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飞作品主要评论索引
▲《短篇小说的丰收和创作上的几个问题》,作者茅盾,《人民文学》1959年2月号;作家出版社1959年出版的茅盾着《短篇小说的丰收》;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1月出版的《茅盾评论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81年2月出版的《茅盾文艺评论集》……其中评到普飞的短篇小说《门板》时给予极高的评价。
▲
《读彝族青年作者普飞的短篇小说》,作者吴高政,《边疆文艺》1959年6月号。
▲
《彝族人民的赞歌——读普飞同志的近作六篇》,作者卢静,《边疆文艺》1959年6月号。
▲
《农村新人群像——漫谈普飞的短篇小说》,作者村心,《边疆文艺》1963年12月号。
▲
《1958年散文特写选》序言,作者马铁丁,作家出版社1959年出版《1958年散文特写选》,其中提到普飞的《画丰收》。
▲
《少数民族短篇小说选》序言,作者冰心,见四川民族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1949——1979《少数民族短篇小说选》,序言中称赞普飞的《辣椒》。
▲
《朴素、自然、真实——谈彝族农民作家普飞的短篇小说创作》,作者范林清,见《边疆文艺》1983年3月。
▲
《中国新文艺大系(1976——1982)·少数民族文学集》导言,作者马拉沁夫,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4月北京第1版第1次印刷,文中提到普飞。
▲
《中国新文艺大系(1949——1966)·少数民族文学集》导言,作者晓雪,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1年10月北京第1版第1次印刷,文中提到普飞。
▲
《中国当代民族文学概观》,作者吴重阳,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6年1月第1版,1986年12月第1次印刷,第2章第1节《概述》中讲到普飞的作品。
▲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稿》,长江文艺出版社1986年11月第1版,第1章第1节中讲到普飞及其作品。
▲
《植根于生活的泥土之中——评普飞的创作》,作者史宗龙,《民族文学评论》(《边疆文艺》丛刊,内部发行,下同)1981年第1集。
▲
《文有尽而意无穷——读我省民族作者的部分短篇小说》,作者陈执方,《民族文学评论》1981年第1集,其中评到普飞的《山路崎岖》。
▲
《起点、前进、探索——读民族文学新人短篇小说随想》,作者孙凯宇,《民族文学评论》1981年第1集,其中评到普飞的《山路崎岖》、《摩哥寨教书》和《对象》。
▲
《千树万树鲜花开》,作者陈伯吹,儿童文学园丁奖集刊第7集《鸦鸦》,少年儿童出版社(上海)1989年5月第1版,其中评到普飞的《走在五彩缤纷的地方》。
▲
《散发着彩虹一般光彩的童话散文》,作者刘以浦,儿童文学园丁奖集刊第7集《鸦鸦》,少年儿童出版社(上海)1989年5月第1版,专评普飞的《走在五彩缤纷的地方》。
▲
《普飞还在飞吗?》,作者冯永祺,《云南日报》1990年6月13日第3版。
▲
《飞翔吧,太阳鸟》,作者吴然,《文艺报》1990年7月28日第6版,其中也评到普飞的儿童文学创作。
▲
《在普飞家看“文物”有感》,作者冯永祺,《文学界》1990年第3期。
▲
《普飞在飞》,作者冯永祺,《边疆文学》1990年第11期。
▲
《儿童文学札记》,吴然着,云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其中多处提到普飞,即序言第5页1处、正文第132页2处、第137页2处、第210页1处、第211页2处、第212页1处、第263页3处、第265页、第268页、第276页、第279页各1处和第281页2处。
▲
《中国当代优秀童话选》,柯玉生主编,86万字,分上、下二册,新蕾出版社1991年11月第1版,作者简介中介绍普飞。
▲
《云南儿童文学的思考》,作者王泉根,《儿童文学研究》1991年第6期,文中两处提到普飞姓名。
▲
《当代云南儿童文学概观》,作者官晋东,《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3期,文中五次提到普飞。
