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女人脊梁背出来的龙脊梯田

(2009-02-24 12:15:29)
标签:

杂谈

女人脊梁背出来的龙脊梯田

------ 桂林笔记之十三

  

 

http://pb.images22.51img1.com/6000/lijin1952/b2f9feff9346e45887fa15da79d506e4.jpg

平安寨有170户人家,人口700多人。

    龙脊梯田遍布一种曲线美,龙脊梯田是女人背出来的!

    在平安寨吊脚楼里转悠,只看到赶马的是一个男人,其余看到的尽是女人。正是早饭前后,年青人出门打工走了,男人出门去了,女人也出门了。我们一边看着,一边望着眼前的“七星伴月”,最东边一颗“星”,原来就在我们的楼前面。

眼前的梯田是一条一条的弧线,由下而上延伸着,就像波浪的涟漪,充满艺术魅力的美。一条条依着山坡山冲弯曲流转的田埂,妩媚、舒展,潇洒,这里的天地变成曲线云集的世界,渗透了图画的美,雕塑的美和音乐的美。
    平安寨目前有170户人家,人口700多人。龙脊梯田始建于元朝,完工于清初,距今已有650多年历史。龙脊开山造田的祖先们当初没有想到,他们用血汗和生命开出来的梯田,竟变成了如此妩媚潇洒的曲线世界。在漫长的岁月中,人们在大自然中求生存的坚强意志,在认识自然和建设家园中所表现的智慧和力量,在这里被充分地体现出来。坡缓坡大则开垦大田,坡陡坡小则开垦小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之中,无不奋力开田,所以梯田大有数亩、十数亩,小则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百亩。

回到宾馆,门内是一堆竹筐,有七八个,到门口又看到七八个个筐,是进了竹筐世界。一会儿,女人便一个一个走出了,筐是她们的,村里要修路,她们要用筐背石头修路。寨子和梯田都建在半山腰,一条古老的石板路是过去这几个寨子通向外界的惟一通道,据说几百年来,对山腰上的石板路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每年每村都要修补经过本村的路段,而且每家都要出三天义工。这样,现在才有了这条完好的石板路。从石板路到寨子门口攀行,空气清冽得透亮,水声风声鸟啼声,树叶草味泥土味,随风而来。

    在平安的旅馆,都是干栏式木楼,房屋高低错落,层次分明,是典型的壮族民居,在开发旅游景点后,大部分用来招待游客和出售手工艺品,一些头裹头巾的壮族寨民,不时地招呼来往的游客吃饭住宿。闻着阵阵飘香的饭香,看店里有山笋、土鸡、熏肉、小河鱼、竹筒饭等等。龙脊米酒清澄见底,滴而成丝,是极难得的好酒。这些东西都是山上有的,不要从山下背,价格也比较便宜。就是这干栏式吊脚楼,也都是山上树砍下来的,山上是原始森林,只要不运出山,老百姓用还是很便宜的。

    吃过早饭,出得吊脚楼酒店,看到街上多是背竹筐的人,都匆匆的朝外赶。门口,一个妇女篓里有个孩子,他已习惯坐在篓子里了。

http://pe.images22.51img1.com/6000/lijin1952/e899f71cdd1c41e19d80e6883631338c.jpg

街上多是背竹筐的人,都匆匆的朝外赶。

我见到村里老太太全部是弯腰走着,多数只有一米三四,个子极矮。而村中年轻女人不是这样,个子多在一米六至一米七之间,和当地人比,不算矮。何以老年人都成了罗锅?村中妇女说“背的”。“背什么?”“背孩子,背土,背草,背石头,哪样都要背啊”。原来是山高坡陡,道路崎岖,山里什么东西都靠背,每个妇女头上都包着围巾,怕走山路碰着。

为什么是女人背东西呢?她们回答不出来,说,这里都是女人背。村里孩子们都出去打工了,地里活都扔给女人了。男人干男人的活。女人老了后,就变成躬腰,没有一个直腰的了。我问,你们到老了是不是也是这样?有一个说,“一个样”,我顿时语塞,有种震惊,这满脸俊俏的小媳妇,老了也会这样吗?

