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加坡侨汇与民信业研究(1945-49)(七)

(2009-02-11 14:56:01)
标签:

衰微

联邦

沦陷

统计

套汇

分类: 民信侨汇

七、侨汇衰微原因的分析

 

    根据官方所发表的统计数字显示,新马华侨汇款回国赡养家卷的数目,一年不如一年,一月不如一月。与战前的侨汇数额相比,战后新马侨汇显然的是大告萎缩锐减了。兹将1946年至1949年新加坡及马来亚联邦侨汇数额列表于下:

 

表四:战后新马侨汇的统计(1946-49)

                                          (单位:叻币元)

年份

新加坡侨汇

马来亚联邦侨汇

新马侨汇合计

1946

15,822,175

8,190,831

24,013,006 (A)

1947

16,988,059

5,957,073

22,945,132 (B)

1948

10,288,010

5,500,000

15,728,010 (C)

1949

2,596,678

2,130,456

4,727,134 (D)

                     资料来源:  (A) 《星洲日报》,5-3-1947。

                                 (B)   《中兴日报》,14-2-1948。

                                 (C)   Charles Gamba, “Poverty, and Some Socio-Economic Aspect of Hoarding,

                                       Saving, and Borrowing in Malaya”, “The Malayan Economic Review”,

                                       vol. III, No. 2, Oct. 1958, p. 58.

                                 (D)  高维廉,《马来亚侨汇及中马贸易之展望》(新加坡:中南联合出版社,1950

                                      年), 页7。

 

    上表中的侨汇数额,1946年的数字,包括1945年(仅三四月)积压未汇出的款项,是时至次年1月10日止,尚无每户每月四十五元的限额;而且沦陷后初次正式的汇款,数目自有相当的增加。又自1946年1月11日起到3月17日停止收汇,所以是年的数额也异乎寻常。1948年是法币及金圆卷崩溃之时(详见后),1949年是中国解放战达最高潮阶段,侨汇数字,不足以代表正常状态。剩下来的只有1947年的数字比较有参考的价值。当然,这些统计是以经由统制官核准者为限,不包括无从确计的“暗汇”在内。但是,正常的侨汇,即赡家的汇款,绝大多数是依照统制限额汇出的。其属“暗汇”者是:(一)投资(战后因外汇统制,此项是很少了)或善举作用的汇款[1];(二)印尼、苏门答腊经新转港套汇的汇款。若以真正的家用汇款来说,每家鲜有达叻币四十五元者。据外汇统制官的统计,即1946年与1947年若干月份的平均数,每家侨汇,最多时为二十四元,最少时为十二元三角左右[2]。如果这样的推论正确,那么,1947年新马侨汇二千二百余万元与战前的三千五百万元数额相比,其间差额几及一千五百万元(约为65%弱),而且这差额是每年在增大中。换句话说,战后新马侨汇是在逐年的减少。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现在,我们就以新加坡为中心来分析这个问题。


 


 

[1]    “从华侨的利害观点看侨汇”。

[2]    《星洲日报》,5-3-1947:“…又据当局之统计,倘依照家庭汇款数目而算,去年全马来亚八九月平均额,每家汇款约廿四元左右,至十月份,每家之平均汇款跌至廿一元九角七分,至十二月跌至十五元八角半,今年正月份之数目,每家平均仅十二元三角,由此可见汇款之逐渐减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