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09'驴游“夜郎”记(续6)

(2009-04-15 21:01:30)
标签:

花桥

侗家

鼓楼

地坪

陆氏

肇兴

旅游

09'驴游“夜郎”记(续6)

  侗乡八百里,肇兴更魅力

离开从江,离开大歌之乡小黄和神奇的芭沙,前往“第一侗乡”之称的肇兴。

肇兴,也叫肇洞,曾是“九溪十八洞”之一。近千户,5000人,分为五“团”十二“斗”。共有五座不同风格的鼓楼和五座“亭阁式”花桥。寨子都是杉木建造的栏杆式吊脚楼,鳞次栉比,疏密有致。房屋一般是“五柱七瓜”,歇山顶盖小青瓦。在已经走过的几个地方,应当说肇兴是最具有侗乡风格的代表,最有“侗味”。09'驴游“夜郎”记(续6)

说到肇兴,就要提到这里的姓氏。为什么全寨人都姓陆?原来住在这里的只有陆氏家族。在元朝,忽必烈命人讨平“九溪十八洞”,顿时烽烟四起,民不聊生,失去家园的侗家人逃到大山里的肇兴,陆家热情地接待了他们。

这些人发自内心的崇敬陆氏先人的开拓,感激陆氏后人的热情和善良,不约而同来到鼓楼“彼此相结,歃血为盟”,共同认陆氏为大家的共同祖先。相约,无论已经到来住下的,还是今后再来的,无论原来的姓氏是什么,在这里都改成陆姓。原来自己的姓氏作为内姓,便于祭祖和婚姻界定亲缘关系。原来陆姓的人内姓改为“赢”姓。在这里共有12个“内姓”,每姓为一“斗”,作为最基本编制单位;一个或几个相邻的“斗”组成一个“团”。按照汉人儒家教义分为“仁、义、礼、智、信”五个团,每团一个鼓楼。

鼓楼高威威,

顶上盖瓦砾,

檐下垂玉珠,

结实又雄伟,百样美!

在八百里侗乡,没有鼓楼不成寨子。09'驴游“夜郎”记(续6)“建寨先设坛,建房先建楼”是侗家人开疆拓土、迁居拔寨必须遵守的古训。肇兴鼓楼最出名,一寨多楼,错落各异。五座鼓楼,最高的“信”团鼓楼13层,最矮的“仁”团鼓楼7层,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飞阁重檐,气势雄伟。造就了肇兴侗寨的阳刚之美。

鼓楼大小、层高虽然不同,但是楼内底层中央无一例外的是青石镶砌成的火塘,是燃放篝火的地方。火塘周边4根粗大的“金柱”,外围12根檐柱。每个“团”根据自己人数多少和财力的情况建造不同奇数层数的鼓楼。各层内空无隔板,顶层安置一面牛皮大鼓,其中在一根金柱边,另竖一根独木直梯,供“款脚”登顶击鼓传信。这既是鼓楼名称的由来,也是它核心功能所在。

肇兴的3个寨门均设在大路上,木质结构,上面檐顶盖有青瓦,中间门宽大,两边门稍小。有点像汉人的牌楼,只是两侧小门边上再配有门房。很遗憾的是北寨门已经被大货车撞得快塌了。09'驴游“夜郎”记(续6)

中午品尝了当地名菜“酸鱼”。侗家人将鲫鱼苗放在自家稻田里养大后,洗净去内脏,放在大木桶内,加入酒糟、黄豆粉、辣椒粉以及白酒,盖上树叶发酵数月而成。食用时用油煎一下即可。味道还可以。另外一种叫“牛瘪”的名菜,本人自来肠子不好,没敢恭维。那是取自牛肠胃当中尚未消化的物体,加一定的佐料拌合而成的。谁有兴趣,可以不妨一试。

在肇兴像一个侗家人一样,听着流水声响,进入梦想,那是很惬意的。这里旅游设施基本完善,许多的中外游客在此逗留小住。

可惜按照行程我还要前往黔桂交界的地坪乡。好容易等来的中巴车里挤得满满的,除了乘客,还有货物和呱呱叫的鸭子等家禽。人畜同笼,再加上劣质卷烟放出的味道,乌烟瘴气。一个多小时,经过龙额,来到45公里外的地坪乡。

地坪有座建于清朝光绪(1882年)的花桥,名满天下。一是因为它跨度大,横跨将近57米的河面;二是地坪的花桥是在大桥长廊上加盖了4檐4角的鼓楼式建筑,肇兴等地的花桥属于亭阁式

从远处看过去,花桥中间是5层的“攒尖顶式”鼓楼,两头是3层“歇山式”鼓楼,整个地坪花桥集侗族鼓楼的阳刚挺拔与花桥的娇雅清秀于一身。正是:

地耀彩虹风雨桥巍巍永矗物华天宝

坪系玉带南江河滔滔不息源远流长09'驴游“夜郎”记(续6)

廊桥内部长廊两侧有供人坐靠的长椅。美观大方的梳状的栏杆上方是集侗民族大成的彩色壁画,壁画内容丰富多彩,有神话传说,风俗场景,也有民族图腾标志。站在桥上,仿佛置身于民间艺术长廊。

花桥不仅是过往寨边河溪的交通设施,还是侗家人在劳动之余休息纳凉、社交消闲的场所。它的浪漫在于成就了与自然浑然一体的天籁之音——侗族音乐。听侗族人唱歌,犹如置身于大自然,会听见蝉鸣鸟叫、龙吟虎啸,听见春风化雨、溪流潺潺,而花桥是侗乡最接近大自然的建筑物。无论是牧童晚归时轻快的短笛,水上泛舟时的浪里飞歌,还是月上柳梢头的夜晚,在这里少男少女们“行歌坐夜”时的低吟浅唱,都与花桥的灿烂相得益彰,把花桥的浪漫张扬的淋漓尽致。正如侗家歌谣所唱:

花桥长又长,

瓦砾阁上安,

玉珠檐下装,

富丽又堂皇,百样强,

山青又水秀,胜过别的山乡。09'驴游“夜郎”记(续6)

地坪,只有两万多人的山乡,地处黔桂交界的大山里。要想到这里看花桥,只能从肇兴方向或广西的高安方向进入,每天车不很多,交通不算很方便,在这里没有看到餐馆,只有一、两家杂货店,可以买些食物用品,客栈也不多。这里的经济也不富裕,学校建得还不错。我将带来的学习用品、羽绒服等衣物分别送给了当地孩子和老人。地坪的花桥虽然壮观独特,还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是古老的花桥早在2004年一场特大洪水中被冲毁,现在看到的花桥是近年复建的。

入夜,黑洞洞的街道上没什么人,无地方好去,无事好做,再加上share-room。一桶泡面、一根香肠、半包饼干、一个苹果胡乱添饱肚皮,估计营养够了。早早睡下。

 

                                              2009年3月15日09'驴游“夜郎”记(续6)

交通:

    到达:从江-肇兴,大巴18元,60公里,2小时;

          肇兴-地坪,大巴10 元,45公里,1.5小时;

    离开:地坪-高安,小面5元,11公里,约20分钟;

          高安-从江,小面30元,53公里,约3小时(分段包车,详见下文。)

          从江-榕江,大巴25元,86公里,2.5小时;

          榕江-三都,大巴32元,102公里,

住宿:地坪,“南极客栈”80元/套间(可睡三人,还干净,带卫生间),当地最好的,没什么选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