我把目光又投向眼前的田里。这里的田大的不过一亩,大多是只能种植一两行禾苗的带子丘青蛙一跳三块田的碎田块。这里流传着一个笑话,有一个地主交代农夫,这一天要把206块田全部挖完才能收工。农夫一直挖到下午才挖完,完工后,他先从上往下数,接着又从下往上数,数来数去还是205块。眼看天色已晚,无奈之下,他拾起斗笠蓑衣正要离去,才发现,原来下边还藏着一块田。于是,就有了蓑衣盖过田这么一说。这么多活,主要是女人背出来的呀。
看着这先辈的遗作,我的心中颇多感慨:当初为了生存,面对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他们没有退缩,他们用毅力和汗水对大自然进行改造。他们没有想到的是,龙脊梯田发展到今天,已经在经济价值的基础上,又增添了审美价值、历史价值……龙脊的山民是伟大的,他们手上的茧如梯田那般一层又一层,对于他们的功绩,已不需再立丰碑,因为丰碑就在他们的手心,就在她们背上。            

在寨门口,我从镜头中看到一个七十多岁的壮族老妈妈,背着筐在狭窄的山路上朝上爬,里面是她刚摘下来的青菜。经年累月的负重,使得老妈妈的背成了罗锅状,背早已弓起,而老妈妈仍在吃力的爬;爬不动了,用一根细细的柱拐杖撑着自己孱弱的身子,还在爬。老人眉头皱着,形成一个疙瘩,脸色苦苦的。我的镜头追随着她,心里酸酸的,为了这片梯田,为了儿孙,不知多少这样的老妈妈,在生活这座大山面前,使得直直的腰成了弓起的驼背。我们每一个家庭、每个民族的母亲都是这样,任劳任怨一生。走到一个小卖部门口,老板娘出来营业了。老板娘的身子挺挺的,穿着也显得时髦,头上不再扎头巾,不再碰山坡石壁;脚上的高跟鞋,显得不再走山路;五彩的服装的和大自然更显得和谐,与佝偻的老人比,新一代妇女的形象显得高大。当两代女人走到同一个画面时,我赶紧按下快门,这不仅是一米六五与一米四的对比,也是农业与商业的碰撞,新老两代女人形成强烈反差,正是商业改变着年轻女人的命运,使她不再驼腰。

http://p9.images22.51img1.com/6000/lijin1952/9b366d85461a95a50c282067ec59f443.jpg

  当两代女人走到同一个画面时,我赶紧按下快门,

    到了龙脊梯田的寨门,一排工艺品商店,有织壮锦、木雕、刺绣、织布的,还有土特产。在门口,看着女人们在背着竹筐在那里等着,是为游客背行李的。挤在大门口,她们都是一个组的。开始为抢生意闹过几次,外面人来了,一窝蜂涌上去,抢着背行李。后来寨子里开了个会,一个组一个组轮流背。看来,这里的女人不再锁在龙脊梯田上了。

    平安寨的人变得聪明了。现在平安寨的人,有很多不肯种地的,她们看到市场,醒悟了。路修上了山,商品进了山,开始城里人见什么都买,她们发现山里东西值钱,很高兴,后来看到城里人大把大把的花钱,城里人又不劳动,这些钱是从哪里来的?一个接一个问,都说不清。后来发现抬一个竹篓上山,便是四十块钱,抬三五趟,背上三五天,就能挣几百块钱,他们的梯田,一年也就是挣几百块钱,粮价这么低,农民太苦了。她们就反叛了祖宗的家训,开始大胆提意见了。县里讲旅游农业,她们反问,旅游赚的钱不在我们口袋里呀,好处也给农民让一点吧。农民不种地了,地就不好看了。政府于是加大补贴,那梯田的粮食也翻了番,农民也能经商了。

    从早饭后,我就不再拍梯田,镜头总对着那些劳动着的妇女。龙脊梯田是山与水共同唱出的一首歌,是壮美与秀丽的交响曲。更美丽的,是女人的女灵,是女人正在牺牲的生命。               

龙脊梯田是女性的歌,看那龙脊高高耸起的梯田,我们就想起壮族老太太高高隆起的背,心里就涌起一阵难受,心中涌起对壮族老人的崇敬。我只有一个期盼,龙脊的新一辈女人不再弓腰。

出了寨门,车已走得很远很远了,我仍回头,寻看路上罗锅背的女人。心里想,历史,应该让女人能挺起腰板走路。

                           (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