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桂林和平乡转乘龙胜到大寨的中巴车,沿着峡谷颠簸而上,路边是从猫儿山流下的清澈的峡谷小蹊,不时逐会看见飞流直下的瀑布,让人兴奋极了。峡谷的两边遍布梯回,由于还没有到雨季,梯田里还没有太多水。
车上的人一路走一路下,到达大寨村时已经没有几个人了。天气也随着变化,在和平乡时是晴天,到大寨则逐渐变成了雾气很重的雾雨天。那是一种几乎看不到雨丝的雾雨,湿润清新,感觉空气中充满了水分。伸到车窗外的头发很快就变成了白色,桂满了水珠。两边的山顶覆盖着一层浓雾,让人看不清那山到底有多高。
半山腰上的龙脊
龙脊是指龙胜县和平乡东北猫儿山山脉的西南段,因山脉如龙的背脊而得名。山脉左边是桑江,右边是壮族和瑶族先人开凿的梯田,被后人称为龙脊梯田,它由三个古老的寨子——大寨、平安寨、龙脊寨组成。大寨的梯田叫金坑梯田,属于红瑶;龙脊寨、平安寨旁的梯田叫龙脊梯田,属于壮族。
寨子和梯田都在半山腰,一条古老的石板路曾是这几个寨子通向外界的惟一通道,80年前居住在这里的壮人、瑶人,都是通过这条古老的石板路与外界沟通的。据说,几百年来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每年每村都要修补这条山腰上的石板路经过本村的路段,而且每家都要出三天义工。这样,才有了现在这条完好的石板路。
红瑶人的大寨
一个半小时车程后在大寨下面的停车场下了车,行李几乎是被停车场出口穿着艳丽民族服装的中年妇女抢着装进背篓的。跟着背包的瑶族妇女,伴着路边哗哗的溪水,10分钟后就到了被群山围绕的大寨。
大寨村是金坑这个地方较大的寨子,由大寨、田头、壮界、新寨、小寨5个寨子组成。满是梯田的大山围绕着村子,被雨雾润湿的灰黑色的吊脚楼散落在山脚的盆地中,映衬着白色的梨花和云雾,显出别样的美丽。
村子有400多人,都是红瑶,据说是500多年前,由一个叫“通大坪”的地方搬来此地居住的。“通大坪”有一棵年年开花的松树,红瑶的先民在那里过着幸福的生活,后来树被其他族的人弄死了,他们的田地从此便无收成,为了生存被迫迁到这里。
传说初来时只有六兄弟,他们觉得这块群山环抱长满了翠竹的大平地可以开垦,险要的地势又可抵挡外族的侵犯,就决定在这里定居,并辛勤地开垦梯田。后来人口越来越多,地也开垦得越来越多,就有了今天的金坑梯田。
美丽的红瑶人
红瑶是瑶族的一支,因妇女外衣花纹图案以粉红色为主而得名。瑶族是我国古代迁移最多的民族之一,历史上由于战乱被迫迁移。金坑的红瑶人自称,祖先是在古代时,由山东青州被驱赶到洞庭湖沿岸长沙、武陵、五溪一带,后又被迫南迁到桂西北一带的山林里的。
大寨的红瑶男人现已基本没有什么服饰特点了,中老年妇女依旧有穿传统服饰的习惯。女子从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学习挑花刺绣、织布,从嫁衣到婚后全家人的衣服都是出自红瑶女子勤劳的双手。青山绿水的山水田野间,红瑶女人的粉红色的上衣,黑色的百褶裙,总是那么艳丽妩媚。
田头寨里看梯田
从大寨沿着被雨雾润湿得亮亮的石扳路上山,过壮界村,半小时后,就在蒙蒙的雨雾中看到了田头寨。田头寨是从大寨分出来的一个小寨子,位于大寨村右边的山坡上。村子不大,几十户人家住得很分散,但村子的地理位置是观赏梯田的好地方。上山的时候雨雾很大,梯田显得缥缈而神秘。透过薄薄的云雾,只能看到很少一部分梯田,但足够你赞叹了。从瑶族的先民到来后就开始在这片山地上用双手开凿的梯田,现在依然完好地保存着。
