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我在电视上看到的,关于两个男孩的不同经历。有那么一段时间,这两个小孩都觉得结巴说话特别有意思,于是就学人家说话,一来二去真的都说成了结巴。其中一个男孩的父母很淡然的看待这个问题,慢慢的这个小孩就纠正了过来,可以像正常的孩子一样的表达,而且乐观开朗、积极向上。而另外一个孩子的遭遇就和他大相径庭了。他的父亲觉得孩子的问题非常严重,很严厉的给他指出问题所在,并且要求他一定要改正。可是事与愿违,孩子越努力的想纠正他的说话方式,就越紧张,相反他结巴的程度就越严重。这样更加惹恼了他的父亲,为了纠正他结巴的毛病,他的父亲甚至不惜拳脚相加。终于有一天,这位父亲发现他的孩子不肯说话了,后来竟然终日躲在房间里不肯出来见人。主持人说同样的问题,不同的处理方法,便有了天壤之别的结果。
其实主持人说的也不全对,相同的方法用在不同的人身上,未必会有相同的结果。好像养一盆玻璃翠要三天一浇水,而养一盆仙人掌就要半个月才浇一次水了。如果给玻璃翠半个月浇一次水,它会干死;换做给仙人掌三天一浇水,它的根部会很快烂掉,然后就要和我们说“再见”了。
孩子,就像这花一样。
还是结巴的问题。我原来邻居家的小孩就有着那两个小孩同样的经历。他的爸爸很厉害,用的是第二个爸爸的方法,只要在人前他结巴一次,他爸爸就二话不说上去便给他一个打耳光。大家都说孩子是要面子的,这样做太伤孩子的自尊心了。出乎意料的是这个孩子非但没有变得孤独、郁闷,相反真的改掉了结巴的毛病。因为不再结巴,信心大增,学习成绩直线上升,当了班长,最后以状元的身份走进了那所高手云集的大学,四年之后留校任教。我想他一定在心底感谢当年他爸爸在人前的一个个耳光吧,因为那些耳光告诉他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人首先要战胜自己的不良习惯,尊严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要自己凭着能力获取。
每个孩子的承受能力不同,一样的方法,我的邻居就改掉了结巴并且一路顺风,走出了成功的人生。他的经历就是“响锣还需重锤敲”最好诠释。
而电视上的那个男孩爸爸也用了同样的方法,却得到了一个心理异常的孩子。他同样的使用了“重锤”,却将“锣”敲破了。为什么呢?因为这把“重锤”面对的只是普通的“锣”,而不是“响锣”。
说来说去,无非是教育要因人而已。“状元”的妈妈总结的经验,教育专家的专业理论未必都适合搬到我们家里来,不加选择的用在我们孩子身上。我们要知道我们的孩子属于哪一种类型,适合哪一种交流方式,然后为他创造一个单独、有效的方案。不要因为这个方法别人用着好,就一定要用在自己孩子头上。我们做父母的,要有独到的眼光,也要有挑选和甄别的勇气。
我朋友的小孩早一年上小学,很聪明,但有点淘气。老师生气了,劈头盖脸的批评孩子。我朋友便去学校找老师,告诉老师她的孩子年纪小、自尊心强,可能有的孩子打他一顿他也不会往心里去,但是轻微的批评在她的孩子心底就会掀起波澜。对待这样的小孩,不必措辞那么严厉。老师虽然觉得家长多事,孩子娇气,但也还是改变了自己的语气和态度。现在三年级了,这个孩子年龄最小,但各科成绩都是班级里最棒的。我很佩服我的朋友,她了解自己的孩子,同时她勇敢的选择最适合孩子的那一种方法。
孩子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我们要了解他,才能够更好的培养他。
在一篇文章里看到说每年高考过后,“状元”的妈妈和三表的妈妈都是身心疲惫,都一样的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却有着千差万别的结局。究其原因,她们对自己的孩子的了解程度不同。不了解自己孩子的妈妈所付出的时间与精力就像物理学上的“无用功”。
我们做妈妈的,要知道我们家里的是什么样的“锣”,再决定用什么样的“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