▲
《三国游趣》一书的《校后记》,作者金振林,《三国游趣》由未来出版社于1992年8月出版第1版,《校后记》中有“著名彝族作家普飞的评价很有代表性:‘《三国游趣》写得真实、朴素、生动、有趣,并且新奇。我跟着作者的笔迹,领略了三个国家的迷人风光,还获得了许多知识。’”
▲
《台湾〈民生报〉推出〈云南儿童文学作品欣赏特辑〉》,作者霜天,《春城晚报》1992年11月19日第3版,开头写道:台湾《民生报》“儿童天地”副刊最近一期在“一日上一丈,云南在天上”的大字标题下,以整整一大版的篇幅刊出“云南儿童文学作品欣赏特辑”,选登了乔传藻、吴然、普飞、凝溪的散文、童话和寓言作品。
▲
《新时期云南儿童文学审美流向研究》,作者官晋东,《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第5期,文中除用一段专门介绍普飞作品外,其它还有4处提到普飞。
▲
《载着阳光和花香飞翔》,作者台湾林焕章,台湾《民生报》1992年(中华民国81年)10月24日副刊“儿童天地”,文中提到普飞,这一版还转载了普飞的童话散文《走在五彩缤纷的地方》。
▲
《云南科技英才》,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其中《胸怀高远为未来》一文写的是普飞事迹,附普飞照片,文章由辛勤、徐纯采写。
▲
《中国文艺家传集》第1部,选入普飞传记,四川辞书出版社1993年1月第1版。
▲
《海峡两岸幼儿文学观察》,作者台湾谢武彰,台北《儿童文学家》杂志(季刊)1993年夏季号,在《主题分类》一节中,谈到大陆优秀的幼儿文学作者时谈到普飞:
……但大陆自创性且优秀的幼儿文学作者,却不乏其人,如:
儿歌——鲁兵、圣野、任溶溶、金波、望安、刘饶民等。
童话——张秋生、普飞、金近、稽鸿、方轶群等。
图画故事——鲁兵、冰子(旅美)、朱庆坪、陆弘等(以上均为文字作者)。
戏剧——柯岩、包蕾等。
▲
《中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史〉导言》,作者特·赛音巴稚尔,《民族文学》1993年第8期,其中第三章提到普飞。
▲
《论云南当代小说的发展历程——云南文学论稿之一》,作者冉隆中、钟秋,《文学界》1993年第3期,文中三次提到普飞,其中一次还提到普飞的作品《门板》、《辣椒》。
▲
《文如其歌——冯永祺散文集〈六月的眼睛〉后记》,作者刘存沛,《文学界》1993年第4期,其中有六个段落中提到普飞。
▲
《彝族文学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年1月出版,内有对普飞的专门评论。
▲
《彝族文学杂俎》,作者陶学良,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1月第1版,内收《普飞创作的民族特色》。
▲
《崛起的“新山脉”:云南儿童文学》,作者吴然,《云南文艺评论》1994年第3期,文中除几次提及普飞的姓名以后说:“普飞的低幼文学天真活泼,已被选入数十种选本,广为流传。”
▲
《六月的眼睛》(散文集),作者冯永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7月第1版,内《普飞在飞》专写普飞;责任编辑刘存沛的编辑后记《文如其歌》中也写到普飞。
▲
《太阳鸟作家群的总体风格》,作者沈石溪,《边疆文学》1995年第12期,写到“彝族作家普飞先生的幼儿文学《走在五彩缤纷的地方》和《蓝宝石少女》,在水晶般透明的童心世界铺垫了一层迷蒙的底色”。
▲
《来自彝山的太阳鸟——彝族作家普飞和他的儿童文学创作》,作者天马,《民族文学》1996年第6期。
▲
《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彝族作家——普飞创作漫谈》,作者车柏青,《玉溪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
《云南儿童文学研究》,刘鸿渝主编,晨光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内刘以浦的评论专评普飞作品和官晋东的第一篇评论有专门段落评价普飞外,刘鸿渝写的序言及韦苇、吴然、晓雪和王泉根(均指各人评论中的第一篇)的评论文章中都提到普飞。
▲
