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转帖:关于小说稿件的点评意见

标签:
编辑回信小说问题星火杂志杂谈 |
分类: 经典转帖 |
01
xx好:
02
xx好:
连续读了你两个小说,一读就读进去了。刚进去靠的是语言,语言真好。考虑到你如此年轻,到目前为止,还从未发表过作品,能用这样的语言来描写“我”女朋友在暗夜中的消失,令人惊喜。女朋友在“我”的眼中既具象又抽象,颜色与形状都因我的感觉而变。风格鲜明而畅快。
很显然你对先锋小说情有独钟,文字里充满了隐秘的快乐,似是而非的谶言,你写出了快感,我也读到了感觉。虽然这感觉有时似是而非、难以捉摸,甚至略显晦涩。但不是真的晦涩,这就是真灵感与假技巧的本质区别。
前一个小说是对若干事件的解构与重建,后一个小说追问了存在与消失的关系。虽然我不确定,但我确实感觉到某人或者某几个人对你的影响。这是一柄双刃剑,就像你小说的隐语:你在模仿别人的同时正让自己变得模糊甚至消失。如果没有足够的驾驭能力,很有可能最后你写出来的小说除了你举起的那一面旗帜外,其实一无所有。可能我说得有点极端了,但从你的两个小说里我确实读出了这种感受:作品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概念大于内容的问题。
第一个小说体现得特别明显,这个小说我觉得不大好。第二个小说比第一个强,建议删除一些极端的能感觉到是作者跳出来表演的句子,此外李xx的突然消失显得很突兀,这些突兀的东西像跑进菜地的牛,会对小说的整体起破坏作用,应该有一个更合理的处理。概念还是有些露骨,太急于求成了,格局反显拘谨,束缚了你的手脚,有必要增强细节的可行性与可信度。
改一下再发我,我们再谈。
03
xxx好:
04
xx好:
小说《xx》认真看了。很有小说的质感。开头的语言尤其好,蛮干净,是小说的语言。后面写着写着有些啰嗦了,有些想就着写事蒙混过关的样子。比如和派出所对话,只是为了引出金民的情况,只需选择有味道的语言几个来回就说清楚了,会更简洁明快些,读者印象还更深刻;还有涉及田香的前夫,涉及为福宝看病时儿子儿媳们的交锋,都不需要写得那么密。小说重细节是对的,但“细”也要细在该细之处,才能形成合力。9000字的篇幅,这里也密,那里也密,到了田香这里,篇幅就少了。在这仅剩的篇幅里,我感觉福宝戏份还不比田香少,这么一来,田香这个你重头要写的人物就显得单薄了。我在想,是不是田香这个人物的人设在你心目中本来也是没有想透的?所以拿许多枝节拉拉杂杂充实起来凑数?
当然小说也是有亮点的,田香用荒废多年的放铳绝技来赶鸟,来守护福宝的安静,我觉得就是你发掘出来的独有亮色。无论细节也好,题材也好,故事的切入点也好,就是要在合情理的前提下,有自己独特处,才有可能从大量来稿中跳脱出来。
不过光有这一亮色,似乎还无法让田香这个人物足够鲜活。
次要内容要用减法,表现田香还需要加法。
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05
xxx好:
06
xx好:
开篇就吸引住了我,小说处理得节制而精致,打火机、火花和猫在结尾重现,给主人公的一生划了一个带宿命色彩的圆。
小说通篇像黑暗中跳跃的烛火,弥漫着一种略带暗色调的忧伤而抒情的气息。这足以证明,小说无需贪求大和全,能够把一种感觉调制到准、足、从容,就能获得存在的尊严。
但老实说,你这个小说会不会太像是一个中国版的《廊桥遗梦》?暂时先不纠结这一点吧,先送审。
07
xxx好:
稿子已看。一个涉及乡村丧葬改革的题材。故事的讲诉,好像也完整。但也没有阅读的兴奋感。
几个人物的表现,王大树的愤怒,媳妇的哭泣,村长的做派,包括每个人的语言,很符合我们头脑中储存的某一类人该有的某一种模式,从看第一段就能猜出全篇的十之八九。最后花大钱买的做棺材的木头被调包这个情节是小说最大亮点,如果没有这一处理小说会逊色很多。
在某些平台也许能发,你可另投。
乡村的述说,不能成为以题材取巧的述说,以为有了某个题材,就有了制胜的法宝。乡村述说和非乡村述说本质上并没有区别,就像人在大地上行走,山川与河流,乡村与城市,它们真正的色彩,是人类意识赋予的。只有走心,超越表面世界的浮光掠影,每一片草叶才会不同。与你共勉。
