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走遍中国----西藏--拉萨--甜茶馆

标签:
走遍中国西藏拉萨甜茶馆《圣经》 |
小龚从珠峰回来的前一天晚上,阿桓来青旅找老金和我玩。一见面就说:走,我带你们喝甜茶去……甜不甜茶的倒无所谓,此刻刚来,哪儿哪儿都分不清,能有人领出去玩才正经是好事。而且在新疆,回族人家待客的盖碗茶就是甜茶,茶碗里除了茶叶,还要放几粒枸杞、几粒葡萄干、一枚桂圆干、一枚小枣和几粒冰糖,这个我会不知道吗?——这就是对拉萨‘甜茶’最初的想象。
三个人走出青旅,先沿北京路往大昭寺那边去。(从青旅出来好像也只能往那边去,因为相反的方向是去东郊,那边越走越看不着人)。可以肯定,阿桓事先自己也没想好去哪家甜茶馆。或者这对他来说根本就不重要,因为在拉萨城区的几乎每条巷道里,都会有那种小小的甜茶馆。只是那些茶馆毕竟不在正街上,好些甚至连个招牌都没有,所以除了街坊四邻、和些喜欢‘钻巷子’的人,其他人怕是再也找不到的。
经大昭寺正门转上八廓街后,每碰到个巷口,阿桓都会停下往深处张望一阵。那些巷道口狭窄逼仄,深巷处也没有路灯,望去黑咕隆咚,完全看不出有什么不同。他最终是凭什么标准选择进去的那条巷子不明,反正之后就领着我们开始忽左忽右地各种拐。好半天后,才指着巷子更深处的几点影影绰绰的光源,说:看,那些才是真正原汁原味的拉萨茶馆!游客别说走不到这来,就算走到也不见得能知道这里有茶馆,就算知道也不见得敢进去坐……很同意。
——夜幕里,几家茶馆门框上的招牌,都仅显了个方框的轮廓,上面依稀有字,却是完全没法辨识。茶馆的门上都挂着布帘子,之前看到的光源,就是从这些帘缝里透出来的。此刻走近再瞅,已然可以肯定,那帘内的光必也亮堂不到哪儿去。
随便选了一家走进去,店内的昏暗如似判断。可以理解为:做生意嘛,都是要控制成本的;也可以理解为:喝个茶而已,透点光别把茶灌进鼻子就好了,要那么亮干嘛?店里当时一个客人也没有,要不是突然闯进来了我们三个,掌柜没准儿都已经要打烊了。阿桓让老金和我找地方坐,自己则到一侧的柜台那里,跟里面的藏族大姐点了我们需要的茶。
坐下后打量了一下这家茶馆……很小,即使排排坐应该也挤不下二十个人;里面的陈设也极简单,靠墙是半围藏床,床前有长方的藏式柜桌,相对的是比藏床窄小了很多的长条靠椅;再就是柜台那边的两排木架子,上面排放着三磅或五磅的暖水壶;靠柜台一边还有个挂着门帘的里间,猜应该是煮茶的地方。统统这些就是茶馆的全部了。
阿桓过来坐下不久,掌柜大姐就拎来了一壶三磅的甜茶和几只茶色玻璃的小杯子。过来放下人就走开了,完全没有废话,甚至没有废的表情。后来呆久了对此也就习惯了,可以这样理解他们,——你来喝茶,茶给你调制好、拎来了,你还想怎样呢?还哪儿那么多废话?以此类推,——你来吃饭,饭给你做好、端来了,你还想怎样呢?还哪儿那么多废话?
