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在新西兰读大学的心声

(2009-03-13 10:07:31)
标签:

留学

考研

心声

新西兰

分类: 留学移民

 

我在新西兰读大学的心声

 日期:2009-03-12  来源:天维网社区  作者:奥克兰大学名人

 

 

 

  

      迈过高中的门槛

  “有一群小羊,原本是被圈养的,每天从早上九点到下午三点,享受固定时间提供的喂食和刷洗。如今这群小羊都长大了,不再会有人牵着他们到食槽,羊圈外长着丰盛的牧草——只是自己觅食前,先学着跳过羊圈的栅栏。”

  高中时代,几乎一切都随着学校的安排按部就班,从上下学时间,到午饭时间,到课堂笔记,全部都是制度化,只要跟着制度走就行了。

  大学时代,这一切都变了,不再会有固定的课程表,不再会有form class,没有老师会追着你要assignment,没有一起坐在草地上吃午餐的同班同学。一切都是全新的,陌生的。

  学会适应这些变化,迈过这道门槛。

  如果你是留学生,面临的挑战会更多更重,无论如何,让自己快速适应新的环境,快速进入状态,才不会落于人后。

  心态和时间的合理分配是重中之重。


  有明确的未来目标

  尽管大学第一年可以拿来做自己制定未来目标的试验田,但是因此耗费一年的时间不是很可惜吗?所以能在大学生活伊始就明确自己的方向,事半功倍。

  笔者正是因为上大学后选择的专业并不是自己的初衷,而在两年后改了专业,虽然损失不大,但毕竟是很遗憾的一件事情。


  选课的技巧

  一个明确的未来目标的首要好处就是——拥有一个大致稳定的框架,这样在选课时就很有针对性。

  比如BA专业,选课最好的方法是从后向前,很多专业的三年级课都有相关的二年级paper作为入学基础,而二年级的课又需要一年级的相关成绩。为了避免自己想学的paper因为缺少某一门成绩而被迫放弃,所以应该在选课时多花些时间认真研究各项规则。

  不要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无谓的错误选课上。


  好好利用第一年的时间

  第一年的时间是珍贵的。因为一年级的课相比二三年级的课,简单容易,而且老师会在教学时多花些时间在引导学生上,所以学习的压力相对王后的日子是最小的。

  因此,把这一年的时间合理运用——主要是拿来适应新的生活,和检测自己原本制定的目标是否现实,如发现自己有了新的理想,还有充裕的时间进行调整,避免为时已晚。

  第一年里,认识些好朋友,拥有一些打工的经验,学会独立处理学校和社会机构的相关paper work,掌握灵巧的适合大学考试的学习技巧,这些都会为你往后的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会交流和表现自己

  不要等到大学毕业时,才发现自己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少。大学是一个开放的环境,你可以自由地选择和气味相投的人成为朋友,和意向不合的人保持距离,但无论交朋友也好,成立自己的圈子也好,都要先学会交流,学会表现自己。

  通常一门lecture往往会有好几百个学生挤在一起,而下课后大家又不会有机会逗留,把握好各种机会,让大家知道你的存在和你的价值观,这是吸引更多的朋友的重点。

  大学是给青春肆意演出的舞台,别因为害羞和陌生而让自己远离人群。成为class rep是很好的选择——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象征性工作(不过我当年确实说服了MGMT的老师将作业的due date延后),但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会给老师和新同学们留下一个敢于表现的良好印象。


  上课的意义

  除了一些算分的Tutorial,几乎没有一门lecture检查出勤记录。很多人在大学开学后的几周内,很快失去了上课的新鲜感,因为懈怠,懒惰和工作等理由,将逃课变成一种习惯——最多是最后一堂课去听听Final exam的介绍。

  而一些科目,比如数学和法律,老师确实会将上课记录录制下来放在Cecil上,同时跟朋友借笔记抄抄,上Cecil看看Lec slides,似乎都可以达到学习的效果,根本不必起早贪黑地赶着上课。

  而一些杂音也会说:“XXpaper很简单,我一堂课都没去听过,一样考ABC。”

  但,没有特殊原因,还是要去上课的。

  第一,你付学费了,去上课,对得起那些付出,否则在家接受函授课程就好了。

  第二,上课听老师讲,与自己看notes,记忆的差别是很明显的。上课认真听讲,自己随听随记,这堂课的知识就在你的脑海里留下了痕迹,这样在总复习阶段,对吸收和背诵知识是有莫大的帮助的。Stats或Law的老师通常都会在上课前拿出数据,证明保证出勤率是避免fail同时取得高分的重要因素。


