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万生命 不能承受之轻--建立巨灾补偿制度的可行性方

标签:
数字商业时代灾难地震汶川补偿一周年财经 |
八万生命 不能承受之轻
今年4月20日,33岁的中共北川羌族自治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冯翔在绵阳家中自缢身亡。这消息一传出,让灾区以外已然有些淡忘“5·12”大地震的人们再度将目光落在废墟之上。
“死这么多人不能白死!”这是本刊在制作“5·12”纪念专题时听到的最质朴却最有力的一句话。
在地震一周年之际,我们试图以冷静、理性的眼光,探寻一年来受地震影响,商业和社会发生的变化、进步(虽然这一切难免显得有些风花雪月)。
让我们还原一年前“5·12”后的情景:房屋轰然坍塌、通讯拥堵中断、生命灰飞烟灭、财产化为乌有……
一年之后,我们的房屋更坚强了吗?我们的通讯系统更坚强了吗?我们的生命和财产保障更坚强了吗?
在这次采访过程中,记者听得最多的词汇是“无奈”和“耻辱”。
通讯严重受阻,相关从业人员感到这是一种“耻辱”;
一年后,建筑的抗震标准提高了,执行不力的实况却并未改变,建筑设计师对此很“无奈”;
金融学教授对学生说:搞金融的人等着别人捐赠救济,这是一种“耻辱”;一年后,千呼万唤的巨灾保险机制仍未出台,让人“无奈”。
一年前,本刊的“5·12”专题以《企业公民成人礼》为题,报道和分析了企业在巨灾面前的积极行动实践,中国企业在社会责任面前走向成熟的迹象,让我们在悲恸之余略感慰藉;一年之后,我们发现,更多的企业忙于应付另一场灾难——金融海啸——带来的冲击。在更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众多企业已无太多闲暇顾及牵动亿万生命,但发生概率很微的工程,例如:巨灾保险机制、电信共建共享、建筑质量标准的严格执行……
在商业理性和利益驱动面前,八万个生命若非轻若鸿毛,也绝非重若泰山。
或许正是八万个生命太沉重,让我们对商业社会的进步盼之甚切,所以难免在现实面前感到无奈和失望。
纪念,是为了进步。
仅以本专题微薄的文字,祭奠消逝于“5·12”的八万生命,并与依然能健康前行的人们共勉。
建立巨灾补偿制度的可行性方案
汶川大地震过去快一周年了,灾区的重建工作正在有序进行,灾区人民的生活也在慢慢恢复宁静。然而,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不能不想起那八万余鲜活的生命!
在此次汶川地震中,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主要依靠的是政府投入和社会募集。而本应发挥重要作用的保险业,保险赔付占损失的比例仅为万分之七点二!据联合国的统计资料显示,上个世纪全球发生的54起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中,有8起发生在我国,保险赔付额也是微不足道。
巨灾过后,巨灾补偿机制的缺陷再一次暴露出来。目前,已建立了巨灾补偿体系的国家和地区都是依据各自国情建立的,基本的共同点之一是以保险和巨灾保险为基础,对保险业的成熟度有一定的依赖性。
无论从保险机构的治理水平、管理水平、精算水平,还是巨灾业务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暂时都还无法直接套用国外成熟的保险基金模式。一国巨灾保险市场的发展,不仅需要保险机构的发展,还取决于民众对巨灾风险的认识水平。短期内,要使我国的巨灾保险业务提升到与国外同等的发达程度是不现实的。然而,巨灾的发生,却不以我们的巨灾保险发达程度为转移。我们不能等到我国的巨灾保险充分发展后,才考虑建立巨灾补偿制度,必须着眼于当前的实际进行研究。
综合了保险、开放式基金、封闭式基金、社保基金、巨灾债券等多种资金组织和运作模式的特点,并结合巨灾风险的特点,我们提出了建立我国巨灾补偿基金的基本构想。
从实质上看,相当于巨灾补偿基金持有人以x%的收益为代价,换取了灾害发生时,从政府专项资金中获得y倍赔付的权利,这可看作是一种连续的分期保险。虽然巨灾发生时,政府赔付的资金可能大于基金提交的利润,但由于巨灾一般不会同时在所有地区、所有的基金持有人中发生,因此政府的专项资金拥有跨区域、跨风险种类和跨时间等方面的优势。
企业、家庭和个人,都可以通过认购巨灾补偿基金份额的方式,获得在巨灾发生时,从基金获得y倍于自己权益赔付的权利。以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聚集全社会的资金,从而迅速增强基金的实力和抵御巨灾风险的能力。
为了保持基金的稳健运行和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巨灾,我们借鉴了封闭式基金的特点,限制了基金持有人在未发生巨灾时要求基金赎回并兑现的权利;另一方面,为了保持基金的流动性,且考虑到巨灾发生的非经常性,我们为基金设计了开放式基金的特征,即基金可以在二级市场流通,持有人可以通过二级市场将基金变现。这样,基金也具备了普通基金或金融工具的投资特征。
从巨灾补偿基金的基本架构可以看到,我们的设计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综合使用国家资金和社会资金,设计了不同的运作机制;二是基金以国家信用为基础,通过金融工具杠杆化投资,将社会效率和经济效益有机地融为了一体;三是以社会资金的利润分享权换取国家资金的巨灾补偿权,能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与保险同等的功能;四是二级市场自由流通的方式,将基金的灾后补偿与未发生灾害时可能的变现需要有机地融合起来;五是巨灾补偿基金不仅不再受巨灾保险市场不发达的限制,而且避免了个别保险公司无力承担巨灾风险,最后形成对政府财政的倒逼机制的陷阱;六是由于我们的基金在范围上是全国的、风险种类上是涵盖全部巨灾种类的、时间上是以政府信用为基础可持续的,因此可以更好地跨区域、跨风险种类、跨时间实现风险分散,在理论上保证了其相对于个别保险机构更好的稳健性和成功的可能性。
让我们共同努力早日建起我国的巨灾补偿制度,并以此作为对一年前离开我们的同胞最好的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