到这会儿才知道藏式甜茶的不同。确切说,它应该叫“甜奶茶”才对,因为它根本就是用茶汤和奶粉调制出来的。这种调制应该一点也不难,感觉比新疆哈萨克人煮奶茶还要容易些,因为哈萨克人煮奶茶前要先给牛奶脱脂,否则说喝了会感觉头疼。而“甜奶茶”却完全无需这个步骤……
——只要先大火烧水,水滚了下红茶(说是最好用印度或斯里兰卡的红茶,品质上乘,且质量稳定),之后改用文、武火煮三两分钟;然后直接用煮好的红茶汤,调化一定量的奶粉(听说只要掌握两点:一,奶粉爱怎么放就怎么放,但太多了会味涩,太少了则会被人骂;二,最好用印度的奶粉,因为自打有喝甜茶这么回事儿起,坊间传说就是用印度奶粉的口感好);再后,就是把调化的奶汁沿茶锅边慢慢地倒进去,让它跟茶汤匀合,完了离火焖几分钟就好了。(哈萨克人的做法是:盖上炉盖儿,让茶锅离明火但不离炉子,不让茶锅继续滚,但要一直在炉子的热环境里)
制作甜茶的秘诀在于:一定要用滚了的红茶汤调化奶粉,而不是用水。经验表明,那样甚至比往茶汤里直接加牛奶,味道还更浓郁。据说英国人为这个问题已经头疼了好几百年,可看样子他们还得继续下去。因为,他们确实没有这方面的天赋。
说来奇怪,打小就喝奶茶,却一直也无所谓喜欢不喜欢。可当坐在这样一家茶馆里,当一杯杯暖暖的甜茶入口,先是甜香,而后奶香,再后是红茶的香,层次有序,且每一层都能品得浓香醇厚,——竟从此成瘾。之后一有机会就要拉人去喝甜茶,尤其是后来那些必须要接待的客户,于是就熟悉了八廓街周边的好几家甜茶馆。
拉萨的甜茶馆很多,规模大小各异。藏民们有泡茶馆的习惯,感觉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去到那里全无目的,独自枯坐一天的人大有。当然,用扑克牌或骰子赌钱的人也不少。可无论你是一个人、还是一伙人,只要坐下了,好像就等于同意融进了那整个的氛围。就是说,周围任何人的话题,你接过来就可以聊下去;同样,你们的话题,也随时可能会有人要参与进来。而这期间无论谁杯中的茶尽了,有陌生人的壶递过来,这是一点也不必稀奇的……
有一次,又拉了几个朋友去喝茶。喝着聊着,竟然就忘记了及时续壶,发现时壶里已经就倒不出什么了。同去的女生捣蛋,拎着空壶往面前的杯子一通乱晃,——于是,坐在邻座的一位干干瘦瘦的藏族大爷,竟就拎起自己面前的壶递了过来。女生应该是条件反射,想都没想就受宠若惊地接了下来,可往下该怎么办却没了主意,于是直接就抱着壶、傻笑着楞在那了。还是人家大爷,只轻轻地抬了抬手,意思应该是让她给我们所有人斟茶。
女生也算乖巧,给我们斟过了一轮茶,去还壶的时候,也恭恭敬敬地给那一桌的所有人斟了一轮茶。之后再看那大爷,又只是轻轻地把手摆了摆,示意她把壶放下即可。女生放下壶后冲大爷欠欠身,回来落座。期间大爷继续和同桌的人聊着天,完全没有要搭理我们的意思,就仿佛一切本该如此。
——这就是西藏了,久了会发现,这里的人们会有好些这样“本该如此”的言行。
据说,拉萨人泡甜茶馆的习惯,如果追根溯源,没准源起于英国人的下午茶(加奶加糖的那种)。这听着有些匪夷所思,可细想似乎也有些道理,——印度被英国殖民达数百年,期间历经了‘英式下午茶’从无到有、到发展、到成熟、到最终成为传统的全过程。那么,它成为印度上流社会的一种传统也就很自然了。尤其是之后印度的大吉岭、阿萨姆等地也陆续开始种植、并制作出了优质红茶,更就促进了这一传统的本地化。而曾经西藏上层贵族的生活习惯,深受着印度方面的影响。那么,像喝“甜奶茶”这样的习惯被接受,就该也是很自然的事了。之后所谓上行下效,能效的地方自然也都会效的……
但在1959年“全面推翻封建农奴制”以前,西藏九成以上的广大人民都是“农奴”,温饱都是问题,还谈什么饮食文化、谈什么娱乐消遣。况且,那时候的茶和糖应该也都还属于奢侈品。所以,那个时代能喝到甜茶的应该还都是西藏的上层贵族。那么如此就可知,喝甜茶真正流行于拉萨民间,应该不过是近半个世纪的事情。而最老牌的几家甜茶馆的店名,也能充分的说明这一点,比如:光明甜茶馆、革命甜茶馆、消费社甜茶馆等等。
猜猜看我们那晚的那三磅甜茶多少钱?——3块钱。
《圣经》:
(所罗门的箴言):智慧人的法则(指教)是生命的泉源,可以使人离开死亡的网罗。
——《箴言13:14》
生命的泉源,只有一点;死亡的网罗,却是一片。‘一点’常会被忽视,‘一片’却防不胜防。能使生命健康有益的前提,首先就是要有敬畏的心。所以《圣经》中一再地指出:敬畏
耶和华(神)是智慧的开端,认识 至圣者便是聪明。—《箴言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