《中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史》,漓江出版社1993年11月第1版,《导言》中提到普飞(见第9页)和他的短篇小说《门》(见第11页);第二编《建国后十七年的小说》的第十章《其它作家的小说(三)》的第六节《柯尤慕·图尔迪、伍略、普飞等少数民族作家的小说》第三条《彝族作家普飞和他的〈门〉》(见第283页至第285页);第七编《新时期的小说》第二十八章《其它作家的小说(二)》第四节《杨苏、伍略、普飞等少数民族作家的小说》第三条《彝族作家普飞的〈对象〉》(见第660页至第662页)等均评价了普飞和他的作品。
▲
《李乔和普飞》,作者冯永祺,《民族文学》1998年第4期。(《云南民族报》1997年11月10日第10版已发表过)
▲
《难得的彝族儿童文学家普飞》,作者李乔,《贵州政协报》1998年4月16日第4版。
▲
《普飞其人其书》,作者马旷源,楚雄《彝族文化》1998年第1期。
▲
《云南省志·文学志》,系《云南省志》第74卷,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出版,在“当代文学”部分中对普飞及其作品有记载。
▲
《普飞其人》,作者马旷源,山西《太原日报》1998年6月8日第6版。
▲
《李乔“跑马”及其它》,作者冯永祺,见《笔耕春秋》(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8月第1版),内写到普飞。
▲
《守望我们的家园——关于云南民族文学的对话》,作者宋家宏、黄玲,《文学界》2000年第1期,文内几次提到普飞。
▲
《云南新时期民族文学创作的现状与未来》,作者黄玲等,《文学界》1999年第2期,其中黄玲的发言中多次提到普飞。
▲
《从云南少数民族作家创作看民族共同语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作者马艳,《云南文艺评论》1999年第2期,内提到普飞及其作品《爱听音乐的小野兔》。
▲
《飞向文学的天空——普飞文学创作道路渊源》,作者黄玲,《红塔文学》1999年第3期。
▲
《一朵异香扑鼻的散文花》,作者李乔,《文艺报》1999年10月16日第2版,内写到冯永祺写《普飞在飞》和到万和村去拜访彝族农民作家普飞。
▲
《试论普飞小说创作的特色》,作者黄玲,《玉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5期;《当代彝族作家作品选》文学评论卷,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
《新时期云南彝族小说的艺术缺憾》,作者朱曦,《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第31卷第6期),内多次评到普飞的小说。
▲
《彝族作家普飞的童话创作艺术》,作者施荣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第31卷第6期)。
▲
《普飞飞了多远》,作者杨晶,《云南日报》2000年2月21日C版文化周刊第2版,即C2版。
▲
《会飞翔的梦——评〈普飞儿童文学作品选〉》,作者张海英,《彝学研究》第一集,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年出版;《当代彝族作家作品选》文学评论卷,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
《多维视野中的云南文学人类学批评》,作者朱曦,《文学界》2000年第3期,此文是朱曦、章立明著《文学·文化·美——新时期云南文学人类学批评》(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出版)一书的导言,内提到普飞及其短篇小说《眼睛的故事》。
▲
《寻找缪斯的山里人——峨山岔河文学社简介》,作者普之文,《峨山史志》1992年第1期,内写到1985年3月29日,曾经于三个月前在岔河乡业余文艺创作会议上授课的普飞,应文学爱好者的要求和彝族作家普飞的倡议,岔河文学社成立。
▲
《1949——1999·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经典文库·短篇小说卷》前言,作者吴重阳,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文中提到普飞。
▲
