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相传- --春节民俗记忆之九

标签:
春节生活纪录杂谈 |
标签:春节
民俗
父子相传
---春节民俗记忆之九
春节前,再到商河采访鼓子秧歌。
这时候,鼓子秧歌不再是庆祝丰收,庆祝翻身,鼓子秧歌已作为一种民俗,成为一种文化,一种非物质遗产,被传承,被纪念。
我走过一个又一个村庄,看到农家操练鼓子秧歌,在一个打谷场上,父亲在旁看着,儿子在跳着、舞着。而孙子在旁边学步。在另一户人家,看到父子相传,而三五岁的孙子则盯着看,那一招一式就是这样传下来的。
我受到一种启发,鼓子秧歌是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我们的春节文化不也是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吗?山东历史开发较早,商河一带民间舞蹈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当地就有‘周朝秧歌唐朝戏’的说法,而鼓子秧歌的形成则始于汉朝抗击洪水与改造自然的斗争。商河是流经这个县北部的一条大河,原为黄河故道商水的别称。公元前十七年(汉成帝鸿嘉4年)派官吏浒商治水,浒商率领民从筑堤坝、通商河,战胜洪水,使而幸免受其害,沿河百姓喜获丰收,便手拿面盒、雨伞,挽起赶面杖,载歌载舞,歌颂治黄的胜利。自此,每获丰收,遂歌舞相庆。“生于斯、长于斯,歌哭于斯“的商河鼓子秧歌由此而生。两千年来,逐步形成以商河城为中心,遍及商河全境并波及周围惠民、乐陵、阳信、临邑,洛阳等具数十个乡镇,流派纷呈的大型汉族民间舞蹈。
商河城北的商家村是跳得最好的农民舞蹈队,我们看到一位年过七旬的老者商景新,他是修治商河的浒商的第54代孙,村里清一色是姓商的,他门的舞蹈队伍也被称为“商家军”,这老者是“景”字辈,以下排列为“景”、广、汝、思、凤、成、连、建、新、兴”,现在常九世同堂,一起舞之蹈之。这位老者说,商河原是黄河,他们的祖宗治水有功,这条河遂改为商河,商河鼓子秧歌是父传子,子传孙一代一代传下来的。
商河人表演鼓子秧歌的水平越来越高。解放初,12名商河农民在北京怀仁堂代表山东第一次捧回全国农民文化艺术节金杯,在60年代初,被列为汉族民间舞蹈教材。可是农民日子不好过时,鼓子秧歌也停舞了十多年。现在,鼓子秧歌已经从民间走进电视剧,城运会、风筝节、世界旅游日和城市大型工矿企业,进入了人们现代文化生活的范围。
本文系作者原创,转载请著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