08
xxx好:
《xxx》看了两遍。前天趁开会的间隙(年终会总是那么多)看了一遍,上午又细看了一遍。我在寻找小说的出处。这个出处不是在古籍典故中考据来历,而是寻找小说立起来的依据。小说写了一只会写小说的猪的故事,这已经很离奇了,更奇的是这只猪还能决定别人的生死。而且这只猪堂而皇之在人类的世界里来去别人还不觉得异常。
既然在卡夫卡的笔下,一个人能变成一只虫,那么一只猪变神通也不稀奇,关键感觉你的这个小说没有构建起自己的生态,感觉这只猪依然还是一个人,最主要是不觉得他是猪对这个小说会更好一点。在这点上,从一个阅读者的角度来说,有些跳戏。
越是离奇的试验性的文本越是要注意本身的生态——我在现实世界是不存在的,我是一个独有的世界,那么这个“独有”就要做足。不然的话,我干脆写人,又何必写一头猪呢。当然怎么做足,那是各显神通的事。
09
xx好:
10
xx先生好:
是一个很容易归纳出类型故事的小说。
但其实好的小说其故事往往是介于好说与不好说之间,不大好归纳的。当读者要向另一个人转述的时候,会觉得除了故事还有更多的东西其实讲不出来,甚至会觉得单凭一个故事不能讲出小说十之一二。这些讲不出来又和小说密切相关的闲笔才更见作者功力,更需要作者提炼生活的能力,也恰恰才是这一篇和那一篇能够有所区别的品质所在。
编辑是一个时刻处于为难中的职业。有时候一篇小说已成,是不是建议作者对小说修改是一件很费踌躇的事,因为它的命运很多时候早已决定于作者构思的那一刻。当然可以作一些建议,修改后也许会更好,但很多时候增增减减其实很难撼动它的本质。我更愿意建议作者在动笔之前多花一些时间从整体上想想自己将要动笔的东西,这会有更大帮助;除了写作技巧、艺术手法的老生常谈外,一个作品如果要发表(没有人投稿是不想发表的),避开前人挖的坑也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不可能绝对地讲前人没有讲过的故事,那就寻找独特的视角和切入点,营造独有的氛围,这种独有,也能成就别人眼中的陌生化效果。
不只是说这一个小说,衍伸开来,与您探讨。
11
xx好:
从通篇恣意奔涌的情绪化的表述可以看得出你写得过瘾,从这个角度来说,算得上一次不错的练笔。但读者阅读感受可能不尽人意。有节制的叙述可以流出一条河,不分轻重缓急主次详略的漫灌则可能会失去方向。小说要么向前推进,要么就地掘进,而《xxxx》六个章节的喃喃自语并没有能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从人性的广度和深度上也近乎静止地停留在某个浅层,这使得小说信息量极其有限,情感表达流于单薄。
建议多读一些好小说。请继续努力!
12
xxx好:
小说要呈现的是艺术的真实,而不苛求现实的真实。艺术的真实其实比现实的真实更真实,因为前者追求具有内在逻辑的作品自身生命力的鲜活,而后者很可能只是通过粘贴操作在进行拼凑。
请继续努力。
13
xx好:
《xxxxxx》已看。小说结构有问题。
所有的叙述都是以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安排的,为了使整个故事完整,你的每个场景作为一个单独章节来写,这样从头到尾铺排下来,使得小说篇幅很长但是信息量其实很小。其实可以选择只写某个冲突焦点,把前因后果和一些必要的信息用倒叙的方式稍微做个交代即可,这样估计一半的篇幅都不需要,效果上来说却能更紧凑。
14
xx好:
稿子已看。
你说你是在用“散文手法写小说,用小说手法写散文”,其实文学发展到现在,各种跨文体写作早已出现,非要去分什么离散文近一点,什么离小说近一点,并不是文学的本质。文学说到底无论散文也好、小说也好,都是要观照人心的,都只是表现方式、表达手法、叙事偏好与审美偏好的问题,有些人觉得小说的叙事方式更过瘾更得心应手,有些人觉得散文更能表达自我,相对于观照人心这个最终目的来说,那只是出行的交通工具不同而已。
小说也可以用散文的手法,散文也可以用小说的手法,这种兼容性早已没有新意。早在战国时期,百家彼此诘难、互相争鸣,各自阐述理想、推销主张;向君王进谏,就要讲个形象的好故事,最好讲得绘声绘色,否则空泛而谈,把君王听得云里雾里是可能被砍头的,这算不算散文对小说技法的兼容?
