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四招教你判断企业行不行——《战略罗盘》读书笔记

分类: 管理知识 |
这周用了两天的时间读完王成先生的《战略罗盘》这本书,收获颇多。作者在书中给出了不同于市面上传统战略书籍中常见的STP,5C,BCG,SWOT分析等工具,提出了借助计划视角,定位视角,能力视角和学习视角等4个不同的视角对战略进行分析,从而找到有效的企业增长战略的方法。
企业行不行,就看企业的战略行不行。
通过书中提供的方法可以帮助你比较快速地判断一家企业行不行。下面我根据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对这4个视角进一步加以说明。
首先,计划视角,它讨论的是企业有没有战略的问题。
计划视角是指企业要有计划,需要“未战先算,谋定而后动”,即企业要先有战略。战略首先需要考虑的是“你是谁”,“你要去哪里”和“你要怎么去”这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需要企业能够非常清楚简明地说清楚的。战略和企业的使命愿景相关,它更多的使命的具体延伸。就比如阿里巴巴,它的使命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相应的所有战略都是围绕这个使命借助自身平台的优势来达成使命。
不少企业由于没有想清楚使命愿景,从而导致自身的战略也变的模糊。比如,我经常看到有些企业把“成为一家受尊敬的企业”作为自身的使命,这种使命并没有明确定义企业未来要走的方向,也就无法生成有效的企业战略。
其次,定位视角,它讨论的是企业战略好不好的问题。
当有了战略,接下来要讨论的问题是战略好不好的问题,这也是定位视角重点考虑的。书中作者把“战略”两个字拆开来看,“战”指的是在哪里战,“略”指的是怎么战。哪里战的问题就是选择的问题,怎么战就是具体的方法论。
前者需要企业从自己的目标顾客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企业想为哪类顾客提供价值。不同的顾客需求是不一样的,比如终端消费者更多在意价格,企业消费者更多在意品质。后者需要企业在选好目标顾客后,如何构建差异化来为顾客带来价值,从而获得回报。这里的差异化是指企业与其竞争对手之间面对同类顾客的不同策略。同质化只能以价格战零和博弈结束,差异化才能借助产品或服务带来共和博弈共生共长。

再次,能力视角,它讨论的是企业战略实不实的问题。
能力视角考虑的企业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来支撑好战略。它需要企业围绕战略目标配置相应的资源,包括组织架构的调整、人员的配备以及其它资源的投入。没有这么资源的投入,企业的战略目标就是雾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及。这也是很多企业之所以无法获得成功的原因,并不是输在没有好战略,而是输在战略落不地,无法执行到位。
要想做好执行这点,最重要的是需要企业在完成战略目标后对人才进行盘点,确保现有人力资源能够达成目标。如果存在人才不足的情况,那CEO要亲自参与人才的招募。这里不得不提成立仅仅10年就已经超过6000亿市值的小米公司,创始人雷军在成立之初为了心仪的人才可以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沟通。
除了人才外,企业还需要努力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自己的护城河。就以京东为例,为了给客户提供“多、快、好、省”的服务,它选择自建物流的方式来确保顾客的收快递的体验,即便阿里采用参股快递公司的方式也没法在“送货”这个环节和它一决高下。
最后,学习视角,它讨论的是企业战略“快”不快的问题。
作者在书中通过学习视角来判断战略是快战略还是慢战略。“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市场变化瞬息万变,有了好战略,也有能力实现,那就得快马加鞭,加速前行,拿下市场,搞定顾客才是王道。
学习视角还有另一层面的意思,就是需要企业在面对VUCA时代,不能墨守成规,思维固化,需要采用精益创业的思维,快速迭代,持续更新,从而为自己的目标客户提供最合适的产品或服务。
借助以上四招,我们就可以对企业有没有战略,是不是好战略,能不能进行战略落地,行不行快速实施落地战略有清晰的认识,从而对这家企业行不行有了更清楚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