《关于少数民族文学工作的报告——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三次理事会(扩大)会议上的报告》(时间1960年8月),作者老舍,讲话中提到普飞,录自《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经典文库·理论评论卷》,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
《三十五年来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作者李鸿然,文中提到普飞,录自《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经典文库·理论评论卷》,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
《幼儿心理及其幼儿文学创作之文体探索(二)——论普飞的幼儿文学创作》,作者马艳,《云南文艺评论》2001年第2期,全文分析研究普飞的幼儿文学创作。
▲
电视片《普飞飞了多远》,编导曹先强,摄像曹炜,撰稿杨鸿雁,文学编辑张舟,电子编辑杨理,特技杜提莹,制片杨静梅,责任编辑郑刚,技术监制闵瑞麟,监制郝晓源。云南电视台于2000年1月22日至2001年2月11日摄制。电视片《普飞飞了多远》配音稿由杨鸿雁、曹先强和曹炜共同撰写,于2001年7月23日定稿。2001年8月12日云南电视台带样片来,在普飞家播放电视片《普飞飞了多远》录像样片,并赠送录像样片和配音稿各一份给普飞。云南电视-1台2001年8月13日星期一(这天是夏历6月24日,峨山彝族自治县在县城隆重举行彝族火把节暨峨山彝族自治县建县50周年纪念日庆祝活动)20时21分“文化时间”节目(此节目安排在每周星期一)播出上集。下周星期一即8月20日20时21分在“文化时间”节目播出《普飞飞了多远》下集。
▲
《伴着新世纪曙光
太阳鸟展翅飞翔——云南儿童文学的回顾与展望》,作者沈石溪,《守望童心世界
创造新的辉煌——云南儿童文学创作、出版会议小结》,作者吴然,两篇均发表于《文学界》2001年第3期,两篇均提到普飞及其创作。
▲
《试论普飞小说的局限和不足》,作者黄玲,《云南文艺评论》2001年第4期。
▲
《幼儿心理及其幼儿文学创作之文体探索——论彝族作家普飞的幼儿文学创作》,作者马艳,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民族文学研究》2001年第4期。
▲
《云南少数民族作家汉语创作语言特点》,作者马艳,《民族文学》2002年第2期,文中有一处提到普飞姓名,两处评论普飞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
▲
《你不会止步,还在前进——悼李乔》,作者冯永祺,《云南日报》2002年4月23日C1版《文化周刊》,又见《文学界》2002年第2期,内写到普飞。
▲
《茅盾,民族文学的朋友与导师》,作者李鸿然,《民族文学》2003年4月号,在茅盾所评论过的少数民族作家之中也提到普飞姓名。
▲
《20世纪彝族文学创作概述》,作者阿牛木支,《民族文学》2004年第1期,内有对普飞个人的段落。
▲
《云南:七彩高原的春天》,整版专题报道,《文艺报》2004年1月17日第3版,其中在《守望春天的三代作家群》中提到普飞姓名,在《当代云南少数民族文学现象扫描》中有一处提到普飞及其作品《门板》,又在另一处提到普飞姓名。
▲
《普
飞》,作者张学顺,《文艺报》2005年第14期(总第2353期,2005年2月1日星期二出版)第4版“地方会员创作动态”栏目(本栏信息由作者提供)。
▲
《读李茂荣》,作者马旷源,云南省作家协会《文学界》2005年第3期,内多处提到普飞。
▲
《云南新农村文学基地建设回溯和前瞻》,作者冉隆中,《文艺报》2006年9月23日第3版。其中提到:只要写作者紧贴大地,文学的果实就会特别壮硕。上世纪50年代,刘澍德、李乔、普飞……无数云南作家写农村题材的成功经验都证明了这一点。
▲