汪曾祺在谈小小说时说,“小小说是短篇小说和诗杂交出来的一个新品种,短篇小说散文的成分多一些,小小说则应该有更多的诗的成分”,一句话信息量很大,可以看出在汪老心中,散文、小说和小小说,甚至小说和诗都没有太森严的门户之规,拿来好用就用了,没有必要剥分得血肉模糊。
你这个文章,由几个独立成章的小东西组成,我看其实是小小说。写得不错,不靠生硬的抖包袱,每章狠抓一个点,把味道做得很足,还真有些汪曾祺小小说的神韵。《星火》虽说也开专栏发过小小说,但目前主要发中短篇小说、散文和诗歌,除非有特别合适的时机,否则不大可能专为某个作者开辟专栏。我们投稿,肯定希望被采用,投稿前看看每本刊物的风格还是很有必要的。建议你把这个东西转投一些专发小小说的刊物,被采用的可能性非常大!
握手!
15
x老师好:
《xxxxxxx》已拜读。小说语言老到有味道,叙述简洁见功力。只是结尾,一个尊严受损的人,在有权有势后同样用损害别人尊严的方式报复回去,并在报复后觉得“阳光一片灿烂”,这种冤冤相报的格局会不会让读者读来有狭隘之嫌?能不能再处理一下,比如最后落在“报复后我以为我会高兴,没想到其实我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这个意思上?当然有其他好想法亦可。您看看究竟怎么处理,处理好后我们争取在近期推出。
16
xxx好:
《xx》已看,感觉作为一个短篇,也还行,但远不如之前在《星火》发的《xxxxx》。《xxxxx》好就好在把一个寻常女人身上发生的寻常的事件写出了你个人独有的视角,营造出了你个人的文学气息,挖掘出了更深入更私密更人性的心理,如果没有这些,只是讲述一个女人生病的过程,那就没什么意思了,那就和大多数人表面化地把一个女人生病前后的苦难写一遍没有多大的区别(当然也有处理得好的,但很容易陷入“同质化”的困境让读者缺乏阅读的意愿)。《xx》正是缺了上述所说的《xxxxx》的优点而多了后面所说的缺点。
其实很多人都会碰到类似的情况,同一个题材短时间内反复地写,也许因为第一篇心劲用完了的缘故,后面再写就显得平庸,缺了那份心性,只留下事件的铺排与讲述。其实从文学特质的角度来讲,真正能决定高下的,反而是那份心性。因为已发过《xxxxx》,这篇题材雷同,又不如《xxxxx》,我们就不留了,你可另投他刊试试。
17
xxx好:
18
xxx好:
稿子《xx》很认真地从头至尾看了。
2万多字的小说,从主人公怎么开始喝酒,怎么第一次喝醉酒,怎么借酒消愁,喝酒又怎么坏事影响事业和人际关系,最后到戒酒,按理说人物和事件都不少,跨越的时空很大,有很多的内容可写,但读完后却只感觉到了孤与薄。
虽然人、事热闹,但都停留在表象上,有事件发生前因后果的讲述,却几乎没有细节的描述;有对于生活的讲述,却唯独没有生活本身的气息。在1到7节的快速讲诉完成后,从第8节开始了略显罗嗦重复的絮叨,字句像无处安放的手脚,着实令人读来有些尴尬,句与段的转承起合依赖于若干“就这样”“就感到”“就回忆”的句式,使这种无措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小说中和前两个女人的交往,对主人公影响深刻,本是最可以出戏的地方,却居然只用寥寥数语带过,文学化处理简略到令人吃惊的近乎无的地步,使整个小说的详略安排完全倒置。
19
xx好:
20
xxx好:
《xxx》已看,小说再现了一段红色往事,是一个有情怀的作品,一些地域化风土和地理的介绍很有人文史料价值。但是文学质感较弱。
人物偏概念化,敌与我的描摹没有突破电视画面化的公共视角,几乎稍加调整就可以当成一个剧本来用。这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诸如人物丰富的心理,叙事过程中的深层逻辑,只有小说才能发挥到极致。把一个小说处理得像剧本,这无疑像是自废武功。这个小说给读者提供的维度空间基本没有突破表层的影像格局,采用的又是一个正面辐射历史的大角度,所以读者看来一定会有似曾相识的雷同感。