夜宿田头寨一家旅馆的木楼里,虽已是春天,但山上的夜晚还很冷,甚至还有点刺骨。夜晚的山寨特别静,甚至听不到狗叫声。窗外的雾气已压到窗边,看出去,只有几米远的能见度。
早晨被屋檐落下的雨滴声叫醒,一夜的小雨把窗外的村舍和梯田冲刷得很清新。雨后的云雾很少,一直在山头上压着,经常有被风撕碎的雾片,滑过梯田,发亮的石板路上多了些下地劳作的村民。
徒步石板路
去平安有两种方式,一条是返回大寨乘车前往,一条是从田头寨沿山腰的石板路步行前往。这条山腰的石板路一直可以通到和平乡,途中路过平安、龙脊。从田头寨到平安约7公里,步行约4个小时。大概12点的时候候,饱餐了一顿豆腐和腊肉,在向导潘阿姨的带领下上路了。潘阿姨是正宗红瑶女人,约50岁的样子,她很小就开始在这条石板路上早晚不见天地帮别人挑东西,练就了一双走山路的腿。近几年大寨村的旅游兴旺,她就帮游客背行李、带路,挣点钱补贴家用。
从田头村南行,窄窄的石板路随着山势逐渐升高,人也开始喘粗气。雾逐渐大了起来,回望田头寨已淹没在一片白茫茫之中。翻过第一道山岗,雾气一下子没有了,眼前、脚下是壮观的梯田,景色绝不亚于大寨前的那些有名的梯田景点。这里只是离村寨远了,游人少来的缘故,所以没有离村寨近的梯田景点那么有名。
往后的山路时而上,时而平,时而下,梯田总是在脚下。人随着路的变化时而气喘吁吁,时而轻松愉快地欣赏梯田风光.时而谨慎提防被脚下的石板滑倒。山区的气候使得梯田时而尽情展现,时而又犹抱琵琶,留下一片白茫茫的影子。
约1小时后到达距田头寨约3公里的中六村。村里居民也是红瑶人,布局很散,三户两户地散落在山涧、山脚、山岗。古旧发黑的吊脚楼,映衬着梯田、云雾、溪水,颇有些古意,又如水墨画般好看。
平安——龙脊梯田的经典
过中六村翻过一座山后,梯田少了,树林多起来。过了雨兰水库后,在满是植被的山腰绕几个弯,就从一个山口远远望见平安寨了。游客也多了起来。山口的旁边景台上,有两个年轻的外国游客在聊天,不远处还有一头老牛。
从2号观景台上看平安,错落有致的吊脚楼被大片的梯田包围着,黄色的油菜花随着梯田的旋律,组成漂亮的图案。站在这里,视野很开阔,可以顺着山脊望到很远的地方。
平安由于开发旅游较早,是龙脊景区最有名的寨子,寨子有100多户人家,全部是壮族。据说已有600多年在此居住的历史了,以开垦梯田种水稻为生。几百年来,平安村的先民们在金江河畔的龙脊山坡上开垦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梯田,形成了规模宏大的梯田群。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梯田小的有巴掌大,大的也不过10多平方米,这些数不清的梯田,凝聚了无数壮族先民的血汗。由于旅游的需要,这些梯田还被起了很好听的名字,七星伴月是这里最有名的景点。
从山口沿着整洁的石板路下行约20分钟,就到了寨子,寨子最初建在一个两边有山溪的山冈上,那里是寨子的中心,后来发展到了山谷里,甚至山谷两边的山坡上。寨子里有许多上上下下的石板路,很容易迷路。由于是最著名也是最早开发旅游的寨子,所以这里有很多家庭旅馆,大大小小近50家。
龙脊古壮寨
