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有妈妈对我说:我的宝宝都一岁多了,看见别人吃东西还吧嗒着小嘴向人家要。丢死人了!
还有大宝宝的妈妈说:可怎么办呢,孩子在外面看到玩具就想要!有的汽车家里都有了,还偏要买!不给买,就耍赖不走!
还有的小孩看见陌生人不知道称呼,任凭妈妈怎样告诉他,他硬是憋红了脸也张不开口。妈妈觉得很没面子,好像自己的家教不好一样。
每每此时。这些妈妈都摇着头叹息,自己的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呢?
是呀,这些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呢?可是什么样的孩子才算是懂事呢?
我们期待孩子规规矩矩,待人有礼貌,饭吃得不多不少,长得不胖不瘦,在人前彬彬有礼、落落大方,对知识孜孜以求、如饥似渴,同时他还要爱好广泛、爱心丰富、体谅大人,说白了,是一个能给我们家长在人前挣足面子的“小大人”!
和这么个“小大人”比起来,以上那三个“要吃食”、“要玩具”、“没礼貌”的小孩就太顽劣了!
可是,如果我们静下心来想想,一岁多的孩子向别人要吃的,是童真的表现,等他到了七八岁,你让他去要,他也未必肯呀!还有那个要玩具的小孩,不过是直率的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而已,如果让每个五六岁的小孩坦白的说,他们哪一个不想把商场里的玩具都搬回家呢?那个不肯张开嘴叫人的小孩,那就是从前的我。我非常理解这类小孩,不是没有礼貌,只是不好意思说,妈妈越是在旁边催促,就越发的张不开嘴。
这些不“懂事”的小孩很坦白,很真诚,是真正像小孩的小孩。
给大家讲一个“懂事”的好小孩的例子。
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和作家萨特,曾在他的自传里提到了自己失败的童年。从小他就是大人们的掌上明珠,常常得到大人们的夸奖。他为大人们表演,时时刻刻表现得聪明伶俐、朝气蓬勃、诚实好客、乖巧可爱。但是这些并不是他发自内心想做的,他假装对那些所谓“正确”的东西表现出兴趣,他这样做,不是自己发自内心的愿意,而是为了赢得大人的喜欢,因为大人们在他身上看到了他们想看到的东西。他说自己后来就像一个“年老色衰的女演员”,失去了华丽的表演,于是他暗地里努力,过火的表演,渴望得到大人们的夸奖。当大人不再全神贯注的关注他的时候,他感觉自己就像一位受了伤害的艺术家,被大人一脚踢开了。他想往后退,却又无处可退。他的童年生活就是成年人的一道风景。他在书里说:“我成了一个玩意儿,被人家退还了回来,那时我才7岁。我只能依靠自己,可是我自己在那个时候并不存在,我只不过是一个墙上挂满了镜子、空空如也的宫殿罢了。”
在他功成名利之后,萨特仍然十分渴望别人的认可与掌声。他欺骗、玩弄甚至背叛深爱自己的女人,这些都和他的扭曲童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他为了取悦大人,放弃了自己作为小孩的权利。
小孩有什么权利呢?天真、敏感、自我,不懂事。他为了大人们夸奖的那个所谓“懂事”而违心的做了自己并不喜欢做的事情。
萨特虽然功成名就,但是他的一生并不是快乐的。
现在我在给大家讲一个“坏小孩”的故事。
前段时间我在《中国作家教子报告》一书中看到了这样一个故事。说一个作家的第一个女儿在外婆家长大,特别娇惯。马上要吃饭的时候,这个小姑娘一下子就把一盘子炒好的花生米扬到地上。她的小舅舅特别生气,就批评小姑娘。没想到她的姥爷急忙过来劈头盖脸的训斥这个小舅舅,他说:“她扬就扬,她要是不扬,她不就是死人了!”在七十年代哈尔滨的夏天,这对祖孙在街边守着卖冰棍的吃冰棍。吃了一根又一根,吃的小姑娘凉的直哆嗦,她的姥爷就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给她披上,继续吃!还有在七十年代末期她的小姨每天下班都要给她买上一块巧克力。小姑娘的爸爸看不下去了,可是姥姥家的人觉得这些很正常,孩子就是要宠爱的。
读到这里,我很好奇这个孩子长大了怎么样,是不是变成了一个不可一世的“女魔王”?
她没有,相反她变成了一个聪明的、敢想敢做的睿智的女孩!她大学毕业的论文就发表在晚报上,后来她出版了一系列的著作,被称为新生代的女作家!
那些童年的“娇宠”,给了她真正的自由,让她的身心都得以自在的生长。
以世俗的眼光来看,她小时候绝不是一个“懂事”的孩子,但那是长大后她却拥有了成功的人生。
我们家长,常常因为比孩子年龄大,因为我们为孩子付出了很多,所以我们给他们的世界制订了一系列的“法规”。如果他们的行为都在我们的“法规”之内,那么我们就夸奖他们“懂事”,如果稍有出格,我们便摇头叹息,好像这个孩子终将一事无成。
都说现在的独生子是家里的“皇帝”,其实他们是戴上了枷锁的“皇帝”!
我们希望他有超越年龄的“懂事”,于是大人给他制定的条条框框,像枷锁一样套在了他的稚嫩心上。
其实哪一个孩子没有自己的想法?哪一个孩子没有自己的个性?
我们不是孩子世界中的“执法者”,孩子没必要为了屈从于家长而放弃自己的个性。
如果那些“懂事”的言行是孩子发自内心的表现,那当然好。如果是为了却迫于家长的威严而故意而为之,就好比是那些经过雕琢的、姿态优美的盆景,为了满足人们的欣赏的需要,放弃了宽阔的自然。它们的外表看似美丽,其实有着极为扭曲的心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