、后土、雷公、电母、山神、土地、水神、河伯,一一成了供奉的对象。他们以为人的生死寿天,祸福灾患,莫不由神祇所掌。这些神祇,敬之祷之则得福,逆之触之则得祸,世人为了求福减祸,于是对神祇祭以三牲之礼,献以金银纸箔,以博取神祇的欢心。降及后世,神祇愈来愈多,农村中一家所敬的神祇,有皇天,有土地,有门神,有灶君,谷场中有谷神;水井旁有龙王;主管钱财的有财神,主管禄秩的有文昌,甚至于什么大仙,真人,仙姑,娘娘,都要在堂上占一席之地。这样一来,使人世间几乎全成了神祇的天下。
敬奉神祇的目的,消极的是求免祸;积极的是求赐福。消极的求神保佑五谷丰收,人口平安。积极的求神消灾去病,降福赐财。等而下之,财迷求神保佑中爱国奖券。官迷求神保佑连升三级。这些人,不种善因,妄求善果,神若有灵,又怎会随人之所欲,予取予求呢?
须知宇宙万象,各自有其因果。欲求五谷丰收,必须勤力耕作。欲求人口平安,必须谨慎卫生。中奖券只是或然可中,而非必然要中。求升官须以忠勤为因,以待机遇之缘,不是求神就可达到目的。语云:“聪明正直之谓神”。一个聪明正直的人尚不肯对谄媚小人假以辞色,岂有神会贪图三牲祭品而颠倒人间是非呢?世人不明因果之理,妄求无因得果,实是愚痴之至。这种愚行,就是迷信。不幸社会人士误把这笔帐算到佛教头上,甚至于有人把巫卜星相,看风水,择吉日这些愚行全和佛教扯在一起,这真是解释不清的误会。
佛教不同于神道,佛教所信奉的就是佛。佛是觉者之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称为佛。次于佛的果位的是菩萨,菩萨义为觉有情——觉悟一切有情识的众生。菩萨是上求大觉之法,下度一切有情。菩萨修到功德圆满,也就是佛。我国寺庙或家庭中所敬奉的佛,有为教主释迦牟尼佛者,有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者。所敬的菩萨,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地藏王菩萨,弥勒菩萨等。此外,什么宫,什么观,所敬的天帝,天后,大帝,娘娘,以及真人仙姑等,可以说和佛教全扯不上关系。
两千多年前,释迦世尊就告诫弟子不得迷信。释尊在《般舟三昧经》中说:“不得事余道,不得拜于天,不得祠神鬼,不得视吉良日”。又云:“不得卜问请崇,符咒厌怪,祠祀解奏,亦不得择良日良时”。
世人祭祀神祇,虽属迷信,但他们心目中到底还有神鬼和因果报应的观念。所以迷信者,是没有遇到佛门善知识启发他们的正信。最可悲哀者,是那些根本没有神鬼观念的人们。他们不信因果,不畏神鬼,胡作妄为,不畏报应。此辈人死后堕落,不知何劫才能超出三途也!
二、佛教并不消极逃世
……
近日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