革命题材的作品不好写,要想有新意,一定要有自己的角度;大历史也可以有小角度小视角。要想人物立得住,而不是只有一个模式化的形象,不止要有情怀,更要把人真正当人来写。《星火》今年2期凸凹的小说也是革命题材,作者功力不凡,建议你认真读一读。
21
xxx好:
你转来x老的作品已收到,x老嘱你帮忙修改并联合署名,你拒绝了,这个处理是合适的。我觉得x老的作品,他自己改为好,文学作品我们只认原创。一个作品刊在纸上被人品评可能是几年十几年甚至更久远,为一时便利搭上名声我认为特别不值。文章是可能传世的,传世时常常还会被人翻出背后的故事,文学作品的联合署名让人一看就是个笑话。编辑行业的人每年改稿无数,也没人敢署名是吧?这不是儿戏。
22
xx好:
因为旱灾,鱼塘干了,永生损失惨重。儿子等钱用,仅存的希望是一千斤冻鱼,但冰库又出了问题。小说的切点,就在永生卖冻鱼之“难”。冻鱼有没有卖出去?小说最后没有交代。幸好没有交代,如果最后是儿子利用微信把鱼卖出去了,这个小说就废了。目前这样处理会好些。但又觉得还不够好,小说最后引入“微信卖鱼”一事,对于前面整个的节奏和气息都有点“破”,没能让小说往人性更深邃处走。
能否再想想是否有更好的处理办法?改了发我,我很愿意再看。
23
xx好:
这种放任也体现在你对整个小说讲述节奏和结构的把握上。整个小说2万来字,但光对金凤老太太过去身世的插叙你就用了5200多字,可是作为小说整体意图来说,老太太的过往其实并没有这么重要,那只是对她现在变成这个样子的一个注解。后面对于猎狗大黄也好,其他人也好,似乎只要出现一个描写对象,你就能把一个枝干描述得比主干还粗壮。
闲笔是个好东西,倒叙和插叙也是好东西,它们就像你放出去抓兔子的那只鹰,放出去,一定要及时收回来,否则,文章就会真的变得杂和散。
24
xxx好:
看了你这段时间以来的几个小说,还是有惊喜的,包括今天你又重发了一遍的《xxxxxxx》《xxx》,包括之前的《xxxxx》《xxxxxxxxxx》。一直想找个时间和你聊聊。
和早先你寄给我的小说相比,你在把一个小说的意图贯彻到底的能力上有了很明显的进步,不再虎头蛇尾。小说语言的叙述和故事构思与把控上都有可圈可点之处。比如《xxxxxxx》里面村长恐吓要挟国喜,让他给自己捡30筐动物粪便那一段;再比如《xxx》里开头的那个梦,梦和整个小说情节各处的对应,以及小根和秀英的那种人物关系,在小说表达上都是很有力的。
但问题也不是没有,甚至我感觉正是这些问题制约了你进一步前进,使你的作品在各刊物编辑的电脑页面跳出来时,初看也是那么回事,但是又总觉得差那么一点火候。在刊物每期只能从几百篇来稿中选择少数几个用的时候,其命运就可想而知了。越是平台高一些的刊物,被打掉和忽略的几率就越大。下面具体谈谈我的阅读感受。
我从你的多个小说中,都读到了一种很硬的东西。现实生活确实是直接和坚硬的,所以要文学来或柔和或深化它。如果只需要展示生活的残忍与残酷本身,我们每天面对的铺天盖地的各类信息还不够吗?如果我们不想那么直接,那么文学可以提供给我们一种另类的呼吸,或者表象之下更深入的人生。但是你的小说一直在纵容这种硬的东西,最后让这种硬变成了愤怒。这种愤怒容易使你把人物关系简化成强权和弱势的对立、男权社会与女性(也就是性)的对立。似乎除了这样的对立,我很少能从你的小说中读到更深远更从容更雅致的东西。作品中的人可以愤怒,但一个小说作者最好不要带着一份愤怒去驾驭文字。还是要相信一些东西,这样也许你的文字会更有美感,小说也能到达一个更辽远深邃的境地。
当然了,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有冒犯的地方,请不要介意。毕竟我对你个人不是很了解,只是从你的文字中读出了一些东西。
25
xx好:
《xxx》已看。因为你如此年轻,如此朝气蓬勃,看起来就是扛踩扛造的样子,又这么熟了,俺就实话短说哈!