  把每一门课都当成杀手课

  笔者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一些所谓的“杀手课”,比如Comlaw101,的有效挂科率,相比其他科目并没有高到哪儿去,有的还较平均挂科率低几个百分点。

  这很合理,因为入学时就获悉这门课很难,就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学习动力,很多时候我们会花更多的精力来学好它,拥有警惕性自然不会放任自己在这门课上轻易fail掉。

  所以,不管其它的科目相比杀手课难或易,都要一视同仁——既然杀手课带来的压力可以激发我们的潜能,提高注意力,那同样的潜能我们也可以激发在所有的科目上。


  不要制定低于自己能力的标准

  如果你有能力考到B,绝对不要把自己的目标制定在C上,制定在A上,这样我相信很大可能你会考到B+,甚至A-,甚至A。

  不要以"pass"作为考试和学习的唯一目标。

  高标准,才能严要求。


  熟悉你的大学

  其实作为一所优秀成熟的大学,它必然拥有大量历任学生积累的经验,因此提供了相关服务和帮助来避免后来的学生重蹈覆辙。

  但这些服务不可能再像高中时代那样由老师逐一讲解,所以学着自己去探索吧。

  从学习到生活,从经济到交通,大学为学生们准备了太多的免费又高效的服务,无论是语言提高中心也好,Student Self Learning Centre也好,甚至是library的网站上,你知道那上面有多少有用的database和连接么?很多同学直到毕业也仅仅知道library的页面上可以找到past exam paper,却忽略了那上面提供的各种link,这些搜索引擎和database可以让你在做assignment research时节省不止一倍的时间。

  所以,保持好奇心,随时问,随时学,大学可以更简单,更精彩。


  熟悉自己的老师和Tutor

  新西兰的师资力量综合了本地的教学团队和来自海外的“客卿”,虽然教学质量参差不起,但是每一名老师都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这点是不可否认的。

  一篇essay,开学三周后交之前,一次mid term考试前,老师都会强调——我的office hour会增加。

  为什么?因为老师期待的是,你在正式上交作业或参加考试之前,能与他面对面进行摸底。

  lecture一堂课一名老师好几百名学生,很难在课堂上与老师有交流的机会,所以要充分利用他们的课后办公时间,不耻下问,三顾茅庐,这对你的成绩会有莫大的提高的。

  第一,拿essay举例子,如果一篇essay你在上交之前,给老师或tutor过目过你的大纲和表达方式,那么老师一定会给你指出你的不足或者未达到他所预期的地方,这样你就可以避免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匆忙交上作业而获得相同的评价——而分数定下来之后,你不会再有机会修改和进步了。

  第二,跟老师混个脸熟太重要了,至少让他知道你是一个好学的求知欲旺盛的学生,这样他不仅仅会更“偏爱地”在解答你问题时细心一些,更重要的是,当你真正出现问题的时候,比如急病错过了考试或交作业,人情的因素会让他对你的请求采取更宽容的态度。

  不要和老师形同陌路。


  永远不要在学习上找捷径,耍小聪明

  所谓的“找捷径”可不是掌握灵活的学习方法,后者是聪明学习的重要步骤,但是前者是投机取巧的机会主义。

  踏踏实实地做完该做得reading和功课,不要赌运气,揣着撞大运的心思去应付每一场考试。

  大一学生尤其不要被plurssage system蒙蔽了——当年Econ111的一篇essay,老师明确说,爱交不交,所以很多同学就懒得动笔写1000字,结果同样的题目,final被老师一字不差地又问了一遍——而这次,那些认真做功课的学生,闭着眼睛都可以从这30%的题目里拿到高分。


  不要把作业拖到最后一天,最后一小时,最后一秒

  具体原因第10条有提到。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essay4点就要交,而3:30时还有一大段没写完,于是急匆匆地拼凑些前言不搭后语的句子,在3:59分写完,匆忙打印,匆忙抓起作业往assignment box跑,一路上还要闯红灯——何必呢?何必让自己每每在交作业时玩急速漂移?想体验冲刺快感,去Imax的Timezone打港湾或头文字D去吧。


  考试前为什么不美美地睡一觉呢?

  很多人都把复习押在考试前最后一个夜晚——挑灯夜战,在疲惫无比的情况下却因为复习功课没做完而心惊肉跳不敢休息,结果迷迷糊糊地参加隔天的考试,彻夜未眠,精神状态极差,填鸭进脑子里的知识似乎都变成了僵滞的糨糊。

  一般final学校会给出至少两周的充裕时间拿来复习的,两周时间每天都好好利用,让自己在考试前美美地睡一觉,第二天精神奕奕,保证才思敏捷,灵感如泉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