下午5时,在平安饱餐一顿,沿着石板-路继续前往距平安约2公里的龙脊寨。接近天黑的路上行人很少,偶尔会在路边看到一座座装饰精美的坟墓,平安寨和梯田在暮色下变得很灰,只有那些种在梯田里的黄色油菜花,显得很亮,似乎要跳出梯田似。
壮族是广西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但大多数壮族的生活习俗都已经汉化了,几乎很难看到传统的壮族服饰及生活方式了。桂北的平安、龙脊都是很典型的壮寨,还比较完整地保留着壮人的服饰和生活特点。
男人对襟土布褂子,女人穿白色有花边的上衣,头上包裹较大的花头巾。几乎每家都会用米做一种度数很低的酒,酒有点甜但很好喝,有点像酒酿,当地人称“水酒”。酿酒的方式很原始,一个木头做的大木桶,里面放入发酵的糯米,放在一口大锅上用火蒸,酒就会从插在木桶中间的小竹筒里流出。酿酒的作坊很黑,水蒸气被从狭小窗户射入的光照得很好看。
三鱼同首的传说
接近龙脊寨的时候,天已经快黑了。眼前立在浓雾里的寨子,只剩下美丽的轮廓,通向寨里的石板路反射着天空灰色的光。在晚归的村民的指引下,快步往寨子走去,恍惚中过了一个用石条搭起的寨门。
龙脊寨是这一带最老的寨子,平安和金竹的壮族就是从这个寨子分出去的。寨子从上往下分为廖家寨、潘家寨和侯家寨。廖家寨最大,也最老。据说祖上也是600多年前从山东青州府迁至广西南丹,又从南丹迁来这里的。
初来的时候是三兄弟,其中两兄弟嫌这里太荒蛮,搬去其他地方居住了,剩下的一个在这里开垦梯田,逐渐发展起来。传说寨中风雨桥上的青石板“三鱼同首”的石刻,是三兄弟分手时留下的相认符号,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手中的石雕鱼能拼起来,就是亲兄弟。
壮寨吊脚楼
村中的建筑全为依山而建的吊脚木楼,大多数房子都有上百年的历史了,所以被称为古壮寨。吊脚楼背靠山坡,前面用木柱支起,木柱下用石块砌一层地基,以填平山的斜坡所造成的不平,有的干脆就把木柱撑在山坡的大石头上。
过去的吊脚楼基本都是两层,每户占地约150平方米,下面用20根直径近50厘米的圆木支撑,第2层多为24根木柱支撑-上面盖瓦,再用木板四面封起,形成一个独立的空间。一层放农具养牛、猪,二层住人,房子中间有火塘,是全家人活动的地方,有的还有阳台。
龙脊寨大部分的吊脚楼都无院落.这可能是山上地少的原因吧。每个吊脚楼形成一个独立的空间,既干净卫生,又安全防盗,夜晚关上大门很少有人能进来。他们自己说:过去山上野兽很多,这样的设计可防野兽。壮族家庭的所有活动几乎都在吊脚楼内进行。
太平清缸
由于山上石头多的原因,村中的道路桥梁、房屋的地基以及各种用具都和石头分不开,甚至连寨门也都是用修饰得极好的长条石搭建而成。更少见的是村中有个用石板拼起的叫太平清缸的方形水缸。水缸是用厚约10多厘米的石板拼成,长约1.6米,宽、高约有l米,四角还饰有青蛙、螃蟹石雕。
不知100多年前的壮人是用什么办法,把这些薄石板拼在一起又不漏水的。据说水缸是清同治年间廖家寨的廖光春找到石料,请匠人加工而成,他出饭食,群众出力从很远的地方抬来。以后寨中居民每年旱季都要挑水倒入缸中以防旱灾和火灾。现村中举行重大祭祀都要在缸前进行,这口太平清缸似乎对龙脊寨有着某种象征意义。
离开龙脊寨的时候,天又变得烟雨蒙蒙。沿着发亮的石板路走出龙脊寨,回望烟雨中的古寨,真让人留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