《民族儿童生活的诗性抒写——近期少数民族儿童文学述评》,作者张锦贻,《文艺报》2007年7月21日第4版。在第二节中写到普飞:为儿童写作半个多世纪的两位少数民族老作家——云南省彝族作家普飞和广东省回族作家王俊康,近期都有新的收获。普飞的8篇幼儿生活故事被收入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幼儿生活故事118》,另两篇故事《奶奶种的核桃不发芽》选登在《中国儿童文学》2006年第2期,《小牛的铃声》选入教科书。普飞的幼儿故事由于都来源于本民族幼儿的现实生活,他对幼儿形象的塑造、对环境的保握,既彰显了原汁原味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又融入了作者自己对本民族儿童生活的独到的认识。如《甜甜的课本》,小小故事宛如一曲清新朴素的彝乡童谣,文字之中弥漫着包谷糖的甜香,蕴涵着彝族孩子的勤俭和上进。
▲
《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百家评传》,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收有对普飞的评传(阿牛木支、罗庆春撰写)。
▲
《活跃在云南峨山新农村文学基地的彝族作家》,作者冉隆中,《文艺报》2008年3月27日B版少数民族文学专刊B4版,论及普飞的创作成就及文学自传《笔杆儿童话》和长篇小说《红腰带》,并配有均为彝族的峨山青年作家李海明、中年作家莫凯·奥依蒙和老年作家普飞的照片。
▲
《风景这边独好——活跃在峨山新农村文学基地的彝族作家》,作者王超然,云南省作家协会《文学界》2008年第1期。其中用两段评价普飞及其作品后,又在评峨山第三代作家李海明时说到:在峨山本土彝族作家中,作品风格和语言有自己的特点的,前辈里当首推普飞,他的风格和语言是以简胜繁,“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普飞颇得此中真味。
▲
《〈民族文学〉历年作品部分提要》,《民族文学》2008年11·12期合刊,内提到《民族文学》2008年第7期发表的普飞小说《山妞早到》。说:布依族小姑娘文芬,在完成学业之后,来到义哥小县城的郊区农村。白天出去拾荒,晚上收了工,就义务教大杂村里的“老顽固”爷爷识字,帮助农村地区扫盲。“老顽固”爷爷起初不愿意学,总是想方设法躲着文芬,可是时间一长,就被小山妞感化了,终于可以写好多字了;然而这时,文芬却因为恶性肿瘤而过早病逝。老顽固用跟她学得的字,写了一块牌子,插在山妞的墓前。
▲
《2008年〈民族文学〉阅读报告》,作者刘大先,《民族文学》杂志2009年第1期,内评到普飞的短篇小说《山妞早到》。说:普飞(彝族)《山妞早到》可以说是个当代的童话:一个贵州布依族的小姑娘文芬在云南一个小县城的郊区农村,与流浪的父母拾荒,在这样一般人看来充满苦楚的境遇中,却没有丧失美好的心性,和村里的乡亲相处都很愉快,还教会了顽固了一辈子的王固老爷爷识字。这是一个美好到虚幻的故事,就如同郎确(哈尼族)的《阿布摩托》,都可以称之为叙述改革开放帕累托效应的应制小说。
▲
《2008年中国民族儿童文学回顾》,作者张锦贻,《内蒙古日报》2009年4月10日第12版副刊“北国风光”,文中提到普飞的《山妞早到》时说:云南省彝族老作家普飞,数十年间始终关心当代民族儿童的生活和命运。他新创作的短篇小说《山妞早到》,写生在布依族山寨的13岁女孩文芬,初中毕业后随父母来到一个小县城的郊区,拾荒度日。作品中山妞这个朴实而向往美好的布依族女孩形象令人难忘,作品中一些民族仍无法摆脱穷困的遭遇也促人深思。但作品也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一些边远山区人们生活观念的变化,折射出各民族之间交往的增多。
▲
《人性真情的记录与表达——评彝族作家普飞的〈红腰带〉》,作者阿牛木支,四川《凉山文学》2009年第4期。
▲
《于童心中呈现民族性格——近期少数民族儿童文学一览》,作者张锦贻,《文艺报》2009年8月29日第4版,内评到普飞的短篇小说《山妞早到》。
▲
《底层文学创作现状报告》(报告文学),作者冉隆中,《中国作家》半月刊纪实版2009年第11期。其中《乡土上的写作者》章节中主要写普飞。
▲
《普飞和他的〈红腰带〉》,作者晓雪,《文艺报》2010年1月13日第6版“评论”。评普飞的创作及其长篇小说《红腰带》。
▲
《文学的收获——第六届云南文艺基金奖文学界获奖作品阅读札记》,作者李骞,云南省作家协会《文学界》2010年第1期。其中评《红腰带》时说:著名彝族作家普飞的长篇小说《红腰带》,是一部悲壮而动人作品,小说以直面现实的写法,表达了中国彝族农村依然存在贫困的主题思想。而具有象征意义的“红腰带”,则暗喻了主人公彝族姑娘林梅的悲喜人生。这部作品叙述的虽然是过去那些年代的故事,但是情节感人,故事动人心弦,特别是林梅朴实、纯洁、为人民利益而不幸牺牲的短暂的人生,在物欲横溢、私欲泛滥成灾的当下,更值得回味,更彰显了这个艺术形象的无穷力量。
