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走进“三晋”黑土地(续7)

标签:
文殊菩萨五台山 |
09’走进“三晋”黑土地
七、清凉胜境 但非净土
清晨的小镇,早上6点就开始喧闹。
从不早起的我只好入乡随俗,从小山脚下的万佛阁、塔院寺开始了寺庙一日游。走进保存唐朝古石狮的罗侯寺;入五台建寺最悠久最具规模的显通寺,其独道的是建殿风格和中西合璧的建造艺术;再攀108级台阶到色彩斑斓,流光溢彩的菩萨顶。观看了香客献给“五爷”的晋戏。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南山寺的建筑,除了规模较大,寺院内还保存有大量精美的汉白玉雕塑,有人物、有神话传说、有花鸟鱼虫等,其浮雕技法之精湛令人赞叹和回味。
第二天又去了位于五台中心区一座山顶上的黛螺顶。因为无明显路标,误从山后的破旧碎石老路上去,到达青峰顶,再沿着十分陡立的千级石阶下来(毛估估地算坡度能有60度)。看到那一个个累得气喘吁吁、哼呦咳呦的游客,真的考验着每个信徒前来朝拜的赤诚之心。我心里想,幸亏没走对路,否则样子一定也很惨。石阶修到山下一处亭子,之后连接大路的是游人踏出来的土路。
五台山原本是佛教名胜区,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与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齐名,为海内外人们所向往的好地方。
传说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这里众多寺庙的正殿都以供奉文殊菩萨为主。文殊菩萨是释迦牟尼的左胁侍,最流行的说法是他出身于舍卫国的婆罗门家庭,因有慈爱之心,后随释迪牟尼佛出家,成为佛的大弟子,帮助佛化导苔艺众生。他在诸大菩萨中智慧辩才第一,故专司佛的智慧,有“大智文殊”的尊号。文殊的坐骑丸请狮,表示智慧威猛,他手持宝剑,表示智慧锐利。文殊菩萨因智慧第一,所以被推为众菩萨之首。
随着佛教的传播,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道场的地位越来越高,寺庙建筑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由东西南北中五峰组成的五台山,自汉帝建寺开始,鼎盛时曾经有360座寺庙,到1956年时还有124处,现尚存寺庙四十余处。
《华严经》中叙述文殊菩萨的说法道场在东北方的清凉山。五台山不仅位于唐都长安的东北方,也在佛教发源地印度的东北。由于山内冬积坚冰,夏仍飞雪,从无炎暑,与《华严经》所说吻合。凡此种种,五台山佛教便请文殊菩萨东来定居,改称五台山为清凉山,五台山也被尊为“金色世界”、“清凉净地”。
从北魏孝文帝在山内建立避暑胜地开始,隋炀帝、宋太宗、元英宗、清圣祖、清高宗等都曾驾幸五台山。至于历朝历代皇帝、皇后遣使礼扎五台山者,更是从未间断,数不胜数。
藏传佛教传入五台山的时间,有唐代与元代两说,清代达到顶峰。清初,朝廷将五台山十座青庙改为黄庙,僧人也由和尚变作喇嘛。从此,五台山出现了汉族喇嘛。五台山是中国少有的汉、藏佛教聚于一地的佛教胜地。
所以在这里不仅能看到身着黄、灰、绛红等颜色袈裟的僧侣,代表藏传佛教各宗派,而且来这里的香客和僧人也会像藏民一样,三步伏地一长叩首。
在不宽敞的小镇街上、寺庙边,随处可见身着黄、灰、绛红袈裟的善男信女(藏传佛教寺院里有尼姑??我吃不准),以及拉生意的“野导”。假僧人在街上“化缘”,在寺庙外,道路两旁向游客要钱。街边有专做僧侣行头批发生意的店铺。景区还有僧人导游。偶尔你还会看到身着袈裟僧人,飞快地开着没有牌照的轿车,狂按“嘀…嘀…”。想想在云南、在青海、在西藏,几乎大一点的藏传佛教寺院所见所闻,都有相似的地方。袈裟俨然成了一些凡夫俗子堂而皇之的工作服。这不是在亵渎佛祖吗?
景区和寺庙内的洗手间大多没水冲洗,味道难闻。与世界文化遗产景区的称号极不相称。
由于寺庙多集中在台怀镇一条3-4公里长的路两旁,游人根本没必要乘坐像鲸鱼样巨大的观光车。但是你要想进来,就必须买50元车票。倘若你要想去中心景区以外的东、西、南、北、中五座台山,还要再花几十元乘坐另外的观光车。岂有此理。不过观光车倒是为僧人们在寺院间出行提供了免费交通工具,每到一站,都会有大量的僧侣上下,对于车上的座位,他们同凡人一样当仁不让,照抢不务。
五台山的夏天的确清凉宜人,虽然没有什么奇山秀水。但是在这里的所见所闻,我不禁问自己,这里还是佛门净土吗?假如同凡人一样的世俗和功利,那还有多少必要来此修道?
到达:浑源-应县城东(大加油站、淀粉厂附近)45km,转向东南
离开:台怀镇-五台县-定襄县-忻州,约240km,山路,3.5小时;
门票:五台山山门168元/人、观光车50元/人
住宿:金鑫“宾馆”60元/日,景区很近,楼下饭店。很吵,卫生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