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走进“三晋”黑土地(续10)

标签:
壶口瀑布山西旅游 |
09’走进“三晋”黑土地
十、天下奇观,壶口瀑布
离开王家大院,继续沿着大运高速向南,到临汾服务区。给“小驴”和我都补充些“养料”,顺便打听去壶口行走路线。地图上显示从临汾出去,走国道G309。但是得知国道G309正在修路,只好到下一站襄汾下高速,改走省道临台线。临台线的路面已被运煤的大卡车压得颠簸不平,好在不是很长便与G309汇合。G309新修好的,又宽又平,车也不很多。一直开到大山里的吉县路都比较好。但是吉县到壶口的36公里山路,由于施工质量问题,新修的路面许多地方都已破损。
下午4点多钟到达壶口镇。这里西濒陕西宜川,距县城大约40公里,东属山西省吉县,一座黄河铁桥连接两省。陕西叫壶口乡,山西叫壶口镇。镇子很小,分布在国道上200米左右。人口不很多,星级宾馆,饭店挺多,但游客少,在这里过夜游客的更少。
稍事休息便来到景区“大门”(栏杆而已)。门票已涨到91元,不大的景点,而且是自然景观,无须什么管理成本,纯属“留下买路钱”。好在他们允许明天早上再次进入,希望看到壶口奇观心切,也就罢了。
壶口瀑布是在黄河中游流经晋陕段。此地两岸夹山,百丈宽的洪流骤然被两岸所束缚,上宽下窄。由于构成黄河河床的岩石软硬不均,并向上游倾斜,因而使得河床呈阶梯状,较硬的岩石突出,并呈陡坎。河水沿陡坎下流时,呈跌水现象形成瀑布。漫漫岁月长河,在河底石岩上冲刷成一宽达30米,深约60米巨沟。滚滚黄河水至此,从300米宽的河道,冲泻跌入宽30-50米、深60米的十里龙槽,波浪翻滚,水雾腾起几十米高;惊涛怒吼,震声数里可闻。其形如巨壶沸腾,故名壶口。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世界奇观。
只有身临其境你才会感到黄河的伟大,才会真正体会到什么叫汹涌澎湃,奔腾咆哮!当年张光年、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时,不正是受到这里的感染和震撼,才谱写出如此脍炙人口,鼓舞振奋,流传华夏大地的宏伟剧作吗?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
金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黄河之水天上来,
排山倒海,
汹涌澎湃,
奔腾叫啸,
使人肝胆破裂!
它是中国的大动脉,
在它的周身,
奔流着民族的热血 ……
它震动着,
跳跃着,
像一条飞龙,
日行千里,
注入浩浩的东海……”
已经是黄褐色的滚滚黄水,夹杂大量的泥沙。在瀑布边上待上一会儿,相机镜头就被泥点糊满了,腾起的水雾落到身上干了一抖就是泥土(决不夸张)。
记得上次来壶口还是大约在1994年的冬季。从西安做火车,老牛车样慢地开了一夜,到达延安后,与几个广东游客合租一部“小面”颠颠簸簸到这里。陕北的冬天很冷,我们穿着羽绒服都瑟瑟发抖。到达壶口看到的只是白茫茫一片冰凌的世界,瀑布被冰凌覆盖,落差看不到,声音也没有,一片寂静,好像黄河被冻凝。根本谈不上什么壮观可言了。
按照旅行计划今晚住壶口。选了黄河大桥边的一处客栈,屋子里基本设施倒是具备,住的客人不多,屋里的蚊子之多可以夸张一点用铺天盖地形容。见到有人进驻,高兴得翩翩起舞。于是乎上演了一场“人蚊大战”。仅我当晚打死的就17只,打得我都累了,只好采用蚊香+空调超低温(设18度),剩下的蚊子大哥只好被冻得趴在了墙上。
不过隔壁饭店的大白馍馍很香,大嫂手工揉的,很有嚼头。店里有一双长相很靓丽的儿女,当问到20多岁了还守在爹妈身边,为什么不让他们出去闯闯?答曰“俺们出去会被人骗,不给工钱……还是在老家好”。听罢,我无语。
还有,这里有个姓葛的老汉,61岁了,很健壮,黝黑的脸膛,透着光亮。头戴白羊角巾,身穿粗布黄坎肩,手牵着他的黑毛驴,很是愿意和你照相。尤其是老人家的微笑,是那样的甘甜,那样的纯真,不时浮现在我脑海里。
到达:静升-灵石高速口,约3km,乡路;
门票:壶口景区91元/人,停车10元(可以早晚两次进入)
住宿:红福楼宾馆,100元/日,黄河大桥边,靠马路很吵。卫生一般,蚊子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