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古今多少风流事 |
茼蒿这东西看似不起眼,但却跟历史上好多著名的角色有瓜葛,从皇帝到奸臣,从革命队伍到日本鬼子,从苏东坡到杜甫,处处可见茼蒿曼妙的身影。
茼蒿小名多有趣
茼蒿应该属于官名,那么蓬蒿就属于大名、民间常叫他蒿子秆,那就是小名。由于茼蒿的花很像野菊,所以又名菊花菜。
虽然现在茼蒿在菜市场随处可见,但在古代的时候,茼蒿可算得上是宫廷佳肴,又被称为“皇帝菜”。
茼蒿在古代受到帝王将相的宠爱,因而“烹茼蒿羹”、“炙茼蒿鱼”、“拌茼蒿菜”和“烧茼蒿元”都是当时流行的菜式。而现在的吃法就比较简单了,除了清炒蒿子杆和涮火锅时煮了吃,貌似也没什么别的特别的吃法了。
茼蒿还有个很正能量的名字叫革命菜,传说在战争年代,革命老前辈曾用它来充饥,故起名“革命菜”。
在台湾有传说二战期间日军为了长期作战需要,用飞机在台湾上空播撒野茼蒿的种子,以便提供代用粮食。因此茼蒿也被叫做飞机草,后来又用日本当时的年号“昭和”命名,叫做“昭和草”。
在民间蓬蒿还有个很奇怪的别名叫打某菜。其实是因为茼蒿下锅烹煮后,体积大幅缩小,原来一大锅变成一小盘,老公怀疑老婆馋嘴偷吃,于是拳头相向,这就有了“打某菜”这么个说法。
你可知道杜甫菜
茼蒿跟大诗人苏东坡关系密切,苏东坡诗里说:“渐觉东风料峭寒,青蒿黄韭试春盘”;另一首《香菜》里说:“烂蒸香荠白鱼肥,碎点青蒿凉饼滑”。诗里的青蒿就是蓬蒿菜。可见苏东坡对茼蒿也是情有独钟的。
而对另一位大诗人杜甫来说,茼蒿就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了,甚至可以夸张的说是跟他的生命直接相关了。相传,杜甫颠沛流离到四川夔州时,肺病严重,眼花耳聋,又没找着生命好活儿,没法养家糊口,只好在56岁时抱病离开夔州,到了湖北公安,当地人就用苘蒿、腊肉、糯米粉等做了一种菜给杜甫吃,杜甫吃了以后赞不绝口。后来这地方人为了沾大诗人杜甫的光,就把这道米粉糊茼蒿称为“杜甫菜”。
还有宋代陆游的诗里也是写过“小园五亩剪蓬蒿,便觉人间迹可逃”,其中的“蓬蒿”就是茼蒿。
茼蒿好吃还治病
茼蒿的故乡在地中海沿岸,乃欧洲花园里的观赏植物,是亚洲人才端它上餐桌。蓬蒿在中国,最早是作为药用,唐·孙思邈《千金·食治》载其功能:“安心气,养脾胃,消痰饮,利肠胃”。《滇南极草》则说:“行肝气,治偏坠气痛,利小便”。
袁枚《随园食单》记载的蓬蒿菜极简短:“取蒿尖,用油灼瘪,放鸡汤中滚之,起时加松菌百枚”。蒿尖指蓬蒿菜的嫩梢。松菌即松蕈,一种灰褐色或浅黑褐色伞状菌,夏秋生于松林地上,可食用;菌盖初为半球状,后展开成伞状,菌褶白色。
茼蒿跟宋代四大奸臣咋发生的关系
谁曾想到,宋代四大奸臣童贯、蔡京、高俅、何执中也能跟茼蒿发生关系。说当时东京汴梁民间流传着一个童谣是“杀了穜蒿割了菜,吃了羔儿荷叶在”。穜蒿就是茼蒿,杀茼蒿就是杀童贯,割菜就是割了蔡京的脑袋,吃了羔儿就是吃了高俅这家伙,荷叶就是指的何执中。老百姓要把他们吃掉,可见恨之深恨之切。
最后扯句闲话,说茼蒿因发音接近“同好”而被视为爱情的象征,老猛觉得这说法多少有些牵强。
前一篇:雪舞北京
后一篇:当众激吻关你事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