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孤竹大卫
孤竹大卫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434
  • 关注人气:24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考诗歌鉴赏题的答题技巧

(2011-06-18 23:31:58)
标签:

教育

分类: 中考

诗歌鉴赏题的答题技巧

作者:孙涛

来源: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1112

  作为比较抽象的诗歌鉴赏题目,我们应该尽可能去找到一些方法性的东西,至少要掌握一些答题思路和技巧,有了这些,才会自己去分析、去理解、去鉴赏。以下是对诗歌鉴赏题一些方法上的探索。
  一、托物言志型、咏史型鉴赏题要答出表层深层两方面。
  表面上看,是对某物及某个历史人物的感叹,而实际上往往表达自身的某种情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既要答出表层意思,也要答出深层意思。
  示例:
  题榴花
  五月榴花照眼明,
  枝间时见于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
  颠倒苍苔落绛英。
  后两句表达怎样的感情?
  【解析】从表层(榴花)及深层(自身)组织答案。
  答案:表达了作者对美丽的榴花无人观赏的慨叹,并借此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无限感叹。
  二、炼字型的鉴赏题要答三步。
  常见到这样的问题: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或者:某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对这类题,作答时,不要孤立地只读该字,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来分析。具体说,要答三步:(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
  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描绘出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解析】按三个步骤组织答案。
  答案: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此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此步骤二)。只一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此步骤三)。
  三、意境类鉴赏题要答三步。
  问题: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者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有时也这样问: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答这类问题时,要从三个部分作答,即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考生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和氛围,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清冷寂。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考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三点: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考生往往着重于思与境谐、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略了一些诗歌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成思想理解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注释等来思考,避免出错。三是硬套某些术语,不结合诗句本身的内容分析。
  示例:
  山居秋瞑
  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作者在这首诗中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解析】按三步组织答案。
  答案: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此第一步)。作者通过塑造这样一种幽静深寂的意境,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此第二步)。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碧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对诗人理想境界的烘托(此第三步)。
  四、语言鉴赏题要答三步
  常有这样的问题: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或者让考生分析该诗的语言风格或语言艺术。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这类题要分三步来答:(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解析】按上述三步组织答案。
  答案: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此第一步)。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得见丈夫的美梦(此第二步)。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此第三步)。
  五、关健字词赏析题要答两步。
  有这样的问题:某词是全诗关键,为什么?针对这类题,首先要有这样的认识,即: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来命题往往能以小见大,测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具体而言,要从以下几步来回答:(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解析】从主旨与结构两方面作答。
  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此第一步)。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此第二步)。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六、表现手法类鉴赏题要答三步。
  常常见到这样的题目: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表现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或者直接问:该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要准确解答这类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
  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
  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驼褐指兽毛制成的衣服。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解析】按什么手法如何运用效果如何三步组织答案。
  答案: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此第一步)。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此第二步)。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此第三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