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蘭的臨終關懷服務
标签:
新西兰不治之症家庭人生 |
分类: 新西兰印象 |
新西蘭的臨終關懷服務
来源:新西兰中文先驱报
作者:康妮
http://www.chnet.co.nz/UploadFiles/image/201205/201205041537082831.jpg
風景優美的臨終關懷醫院,給病人最後的慰藉
http://www.chnet.co.nz/UploadFiles/image/201205/201205041537348468.jpg
牆上的每一塊瓷盤,都代表一個逝者,曾經在這裡度過最後時光
http://www.chnet.co.nz/UploadFiles/image/201205/201205041538095339.jpg
華人臨終關懷社工孫麗沙
在我們的印象中,如果得了絕症,那一定是一次悲傷絕望之旅。眼看親人在我們面前遭受著極度的痛苦,眼看親人離我們而去,活著的人如同墜入地獄,卻無能為力,那種悲哀無法用語言形容。
如果有這樣一個地方,讓絕症的親人善終,讓我們在痛苦無助的時候得到一些安慰,讓我們在極度疲憊的時候得到幫助,是我們活著的人的最大期望。
新西蘭的臨終關懷醫院,就是這樣的一個角色。
醫務系統社工
來自奧克蘭西區特殊護理醫院(Hospice West Auckland)醫務系統社工、亞裔服務聯絡員(Asian Services Co-coordinator)孫麗沙,是一個臨終關懷社會工作者,她也是一個太平紳士。她的工作就是為罹患絕症的病人以及家庭提供幫助,為了符合華人的文化習慣,她將這種臨終關懷叫特殊護理。
孫麗沙說,社工這個名稱翻譯的不是特別好,沒有體現這個職務的特徵,由於在中國沒有類似的服務機構,所以也找不到一個合適的詞彙來翻譯。總的來說是兼顧了病人和醫療機構的一種工作。
她介紹說,從醫生宣佈病人得了不治之症,沒有主動治療,只是症狀控制,減輕痛苦時,他們的工作就可以介入了,從走訪病人家庭到轉入臨終關懷醫院,醫務系統社工可以提供很多幫助。
孫麗沙說:“很多華人病人轉來臨終關懷醫院時,只有幾個星期,兩個月就走了。過短的時間面對死亡,對於親屬來說,情感上無法接受。很多歐裔人士,很早介入,有兩三年時間。在沒有治癒希望後,就是症狀的緩解,疼痛的控制。就可以尋求我們的幫助,我們的醫生和護士都是這方面的專業人士。”
臨終關懷分為醫院關懷和巡迴家訪關懷兩個部分。醫務系統社工家訪主要做一個全面評估,看這個家庭除了醫療幫助之外,是否有經濟上的困難,情緒上的不穩定,以及是否需要心理輔導等。
孫麗沙說:“通常絕症病人並不是一個人面對絕症,而是整個家庭都面臨這個困難的境況,所以家庭成員的心理疏導和干預也非常重要。有些人在親人去世以後,很長時間無法平復,就是沒有得到合適的心理干預造成的,留下了心靈創傷。”
她說:“臨終關懷的工作模式也非常重要,我們採用的方法是,在第一次做家訪評估的時候,社工和護士一起去訪問,在談話的過程中,護士著重瞭解病人的需求,以及護理方式。
幫助人們實現最後的願望
孫麗沙說,醫務社工的工作很繁雜,要讓病人覺得身邊時刻有人在幫助他,照顧他。一個老人擔心自己走後,老伴的生活怎麼辦?社工就幫助老人聯繫了一家兩人可以住在一起的養老院,然後告訴她:你不用擔心,你走了之後,他依然會保持同樣的生活。他也生活在同樣的壞境中。人家怎麼照顧你,你的配偶也可以得到同樣的對待。
有一個薩摩裔的病人,特別想落葉歸根,希望生命終結在她的出生地。但是,當時她的病情已經不允許上飛機了。
還有一個單親媽媽,帶著3個孩子,她的最後願望就是跟孩子們在海邊度過一個假期,社工聯繫了一個慈善機構,提供她海邊度假屋。媽媽帶著孩子們在海邊渡過了她一生中難忘的假期。這個母親目前依然健在,雖然死亡是她未來隨時都面對的事情,但是,她實現了自己一個美好的夢想。
文化不同導致華人不願意接受臨終關懷
孫麗沙說,在歐裔文化中,死亡從來就是人生的一部分。不必忌諱去面對,可以讓自己的人生有一個準備的時間。她倡導在得知自己罹患不治之症,沒有主動性治療的情況下,就可以讓臨終關懷介入,讓最後的人生安然度過,而不是倉促度過。
在孫麗沙一次做家訪的時候,病人是一位華裔,病人就說:“你們現在來太早了,我還完全沒有症狀。”如果遇到這樣的情況,社工會尊重病人的選擇,病人可以選擇接受或者拒絕。日後遇到困難,可以隨時打電話給社工。
