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诗记赣南游击战

标签:
陈毅赣南游击战诗歌杨志和文化 |
分类: 夜读拾零录 |
陈毅诗记赣南游击战
文/杨志和
赣南游击战时的陈毅(左)
陈毅被誉为“元帅诗人”。著名诗人臧克家曾评说他:“上马杀敌,下马写诗,将军原来是诗人。” 陈毅一生创作了350余首诗词,其中许多是记录革命战争岁月的作品。
说到革命战争岁月,我们首先回顾一下陈毅是如何走上出生入死、戎马倥偬的革命武装斗争道路,成为一名南征北战、叱咤风云的革命军事家的。
陈毅“生平总想当一个文学家”,早年是文学研究会的成员,发表过新诗和小说。1923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成为一名职业革命者。1927年8月,他投身到南昌起义部队中,任七十三团政治指导员,并随军南征。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起义农军辗转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此后的20多年,陈毅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烽火硝烟,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现在,我们细说陈毅领导开展的三年游击战争,也就是他诗记的赣南游击战——这是他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1934年10月,由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路线的领导,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踏上长征之路。为此,党中央决定成立苏区中央分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中央军区,项英任分局书记、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任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领导中央苏区和闽浙赣苏区的斗争。这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面对国民党军重兵的疯狂进攻,项英和陈毅率领留在根据地的红军和游击队约1.6万人,进行了英勇的阻击,在策应和掩护红军主力战略转移后,实施分散突围。1935年3月底,项英、陈毅等率部转移到赣粤边地区,以大庾岭山脉的油山为中心,坚持开展游击战争,直至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对于这三年游击战争,陈毅于1942年3月写给国际友人、奥地利医生罗生特的信中说:“整年整月的时间,我和我的同伴都没有房子住,在野外露宿。大风大雨大雪的日子,我们都在森林和石洞里度过。风餐露宿,昼伏夜行,是我们生活的常规。敌人采取搜山、烧山、移民、封坑、包围、‘兜剿’等等手段,进行最残酷的‘围剿’。我们对付的办法是依靠群众的支援和掩护,开展灵活的游击战争,这种游击战术达到了最精彩的阶段。” 陈毅的这段讲述,是三年游击战争的概要总结。
三年游击战争期间,陈毅“持枪跃马经殊死,秉笔勤书记战程”(张茜《陈毅同志诗词选集编成题后二首》中诗句),写下了《登大庾岭》《偷渡梅关》《野营》《油山埋伏》《赣南游击词》《三十五岁生日寄怀》《雪中野营闻警》《赠同志》《梅岭三章》《无题》《寄友》等十多首诗词,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了这段艰苦卓绝的战斗岁月。其中《赣南游击词》作于1936年夏,是陈毅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也是其最负盛誉的诗词之一。词作如下:
天将晓,队员醒来早。
露侵衣被夏犹寒,树间唧唧鸣知了。
满身沾野草。
天将午,饥肠响如鼓。
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
野菜和水煮。
日落西,集会议兵机。
交通晨出无消息,屈指归来已误期。
立即就迁居。
夜难行,淫雨苦兼旬。
野营已自无篷帐,大树遮身待晓明。
几番梦不成。
天放晴,对月设野营。
拂拂清风催睡意,森森万树若云屯。
梦中念敌情。
休玩笑,耳语声放低。
林外难免无敌探,前回咳嗽泄军机。
纠偏要心虚。
叹缺粮,三月肉不尝。
夏吃杨梅冬剥笋,猎取野猪遍山忙。
捉蛇二更长。
满山抄,草木变枯焦。
敌人屠杀空前古,人民反抗气更高。
再请把兵交。
讲战术,稳坐钓鱼台。
敌人找我偏不打,他不防备我偏来。
乖乖听安排。
靠人民,支援永不忘。
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
革命强中强。
勤学习,落伍实堪悲。
此日准备好身手,他年战场获锦归。
前进心不灰。
莫怨嗟,稳脚度年华。
贼子引狼输禹鼎,大军抗日渡金沙。
铁树要开花。
陈毅这首《赣南游击词》,拟《忆江南》词牌形式所作,共十二首,以明白如话的语言,形象描绘了红军游击队在山林里生活、战斗的真实场景,深刻诠释了坚持开展游击战争的力量源泉,真诚表达了革命终将胜利的坚定信念。
红军游击队在山林里是怎样生活的呢?陈毅通过聚焦黎明、中午、黄昏和夜晚几个时间段,详细描写了他和红军游击队员吃、住、行中的种种艰辛:“饥肠响如鼓”、“野草和水煮”、“三月肉不尝”,“露侵衣被夏犹寒”、“淫雨苦兼旬”、“大树遮身待晓明”,“交通晨出无消息”、“立即就迁居”……陈毅和红军游击队员在山林里这一天艰难的生活,其实是三年游击战争中每天风餐露宿、昼伏夜行的生活缩影。
陈毅和红军游击队员尽管身在险恶环境里,但却凭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生存着,一面与敌人周旋打游击,一面靠山吃山,就地解决食物。“夏吃杨梅冬剥笋,猎取野猪遍山忙。捉蛇二更长。”艰难难不倒革命战士。
游击战是如何开展的呢?敌人一遍遍地残酷“围剿”,“满山抄,草木变枯焦”,妄图消灭红军游击队。在硝烟弥漫的山林里,陈毅运用游击战“十六字诀”,带领红军游击队神出鬼没,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赢得主动权,让敌人“乖乖听安排”。
“靠人民,支援永不忘。” 陈毅把人民喻为亲父母,把自己喻为好儿郎,生动揭示了红军游击队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人民群众是人民军队的坚强靠山,只要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就会“革命强中强”,无往而不胜。
坚信“铁树要开花”。陈毅鼓励红军游击队员要“勤学习”,“心不灰”,“此日准备好身手,他年战场获锦归”。“获锦归”,是指胜利凯旋。陈毅赞颂红军为了抗日救国,勇渡金沙江的大无畏精神,从中看到了中国革命必定胜利的未来。
陈毅在这一时期所写的其他诗作,以突围、野营、埋伏等为典型场景,形象地记录了红军游击队披星浴露、艰苦转战的斗争生活,与《赣南游击词》汇集成一部全面反映三年游击战争的组歌。今天,我们吟诵这些慷慨激昂、气魄雄浑的诗词,眼前浮现出当年赣南游击战争的历史画卷,仿佛看到身经百战的陈毅一路豪迈地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