稿子用1万字不到的篇幅几乎写了一个人的一生,单独拎出一些章节也许不乏可圈可点处,但合在一起却没有一条让人信服的线把它们串起来。
前面三节写的是主人公捣蛋辍学、违法砍树卖钱、建窑厂,到此为止,虽然略显罗嗦,但这个“不走正道有胆气”的人设还是能成立的。突然被村支书三顾茅庐请去当村干部以镇住某些凶恶村民,这个反转应该蛮有意思吧?可是小说寥寥200个字就让他干完了20年的村干部工作直接退休了,把最该出故事的地方一笔带过了;之后小说进入“为儿女事操心、生病住院还烦心不断”的虽不乏人生况味但庸常冗长的讲述中。
除了时间这条线,很难看出小说前面和后面的必然关系。写小说就像武林高手修炼功夫,也是需要不断铺垫给予加成的,要让前面成为后面的不可或缺,才可能成就有效写作,否则就可能变成一盘散沙。
26
xxx好:
稿子《xx》已看,总体感觉也不差,也是个完整的作品,但更大的感觉是规规矩矩、四平八稳,包括“我”的人设也好,包括连长和马小鹏的人设也好,包括整个故事的格局、人物关系都是四平八稳,总觉得可以从之前的纸媒阅读或者影视播放中找出类似的来。个人特质比较少。
相比你之前发给我的有些怪异的作品,那些特质还多些。所谓画鬼容易画人难。没有人知道鬼是什么样子的,描画得有些样子就容易让人相信;而人是什么样,大家都知道,写出的人要合情合理,又要有意思有意味,让人信服,就难。好比你以前写的一些主题有点怪或先锋色彩或现代主义色彩比较浓的作品,比较容易成,可以算是占了画鬼的光(不是很恰当,只是大概做个类比,见谅哈)。但其实最难的是写寻常的大家都熟知的东西,却依然能写出个人的感受、个人的特质、视角和切点来。你这个小说,让我看到了你朝“画人”方向的努力,但写得有点滞重和笨了,当公共视角完全掩盖和压制了个性,文学特质往往就退化为表面化和概念化。
其实一个写作者,个性就像他刀刃上的锋芒,要寻找到自己最趁手的兵器,最适意的表达方式,灵感才可能放飞,不要怕小众写作,开一朵小花也挺好的。在这点上,我个人的建议是,可以有各种尝试,但不一定强求,永远不要让你内心的个性和骄傲,成牺牲品。
27
xxx好:
28
xxx好:
有些语言也欠妥,比如讲父母“为让我们幼小的心灵欢乐,他们生吞许多的不愉快。”又比如醒悟的儿子富根对母亲说的话,“娘!往后,再有风再有雨,儿用最美好的祝福搀扶你,再有苦再有难,儿用血泪酿造的甜蜜侍奉你。”在通篇朴实到近乎有点“土”的语言环境里,突然出现这么“洋气”的句子,实在是有些辣眼睛哈。
鉴于《星火》曾经发过类似题材非常优秀的作品,这个小说我们就不留了,你可以参考下我的修改意见处理后另投。但建议不要用我的“好评”去影响别刊编辑,很有可能适得其反哈。
握手!
29
xx好:
《xxxx》已看过了。因为前几个星期一直忙于校稿,现在才回复,抱歉哈。
小说力图塑造一个不徇私情不谋私利的清官形象,材料还是丰富的。但不知怎么,看下来不大像是一个小说,倒像是一篇适宜用来巡讲的先进事迹报告。多的是作者概括性的语言,少的是细节性的描绘;多的是场面化的对话和动作,少的是鲜活的人物形象。小说不能往高大上的方向“端”起来,反而应该向生活里“沉”下去。
希望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