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樊馨蔓
樊馨蔓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023
  • 关注人气:3,89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愿生命静好如斯 5

(2011-06-14 12:09:56)
标签:

文化

分类: 生命静好如斯

今日的博文,会显得“零散”。心里拥堵的东西太多了,既想马上说到在闭关过程中经历的修行方式,遇到的疑惑,得到的感悟,又觉得不能够直驱目的,为时过急。道长的担忧(道长一直认为我以文字的方式传递闭关修行不是太妥当。道长认为,(简单解释)道家修行是性、命双修的过程,性功侧重于“理”,而命功侧重于“功法”,文字有可能偏向于某一方的传递或接受,而忽略了同样重要的另一方)有相当重要的根据与道理。因此借用道家修行“调心、调身、调息”过程,将调心,开始为端口。

而我认为的调心,不仅仅是各种心像的“调频”,亦是某种生命意识的觉悟,觉醒。

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知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

相关自身“生命意识”的觉醒,我们传统文化之中儒、释、道三种教义(三种教导人生的方式),早已经留下了影射人生的看法与概括。

 春秋,意指孔子所编《春秋》,儒家经典之一。记载自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共241年间的史事,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中国古人认为,春天播种,秋天收获,我们至今已经经历了4600个春播秋收。历史亦是由一系列事件组成的,每个事件都有它的原因和结果,事件的起因就像春播,事件的结果类似秋收;

老庄,道家的老子,庄子;

禅宗,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慧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

很多时候,生命过程的苦恼,彷徨,起心动念的莫名其妙,无所依托,甚至生命的中断,夭折,归纳到核心,是我们缺乏了某种不应该缺乏的生命的知觉。

生命在很多时候,苍白而麻木地来来,去去了。

正如“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知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所涵指,在“不知”和“不能”中,我们觉味涉世的艰难而无奈,我们不能够洒脱忘世,排遣内心的痴迷执着,我们难以获得出世的洞达与透彻,不能以一种“醒悟”的心态,释然面向世事。

所以修行是什么呢?为什么要修行呢?

修行的第一步是要“醒悟”,知道自己在“哪里”,在“做什么”,和自问自己所思、所言、所行的“为什么”。

在逐渐“清醒”自我生命意识的过程中,佛家说,“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为圣”。其中的转凡为圣,高度觉醒我自我生命意识,是佛家修行的最高坐标。

而道家的生命觉醒,是“须将世事一一看破,人情一一觑透,虚怀入世,无为而治”。

儒家,则是“克己”,“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者,生心;必者,待心;固者,执心;我者,我心。毋者,禁绝之辞。”(明代高僧憨山所言)

这几日经朋友的提醒,我去网上搜索了“我就是孙俪邓超婚礼上打架的娱记”一文,看了非常很难过。是很不光彩的事情,很……不足挂齿的经过。但是集体无意识。

也很为这位年轻记者肆无忌惮的文字所表露的内心世界所羞愧和遗憾。

生命过程是展露与追求这样细节的?追求这样的“真实”?

生命的价值在哪里?怎么呈现生命的意识与价值?

从更广阔的视界,“记者”是传播社会形态,个体意识的桥梁,因为“个体生命意识的欠缺”,从而放纵了他位于社会位置的职业意识的欠缺。这些文字传播的是一种什么心态?什么欲求?

如果我们作为人的内心世界,我们的个体意识都处于“无知觉”,不知真伪,耻辱,我们的修行首先就是“唤醒”。

我们似乎先应该知道,“不知荣辱,不能涉世,不清廉耻,不能入世”。

我们若是无法察觉内在的情境,它们就会投射出来变成外在的命运,也就是说,一个人若是无法觉知到内在的冲突,那么外在世界就会逼不得以将那份冲突演示出来,而且会撕裂成为两极对立的情况……

这是瑞士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医师荣格对于人的内心与“命运”相关联的心理分析。一切“外部”的状况,都是内在之心的外化。

如果我们连生命意识都麻木,可以为区区“外财”之数口出狂言(脏语),肢体为之“行动”,没有内在心灵意识的知觉与把控,我们又怎能够修行与涵养,在我们的生命真正遇到困惑与急难的时候,将我们的祖先流传下来的“逢凶化吉”,“遇难成祥”, “见可而进,知难而退”,“解脱烦恼”, 行之有效为心灵的力量呢?

千言万语,思绪与语言再次“阻塞”。

抄写三段文字吧,希望在心灵回归平静,安然澄明之间,共学,共勉。

首先是憨山老先生的《澄心铭》:【道家】

真性湛渊,如澄止水,憎爱击之,烦恼浪起。起之不休,自性浑浊,烦恼无明,愈增不觉。以我取彼,如泥入水,以彼动我,如膏益火。彼乱我真,乱实我生,我若不生,劫烧成冰。是故至人,先空我相,我相若空,彼从何障?忘我之功,在乎坚忍,习气才发,忽然猛省。省处即觉,一念回光,扫踪绝迹,当下清凉。清凉寂静,挺然独立:恬澹怡神,物无与敌。

虽是明代的文字,简洁精湛,通畅明了。不解释了。

再是唐朝宰相裴休在《圆觉经》序中的一段文字:【佛家】

夫血气之属必有知。凡有知者必同体。所谓真净明妙虚彻灵通。卓然而独存者也。是众生之本源。故曰心地。是诸佛之所得。故曰菩提。交彻融摄。故曰法界。寂静常乐。故曰涅槃。不浊不漏。故曰清净。不妄不变。故曰真如。离过绝非。故曰佛性。护善遮恶。故曰总持。隐覆含摄。故曰如来藏。超越玄閟。故曰密严国。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故曰圆觉。其实皆一心也。背之则凡。顺之则圣。迷之则生死始。悟之则轮回息。亲而求之。则止观定慧。推而广之。则六度万行。引而为智。然后为正智。依而为因。然后为正因。其实皆一法也。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凡夫也。欲证圆而未极圆觉者菩萨也。具足圆觉。而住持圆觉者如来也。离圆觉无六道。舍圆觉无三乘。非圆觉无如来。泯圆觉无真法。其实皆一道也。

此是唐代汉文。除了标点用法与我们今日不大相同之外(不知道是不是后人加的?),句意清晰流畅,基本都可以读懂。而其强大的文字内涵信息,一时也难以用现代汉语简单解释与补充。以此也不翻译了,白话文的弱点是“罗嗦”,一字一词的涵盖面太小,难以超越古汉语的精湛而强大的信息量。

最后是儒家教诲。除了通读《大学》,《中庸》外,摘抄几句《礼记》“曲礼”的内容,也算是送给那一位直率“娱记”的小小之礼:

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很毋求胜,分毋求多。疑事毋质,直而毋有。

这是相隔两千多年的古汉语了。尽我的理解,浅显地解释如下:临财毋苟得“临财”,与钱财,财物相临对,相逢了,毋,不要,不要“苟得”,苟,在此意为勉强,姑且,贪求,卑下。“君子爱财有道”,先是“君子”,才知如何与财相处;临难毋苟免,免,在此为逃避,躲开之意,面对困难,危险,危难,不应该简单地躲避(这是儒家一贯的人生态度,社会责任担当的体现)很毋求胜,很,通“狠”,在“狠”时,与人有纷争之时,不要一味求胜(此地谈论人生的修养,国事另论)分毋求多,“物分”,“财分”之时,不要一己求多;疑事毋质,相遇疑惑之事,不要太过自己的偏执,妄加断论;直而毋有,即便自己的感知,判断全然正确,也不要——不应该固傲自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