華人的文化是不願意讓患者本人知道得了絕症,而在西方文化中,病人有知情權。兩者情況截然不同。新西蘭現在也慢慢開始瞭解並尊重華人的文化,對於絕症患者,也會跟家屬溝通,看是否要告訴患者本人。
有一個調查表明;在患者去世一年後,家屬們的情感表現截然不同。歐裔以及毛、島裔都已經完全平復了傷痛,說說笑笑。只有華人的家屬表現跟歐裔以及毛、島裔都不同,依然悲傷,說起來淚流滿面。
目前,在西區特殊護理醫院中,孫麗沙是第一位華裔醫務社工,她的服務對像中,華人很少。由於文化、習俗等原因,尋求幫助的華裔人士占的比例非常少。但事實上,根據新西蘭腫瘤醫院統計,華裔罹患腫瘤的比列為20%。雖然她目前主要負責華裔家庭,但是她訪問的家庭90%都是其他族裔。
孫麗沙認為,造成華裔臨終關懷服務缺失的原因除了文化、習俗的原因外,還可能有另外兩個原因,其一是家庭醫生處沒有這樣的資料,其二是病人家屬不瞭解這樣的服務。
她說,臨終關懷醫院今年要做的是翻譯的培訓,以及家庭醫生的培訓,特別是移民醫生。很多華人移民來了就兩三口人,一旦遇到罹患絕症這樣的大問題,在舉目無親的狀況下,更是不知道如何應對。
至於中西文化的不同,需要慢慢適應,尊重病人的習慣。很多華人依然認為,假如告訴了病人實情,他去世得更快,對華人文化說,似乎活得長更重要。對於西方文化來說,他看重的是生活的質量,而不是多活幾天。對於親人的離去,抱著釋然、接納的態度,通常,他們會在一年之內完全釋放他們的悲傷,並且開始新的生活。
孫麗沙說,對於病人應該具體分析,沒有固定模式,至於是否應該告訴,是否有知情權,看病人具體情況。
華人之所以談癌色變,也是因為我們印象中,癌症後期對於疼痛的控制不大見效,我們看到的病人都是非常痛苦的。
提供完全免費的幫助
臨終關懷醫院的服務在新西蘭是完全免費的。
對於罹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可以住到臨終關懷醫院,提供24小時看護,家屬可隨時去探視。對於不願意住在臨終醫院的病人,臨終關懷醫院對病人提供盡可能的幫助,病人需要的輪椅、枴杖、可以搖起來的床,放在浴室裡洗澡用的椅子等都可以由醫院提供。
護士會培訓家屬怎樣用藥,主要指止痛藥,通常是用一個電子注射器,隨時保證用藥。醫院的電話是24小時全天候開放,有些病人可能晚上突然病情變化,只要打這個電話,隨時就有護士來提供幫助。醫院還提供護理人員上門服務,包括幫助病人洗澡、打掃衛生,以及做飯等。
孫麗沙說,在臨終關懷醫院,醫生護士跟病人以及家屬的關係,都非常親密。孫麗沙說:“很多人在親人走了,我們陪他們一起度過了最艱難的歲月之後,他們也成為我們的義工,他們說,在我最艱難的時候,我得到了幫助,現在我也想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很多人臨終時把他們的遺產捐給醫院。
康信慈善基金會(Chinese Action Network-Bridging Trust)與奧克蘭西區特殊護理醫院已經開始合作,為華人病患者及家屬提供支持性服務。如孩子上班、回國期間,醫務社工可以幫助他們探訪病人、定期電話問候。也可以聯繫殯葬服務機構,提供語言翻譯、填寫表格,送老人去殯儀館參加遺體告別儀式等。
位於北岸一處風景優美的高爾夫球場旁邊,坐落著一家臨終關懷醫院(Hibiscus Hospice),看上去如同一個度假屋,有著寬寬的走廊,一些色彩鮮艷的裝飾。安娜的(為了保護病人隱私,名字為化名)母親在這裡度過了最後的日子。
母親是安娜唯一的親人,當得知母親得癌症的消息後,她說:“我幾乎崩潰了,無法面對這樣的事實。”母親被送入臨終關懷醫院,在醫院裡得到了最好的照顧,那時候,母親已經大小便失禁,護士及時給母親換紙尿片,每天給母親擦澡、換衣服。母親過世後,醫院幫助她處理後事,她說,非常遺憾,我知道臨終關懷太晚了。
死亡是一段人生必須面對的課題,我們每個人從出生的那天起,就面對著死亡。因此,臨終關懷醫院是我們將來每個人都要面對的,那麼就讓我們早點瞭解它吧。
前一篇:芬蘭的天比紐西蘭更“藍”?
后一篇:沉睡的纽西兰人知多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