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NZ大量移民拿到身份就离开

(2013-04-03 10:25:48)
标签:

移民

新西兰

居留权

数据

移民迁居

分类: 留学移民

 

NZ大量移民拿到身份就离开

  日期:2013-4-03 来源:天维 NZ Herald

 

 

http://imedu.skykiwi.com/d/file/info/news/2013-04-03/93021950629b4de3c263e3003a1a4c45.jpg

 

 

    新西兰移民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已有超过4万名获得永久居留身份的别国移民离开了新西兰。

 

    具体统计数据显示,拿到永久居留身份后即离开新西兰的移民人数最多的为英国居民,共有11171人,紧随其后的则是中国移民,达到8257人。

 

    在2004至2011年间,共有296258名移民迁居新西兰,但如今,他们中的14%(40692人)已选择了永久生活在海外。而这一数字,还不包括那些已经获批居留权,但却一直没有入境的移民。

 

    商业、创新和就业部部长表示,目前他们正在试图找出大量移民离开新西兰的原因。一项国际调查显示,对大部分移民来说,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通常是他们选择离开的主要原因。

 

    梅西大学市场营销副教授Henry Chung则表示,大部分取得居留权后离开新西兰的移民都来自经济水平强于新西兰的国家,对这些人来说,低工资、高税收和缺乏足够的工作发展机会,是迫使他们选择离开的主要原因。

 

    他同时指出,尽管这些移民已经离开新西兰,但对国民经济来说,他们仍然起着重要作用。“通常,新移民们会从他们家乡带来创业的新商机,例如,不少亚裔移民会从亚洲进口一些商品,在这里开设超市。

 

    而相同的,当他们选择离开新西兰时,往往也能够携带一些新西兰式的文化经营理念回国,或是尝试销售一些新西兰产品。”

 

    其中,最为经典的例子当属台湾的Suncern,这间公司就是由取得新西兰身份后返回家乡的移民开办的。“在台湾,它是一间知名的销售新西兰产品的店铺。这就是一种双赢局面,外来移民回到家乡,成功地经营生意,同时又拓展了新西兰产品在台湾市场的销售。”

 

    Henry Chung认为,在取得身份即离境的移民中,大部分为生意人,而他们中绝大多数,还进行着与新西兰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经营活动。

 

    自2009年7月以来,共有185份投资移民的申请获批,这为新西兰带来了近5.2亿纽币的投资。另210份能够为新西兰带来近3.95亿纽币投资的移民申请正在审理中。

 

    取得新西兰永久居民身份后选择返回新加坡的移民Ken Mar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始终将新西兰视作他的“第一家乡”。“我选择回新加坡是为了照顾我年长的父母,我是他们唯一的孩子,他们无法适应新西兰的天气,因此我无法把他们接来新西兰,只能回国。等他们百年之后,我是一定回新西兰去的。”

 

    此前,他在新西兰学习动物标本学,如今,他在新加坡开了一间动物标本公司。“目前,我业务所需的动物标本类用品都是从新西兰购买的。”他也坦言,作为新西兰动物标本协会的一员,他在新西兰仍有一定数量的投资。

    而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移民顾问则表示,他的不少客人在获取永久居留身份后即离开新西兰,是因为他们移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来新西兰上学。

 

    目前,新西兰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为移民提供“永久回头签”的国家,在获得永久回头签后,移民将不再需要蹲所谓的“移民监”。

 

    “因此,不少人会将这里的永久居留身份作为一条‘退路’,方便送孩子前来入学,或是在退休后来养老。”该移民顾问如是说。

 

    奥克兰大学2010年进行的一项名为“车轮上的故乡”(Homeland on the move)的调查结果显示,不少中国移民都将新西兰视作前往澳洲或是其他西方国家的跳板。

 

    对此,梅西大学社会学教授Paul Spoonley表示,目前新西兰的移民模式流动性太大,无法让移民真正永久居留在某地。“目前新西兰的移民政策想要吸引的是受过高等教育、具有一定财富的他国移民,而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一旦他们来到这里,发现新西兰并不如他们预期,他们就会选择离开,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

 

http://imedu.skykiwi.com/d/file/info/news/2013-04-03/79c7b11f65d3b17498e50437ce220627.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