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领练摊 不为谋业为乐活
(2010-05-24 09:31:19)
标签:
数字商业时代白领地摊练摊工作副业体验创业城市管理杂谈 |
分类: 生活 |
城市华灯初上,五道口西南角,一辆帕萨特“屁股”大开,车里的物品吸引了三圈女孩儿驻足,记者隐约看到里面有头饰、手链、雪纺衣、帆布鞋,前面有一个小熊板,上面的绿色荧光标语赫然醒目——“总有一种风格属于您”,其中一位黑框眼镜、淡妆、长裙的高挑女孩儿在旁边微笑着介绍自己的商品,细心解答女孩们各式各样关于搭配的问题。她就是摊主小美。
27岁的小美是北京一家公关公司的创意总监,工作4年,月薪6000元。出身富裕家庭的她从小就对色彩有着天然的敏感,工作也选择了与此相关的职业。生活中,她也是众姐妹眼中的“时尚达人”。“她并不漂亮,可是总能把一件最普通的衣服搭配出最时尚的效果。”朋友小静对她如此评价。
“以前晚上去酒吧、打牌,现在我能用自己的建议让更多的女孩找到适合自己的穿衣风格,我很迷恋这种成就感。”同时,小美也向记者坦言,她每个月摆摊收入“能到3000元”。
体会到练摊乐趣的还有北京26岁的“技术男”小严。聪明如斯,小严18岁大学毕业后顺利就业,每天的工作状态就是面对电脑,对话C语言,很少有机会跟人打交道。无奈之下,他选择通过练摊的方式逼着自己跟外界打交道。小严的心态很平和,“卖些电脑配件,有对电脑技术感兴趣的就多聊几句。”两个月的摆摊经历之后,“明显感觉到这哥们爱说话了,而且比我们多赚不少银子呢!”
他身边的朋友拍着小严的肩膀打趣说。
在北京、上海、福州、青岛、杭州等大中型城市,类似的“白领地摊族”队伍正在壮大。他们中有公司职员、学校老师、机关工作人员,还有不少外语流利的“海归”。这些摊主们大多有房有车,与以往人们印象中的地摊族完全不同。网络上,这些“白领地摊族”们热议着适合摆地摊的地段、如何进货、如何与顾客交流并卖出商品,有网友还推出了这类地摊的“扫货攻略”,还有人提出了“在地摊中创业,享受单纯的快乐”的口号。
中华英才网近日对1463名年轻白领的调查显示:六成多受访白领会主动寻求工作以外的“副业”。年轻白领初入职场,工资不高、花销不少。如果有机会开发“副业”,贴补开销,还能有积蓄,这样的“工作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还有18.3%和14%的受访白领是为了“体验创业”和“尝试新事物”。
“其实这副业也挺累的,工作之外还得忙着采购,挑选不同的服装种类,不过乐在其中。”小美是典型的乐观派。相比较而言,小严就有点“悲观”,“第一次摆摊就被城管逮住,没收了不少东西。”不过现在小严已经与“线人”搞好关系,只要有城管“出没”,他“拎起提包就跑”。
无证摆摊,一直是让城管部门头痛的问题。对此,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调查中心主任杨雄认为:“城市管理应考虑到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不能一刀切。”
社会学家王明美也表示:“并不是整齐划一、整洁有序的市容环境就是一座好城市的标志。对于地摊经济,政府管理部门不应该只想到禁止,应当从人性化考虑给予引导,城市应该为地摊一族松绑。”
这些“白领地摊族”通过“自由、实干的生存方式化解了消极情绪,并在与同龄人的沟通中获得自我认同”,心理学家分析称,“面对挑战和危机,他们不再像父辈人那样认为是沉重使命,而是选择乐干、乐活。”
中华英才网近日对1463名年轻白领的调查显示:六成多受访白领会主动寻求工作以外的“副业”,以贴补开销,还有18.3%和14%的受访白领是为了“体验创业”和“尝试新事物”。
采访·撰文/张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