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锦斋的游击战歌

标签:
贺锦斋游击战歌红军师长杨志和文化 |
分类: 夜读拾零录 |
贺锦斋的游击战歌
文/杨志和
湘鄂边革命武装创建人——贺锦斋
他文武双全,“上马战斗,下马写诗”,在英勇杀敌之余,还创作了一首首诗歌,真挚地抒发自己的革命情怀,形象地记录湘鄂边游击战的革命斗争。他就是年轻的红军师长、湘鄂边革命武装创建人——贺锦斋。
他原名贺文绣,1901年出生在湖南省桑植县洪家关。父亲贺星楼是清末秀才,贺锦斋6岁随父读书,喜欢背诵唐诗宋词。桑植有“歌海”之称,贺锦斋在乡风的熏陶下,十三四岁时就能编唱民歌。他后来投身革命,诗歌一直伴随着其战斗生涯。
贺锦斋是贺龙的堂弟。1916年,贺龙(原名贺文常)两把菜刀闹革命,组成一支讨袁(世凯)称帝的武装。贺锦斋十分敬佩英雄的堂哥,写诗称赞:“桑植有个贺文常,不怕猛虎与豺狼。星夜奔赴芭茅溪,两把菜刀打胜仗。”
1919年,贺锦斋参加了贺龙的队伍,在贺龙身边当卫士。他作战勇敢,先后被提升为排长、连长、营长。1926年,贺龙率部参加北伐战争,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九军第一师,贺锦斋任团长、代理旅长,带领部队多次重创敌军。这时,我们党派周逸群等到贺龙部队工作,贺锦斋开始接受共产党的政治主张。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贺锦斋跟随贺龙坚定地站在革命一边。贺龙的部队在武汉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贺锦斋任第一师师长,不久随贺龙参加南昌起义。起义军在潮汕地区失败,贺锦斋与部队失去了联系。为寻找党的组织,他辗转来到上海。在这个艰难时期,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忠诚的共产主义者。
这年冬,贺锦斋根据党的指示,从上海经武汉来到湖北监利、石首一带开展革命武装斗争。次年初,他在湘鄂两省交界处藕池打游击期间,听到毛泽东在湘赣边界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朱德和陈毅在湘南组织农民暴动的消息,激动地写了一首《浪淘沙》,通过描绘革命烈火燎原的图景,表达革命必将胜利的信心。词曰:“花好正含苞,色胜鲜桃,一遇春风即吐娇。飞遍全球成硕果,自信非遥。 反动命难逃,挣扎徒劳,革命巨浪比天高。试看湘南与粤北,滚滚波涛。”
1928年2月,贺龙等回湘西建立革命武装,开辟革命根据地,贺锦斋随同前往。不久,创建湘鄂边工农革命军,部队有3000多人,贺龙任军长,贺锦斋任第一师师长。4月,贺龙等发动桑植起义,攻占了桑植县城,建立了中共桑植县委。这期间,贺锦斋写下诗两首《随常兄回桑植原籍有感》:“大地乌云掩太阳,一朝消散又重光。忽闻各处人喧闹,胡子果然转故乡。”“故乡匪势太凶顽,害得人民苦不堪。拔苦须先除暴戾,此身誓把责承担。”其一,描写贺龙回到桑植搞革命,受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贺龙在20岁时即蓄了胡髭,家乡人民亲切地称他为“胡子”。其二,表明为了解放受苦受难的家乡人民,决心打倒凶暴残忍的反动势力。
红旗飘扬在湘鄂边,国民党反动非常惊恐,调集大批军队前来“围剿”,刚组建的工农革命军损失不小。贺锦斋随同贺龙撤退到桑植、鹤峰边界地区,坚持开展游击战争。在敌军围困中,他们住山洞,钻树林,风餐露宿,还深夜开会,研究反击敌人的办法。身处艰难环境,贺锦斋不减革命豪情,写了一首诗歌,抒发革命战士无所畏惧、誓死杀敌的决心:“层层铁网逼周围,夜集深山雪满衣。为党为民何惧死?宝刀应向贼头挥。”
工农革命军分路冲出重围,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6月间,得知敌龙博爱旅准备撤回贵州的消息后,贺锦斋奉贺龙之命,率三四百人在桑植西北的葫芦壳设伏。这里地势险要,只有一条从石壁上凿出的道路,下边是奔流的澧水。敌军鱼贯而来,贺锦斋率部队突然发动攻击,打得敌人鬼哭狼嚎,死伤过半。敌军参谋长被俘虏,跪在地下哀求饶命。这一仗打得很漂亮,贺锦斋高兴地作了两首诗:“万弩千弓对寇仇,霎时大半变浮鸥。一人怕死真堪笑,跌跪尘埃只磕头。”“万众一心山可排,战场从此向东开。眼前军实皆充备,尽是光头远送来。”光头,指蒋介石,他这时就被红军指战员称为“运输大队长”了。
7月,湘鄂边工农革命军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贺龙任军长,贺锦斋任第一师师长。接着,贺锦斋随贺龙挥师东下,到石门一带开展革命斗争,打击当地团防武装和其他敌人。
9月初,第四军遭到国民党三个师和数个县团防的“包剿”,退往泥沙镇。敌人紧追不舍,第四军处境危险。9月7日,贺锦斋写了一封家书,要弟弟孝养父母,同时表达了自己战斗到底的决心:“我承党殷勤的培养,常哥多年的教育以至今日,我决心向培养者、教育者贡献全部力量,虽赴汤蹈火而不辞,刀锯鼎镬而不惧。”他还随信附了两首诗:“云遮雾绕路漫漫,一别庭帷欲见难。吾将吾身献吾党,难能菽水再承欢。”“忠孝本来事两行,孝亲事望弟承担。眼前大敌狰狞甚,誓为人民灭豺狼。”它们成为贺锦斋的生命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