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猛增 凸显银行坏账之忧
(2009-04-14 16:54:19)
标签:
数字商业时代银行坏账贷款金融危机财经 |
贷款猛增
3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2月份人民币贷款和广义货币供应量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其中,新增贷款总额达到1.07万亿元,继1月之后再次突破万亿元。
截至2月末,2009年新增贷款已达2.69万亿,超过全年计划的50%,而投放贷款亦多流向基础设施、铁路、电网等项目。
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催生这种贷款速度的正是国家4万亿投资计划。在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贷款投放流向就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其2009年新增信贷规模将达到4000亿~5000亿元人民币,增幅达到13%~15%左右,其中一半左右将投向基建领域。此外,中国银行对重大项目贷款投放金额将超过3000亿元,在项目投放上,着重支持铁路、机场、公路和电力等重点行业、重点客户、重点项目等。
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贷款资金过于集中流向这些基础设施项目,必将在很大程度上增加银行风险。
“从银行自身来说,其实宁可贷给企业,也不愿意做基础设施这类项目,基础设施的贷款方通常都是地方政府,很容易形成坏账。”辽宁省银监局的相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有些地方政府基础设施项目曾经被银行拒绝,但在今年刺激内需背景下又重新提交给银行并获得贷款,因为政策要求对基础设施项目予以支持。“这很有可能成为坏账的来源。”
值得关注的是,过去几年,地方政府在投资基础设施项目时尚有大量银行贷款并未还清。以公路为例,2008年交通运输部摸底各地方政府还贷二级公路财务状况时发现,全国政府还贷二级公路债务规模超过5000亿元。但在保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各地方政府铁路、公路投资项目仍是贷款投放主体。
“在政府大规模的基建项目下,银行的信贷投放俨然成了政府融资的另一个财政部门,仿佛重新回到了上世纪90年代地方政府大量投资中银行所扮演的角色。”安邦集团高级分析师贺军表示,自2008年第四季度中央投资启动后,连续三个月各大商业银行都在疯抢中央和各地推出的优质项目,其中不乏京沪高铁这一类为政府背书的低风险工程。“但泥沙俱下的项目中,坏账风险成为一种必然。”
其实银行也早已经意识到了其中的风险。过去的经验表明,和地方政府打交道时,银行损失不少。“从内心而言,我们银行并不愿意和地方政府打交道。”中国建设银行某支行信贷部的一位主管告诉记者。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地方债务课题组对各级地方债务的初步摸底显示,2008年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至少在1万亿元以上,其中,地方基层政府(乡镇政府)负债总额在2200亿元左右,乡镇平均负债400万元。很显然,和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四大行已经成为地方政府最大的债权人。
但银行同时面临着贷款投放指标的压力。“领导给出的指示和考核要求,都只能让我们现在全力以赴去完成贷款指标。”河北农业银行某营业部的小刘透露说,只要符合当前政策,属国家大力扶持产业和基础设施等项目就很容易获得贷款,而在另外一方面,则对企业惜贷现象更明显,“贷款呈现一松一紧趋势。地方政府和国企贷款沾了启动内需的光,否则有一些项目在过去是不可能得到批准的。”
事实表明,在前两个月贷款投放中,五家大型银行(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担当了绝对主力。“在‘保增长’的大旗之下,国内银行向国有经济体发放贷款的速度明显加快,今年前两个月的新增信贷合计高达2.7万亿,短期内投入如此多的贷款,有多少经过了仔细的风险评估?这其中蕴含的坏账,不一定在今年表现出来,但今后完全可能显现。”贺军对记者表示出自己的不乐观,由于这轮经济刺激计划导致金融资源大量流向国有企业和大型投资项目,这对于中国银行业的未来坏账风险管理必将形成极大的考验。
辽宁省银监局相关人士对记者说,此轮贷款是政府主导,银行不可能按照自己的意志,而是要服从大局,所以才导致这一轮的贷款倾向于国有企业和大型项目。“至于坏账风险,则是另外一个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