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往城里寄邮包 ---春节民俗记忆之五

(2009-01-18 23:15:33)
标签:

文化

  标签春节 民俗                        

往城里寄邮包

 

    ---春节民俗记忆之五

  

往城里寄邮包 <wbr>---春节民俗记忆之五

 

 

包产到户第一年,邮局忙得不行了。

    这个邮局在黄河故道,叫菜屯,是出茌平园铃大枣的地方。农民来邮寄的最多的是园铃大枣,有花生、芝麻,也有瓜干、桃干、杏干。一块白布缝的包包,是一针一线缝起来的,每小袋三斤或五斤。

邮寄的地址有北京、上海、天津、济南、青岛,都是大城市。当时城市供应极其匮乏,几乎所有的食品都是凭票供应,每个家庭都会按期领到粮票、布票、蛋票、糖票、盐票……红枣是根本吃不到的。

这里也是第一批包产到户的村庄。1978年是大灾年,群众过不了荒。聊城地区拿出200万亩地,让老百姓度荒,说的是荒地,往往是两县交界的地方,也是熟地。每亩地只要交5斤花生,其余全归农民自己所有。这是变相的“包产到户”甚至比包产到户更为彻底,因为“产”不包了,仅仅5斤花生,等于让老百姓白种地,皇粮国税也不要交。这是聊城、菏泽两个地区偷偷搞的,他们只有一个要求,不让老百姓说,这是“借地度荒”。偷偷搞了一年,风气变了,上面口子放开了,就按着搞承包,包产到户便推开了。这种借地度荒与凤阳小岗村不一样,那是顶着干,彻底的分开,这是躲着干,偷偷的分开。不过,聊城、菏泽分开的面积更大,后来规模更大,导致1980年棉花特大丰收引起激变。聊城地区农民人口收入由46元猛增到94元,翻了一番。102万户农户有60多万户分配超过500元。

丰收后,出现往城里寄包裹热。过去,吃不饱饭,总是城里亲戚扶持,老人病了,孩子上学,出事故了,一分钱也没有,总是城里的哥哥、叔叔拿钱来。如今自己富了,城里的叔叔、哥哥却穷了,食品供应紧张,什么都要票。丰收了,第一件事先给城里叔、哥寄一包红枣,在过年前吃上家乡的大红枣。再让他们给上级带个信,只要政策不变,城里人吃什么都有。后来,就因为帮助农民邮局包裹多,这个夫妻邮局被评为“先进邮局”。

本文系作者原创,转载请著明出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