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徐霞客游记》对岩溶地貌的伟大发现

(2009-02-12 14:28:27)
标签:

杂谈

《徐霞客游记》对岩溶地貌的伟大发现

 

                     ---- 桂林笔记之四

 

李   

http://pd.images22.51img1.com/6000/lijin1952/da33233c91aefe4ae9d10eecc08bcb13.jpg

 

当飞机到桂林机场时,看到尖锥状的连绵山峰,排队扑面而来,有人不由得惊呼“呵,桂林”。有人沉静的说“喀斯特”。

“不,是桂林”。“不,是喀斯特地貌。”我说,如果中国像西方一样发达,一样讲科学,人类的喀斯特地貌便应该叫桂林地貌了。喀斯特是南斯拉夫的一片高原,与桂林地貌一样。发现喀斯特的是欧洲人。而中国的徐霞客要比他早200年发现,有《徐霞客游记》为证。只是中国的皇上不懂科学,不重视科学。对功大于天的徐霞客冷落一边。中国落后,冷落了徐霞客。

广西地区的喀斯特地貌是别具特色的,分布着连绵成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尖锥状、宝剑状、柱状、塔状的石灰岩山峰。在飞机上看,只见群峰密集,气势雄伟,犹如苍蓝色的石头森林。它们纵横连绵达数百公里,而且各个山峰的高度都十分相近,构成了一个自西北向东南缓缓倾斜的峰顶面,在林立的石峰之间密布着一个个深达200~400米、直径不过100~200米的封闭小洼地。以山水甲天下著称的桂林、阳朔一带,就是一种喀斯特强烈发育的峰林谷地和孤峰平原,是亚热带喀斯特地形的典型代表。
    在这万山峰中最著代表的是独秀峰。最早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诗句就刻在独秀峰上。我到桂林来,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是谁说的。有的说它起源于宋朝末年李曾伯“桂林山川甲天下”诗句的一音之转,也有的说它是来自于清代金武祥诗中的辞句。20世纪80年代中期,桂林市发现一块摩崖石刻,上面一字不差地刻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字句,书写者是南宋嘉泰年间担任过广西提点刑狱并代理静江知府的宁波人王正功,从而结束了百年的不休争论。

把这首诗调出来一看,我发现,这桂林山水甲天下,竟不是说的山水而是在于激励桂林子弟写文章要甲天下,其实桂林子弟的文章哪有甲天下的。“甲天下”的是一个外地来桂林的人,是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这实在是“甲天下”的奇文。

http://p3.images22.51img1.com/6000/lijin1952/318e9b2b7cccdac537c5c05e6ab4c573.jpg

 

徐霞客是江苏江阴人,自幼立志遍游五岳,从22岁起到56岁逝世时为止的34年中(1607~1640年),持续旅行考察16次。考察了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和云南16个省(区),并把考察到的实地情况和见解,以日记体裁写成一部《徐霞客游记》。这是我国最早的野外考察记录和优秀的地理著作,以优美的文字生动地描述了各地的自然景色、山川源流和风土文物,并试图探索揭示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他最后一次“万里遐征”,是对西南岩溶地区的考察(1636~1640年),所记资料占全部游记的十分之八,是游记中的精华部分。
     看他是怎样描写桂林山水的。在阳朔,“佛力司之南,山益开拓,内虽尚余石峰离立,而外俱绵山亘岭,碧簪玉笋之森罗,北自桂林,南尽于此。闻平乐以下,四顾皆土山,而蠛厉之石,不挺于陆,而藏于水矣。盖山至此而顽,水至此而险也”(《粤西游日记一》372页)桂林、阳朔处于槽谷峰林区,由于漓江切人石灰岩山地形成了奇伟的峰林景观;漓江两岸还有200米高的断崖,雄伟的景色有如长江三峡,而崖壁下部由于受到漓江的向侧侵蚀,石灰岩形成峭壁,且多成额状突出于河面,崖壁上常常有因受侵蚀而分离开来的石柱与石针,奇形怪状,危立江边。石峰四面陡立,满是洞穴和岩洞,雨水把石峰风化物质大部分泻溜到洞穴内部,致使岩石全部裸露。这就是徐霞客所说的"四顾皆石峰,无一土山相杂,石峰林立","碧簪玉笋之森罗"。

 

http://pa.images22.51img1.com/6000/lijin1952/abcbaf1d4189cfa84306e44f06ef7168.jpg

徐霞客分析桂林何以成桂林,是因为这里是石灰岩很纯的地区,桂林的山是因为水造成的。喀斯特地形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这种现象在南斯拉夫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形。促使喀斯特发育的条件是: 1、地表附近有节理发育的致密石灰岩; 2、中等到较大的降雨量; 3、地下水循环通畅。 雨水沿水平的和垂直的裂缝渗透到石灰岩中,将石灰岩溶解并带走。地表没有被溶解的石灰岩就形成了石灰岩喀斯特面。沿节理发育的垂直裂缝逐渐加宽、加深,形成石骨嶙峋的地形。当雨水沿地下裂缝流动时,就不断使裂缝加宽加深,直到终于形成洞穴系统或地下河道。       

《徐霞客游记》系日记体为主的中国地理名著,实乃天下奇文。徐霞客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他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系统考察的地理学家。欧洲人中,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广泛考察和描述的是爱士培尔,时间是公元1774年;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系统分类的是罗曼,时间是公元1858年,都比徐霞客晚了一二百年以上。

徐霞客纠正了政府文献记载的关于中国水道源流的一些错误。徐霞客通过亲身的考察,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材料,论证了金沙江是长江的正源,否定了被人们奉为经典的《禹贡》中关于岷山导江的说法。同时,他还辨明了左江、右江、大盈江、澜沧江等许多水道的源流,纠正了《大明一统志》中有关这些水道记载的混乱和错误

 

  徐霞客不仅对地理学有重大贡献,而且在文学领域中也有很深的造诣。他写的游记,既是地理学上珍贵的文献,又是笔法精湛的游记文学。他的游记,与他描绘的大自然一样质朴而绮丽,有人称赞它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这一点也不过分。他从桂林舟行到阳朔途中,对看到的峰林地貌,曾这样描述:桂林附近的峰林“诸峰分峙叠出,离立献奇……倒插水中,直如青莲出水,各欲独上”。“南三十里,则龙头山复铮铮骨立,而阳朔四周,又攒出碧莲玉笋世界矣。”读他的游记,使人感到是一真与美的享受。大自然雨、雾、晴、晦的千变万化,山、水、树、岩的千姿百态,再现在徐霞客的笔端,仿佛使我们也随着徐霞客的足迹,跋涉奇峰峻岩、急流险滩,置身于祖国的秀丽山河之中,为之陶醉,为之骄傲,心中油然升起对祖国的无限深情。

千峰并立,最壮丽最奇特的是独秀峰,文人云集,写的最真实、最深刻的是徐霞客。《徐霞客游记》便是“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就像那溶洞里的钟乳石,随深藏地下,未为人识,在数百年之后不是被大规模开发出来了吗?徐霞客的价值当时未为人识,在300年后终究得到胡适、梁实秋的公正评价。

南朝宋颜延之诗,“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唐张固诗谓“孤峰不与众山俦,直上青云势未休”。都突出写它介然兀立的气势。在我眼里,“一枝独秀”的是《徐霞客游记》,“介然兀立”的是徐霞客。        (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