▲
《文学要关注民族儿童的思想情感》,作者本报记者
王山
曾祥书,《文艺报》2010年6月2日第5版(少数民族文学专刊),内提到普飞姓名及其回答记者的话。
▲
《重新评价中国儿童文学》,作者方卫平,《中华读书报》2010年8月13日。文中两次提到普飞。其中第二次提到普飞时说:又如,彝族作家普飞的小散文常常有一种特别的自然和乡野情趣。他的儿童散文写彝族山寨的生活,写得清新、朴素而富有人情味儿,就像把一幅幅天然的生活景象,推到了我们面前。同时,这些作品又不乏儿童文学特有的天真和意趣。
▲
《中国儿童文学分级读本》,方卫平选评,幼儿卷◎大班《多了一个雪人》,选入普飞作品《长长的电话线》。方卫平写的分享阅读评语:一些优秀的知识故事在知识的传授之外,还有着丰富的情感和哲理内涵。在《长长的电话线》这篇童话里,电话线连接起了麂子和海鸥之间遥远的问候,也传达了一种辽阔的温暖;但由于彼此对“太阳”认识上的不同,问候变成了争吵;换位后的观察和体验让它们获得了对自然的更全面的理解,也把它们重新带回到彼此温暖的理解和致意中。除了知识内容的传达外,这篇故事还包含着一种看待问题的辩证视角和换位理解的生活态度。在海洋和高山之间架起的“长长的电话线”,既串联起了故事的情节,推动了知识的发生,也把故事的情感拉伸到了海角山巅的宽阔背景中,从而使小小的童话呈现出一种宏阔的宇宙意识。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
《中国儿童文学分级读本》,方卫平选评,小学卷◎二年级《我会长大起来》,选入普飞作品《山寨的早晨》、《青罗牯和小罗牯》、《铁锚捉野兔》和《走在五彩缤纷的地方》。在四篇作品的总标题《普飞的故事和散文》下面方卫平提示说:“跟着普飞的文字,到一片不一样的土地上,去看一看另一种五彩缤纷的生活”。方卫平写在四篇作品末尾的分享阅读评语:普飞的小散文有一种特别的自然风味和乡野情趣。这些散文写彝族山寨的生活,写得清新、朴素而富有人情味儿,就像把一幅幅天然的生活景象,推到了我们面前。《山寨的早晨》写的是一个普通日子的开头。狗、麂子、豹之间热闹的追逐没有任何结果,它们奔跑的兴奋,仿佛只是为了释放山寨一夜沉睡后苏醒过来的那份精神。《青罗牯和小罗牯》、《铁锚捉野兔》也是写寨子里的普通生活事件,笔法朴素,没有丝毫繁复,却透着真实的生活温暖。与前面三则作品相比,《走在五彩缤纷的地方》显出一种十分特别的面貌。走上彩虹背的想象在作家的笔下变得那么自然,那么随意,使这篇带有幻想色彩的故事显出一丝真幻莫辨的神秘,但却依然充满乡间童年朴素的生活和情感质地。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
《中国儿童文学分级读本》,方卫平选评,小学卷◎四年级《世界的诗意》,选入普飞作品《铁夹子里的大萝卜》,方卫平写的分享阅读评语:被铁夹子夹住了嘴的野猪向猴子们求救以及猴子们和它一起想办法摆脱夹子的过程,同时具有自然描写和拟人修辞的意味,这也是整个童话情节和语言上的一大特点。一个夹在铁夹子上的大萝卜,消解了铁夹子原本包含着的生命杀戮的内涵,也使整个故事充满幽默的趣味。而作者为故事设计的结尾也很特别,不但脱出铁夹子的野猪与猴子们“欢欢喜喜地逃走了”,意外“捕”到大萝卜的猎人,也“高兴”而满足地把萝卜抱回了家。在皆大欢喜的结局里,人与动物之间的对立不见了,留下的是一份属于所有生命的存在的愉悦。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
《重新呈现中国儿童文学美学版图》,作者方卫平,《文学报》2011年4月7日第11版。文中有一处谈到:我还分别为顾乡、普飞、武玉桂、谢采筏、王淑芬、林芳萍、赵燕翼、诸志祥、湘女、吕丽娜、林世仁等作家设置了作品单元。
▲
《云南当代文学发展概述》,云南省作家协会编,载《岁月回响——2006~2015云南省作家协会工作报告》第3页至第30页,云南民族出版社2015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其中在小说部分、散文部分和儿童文学部分的论述中,均提到普飞的姓名及其作品。
▲
《灵魂永生不朽——评普飞新著〈灵魂鸟〉》,作者普显宏,《边疆文学·文艺评论》2019年第2期。
(注:这里的普飞作品主要评论索引,只是其中一部分,还有很多索引未列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