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枣强“八大碗”
枣强县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古时,民间百姓就对婚庆礼仪格外重视,娶亲时主家一定会设席摆宴,“八大碗”就是有名的传统婚宴习俗。
“臣赞八大碗”在民间美誉远播。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日,我与朋友从枣强县城出发,向东北方向行驶二十华里,终于寻到了郑守仁师傅开了二十多年的老店“臣赞八大碗”。这里虽然有些偏僻,但周围县市的美食客、及远在他乡的游子回乡都要到这里品尝“八大碗”,享受一番美味佳肴。
郑师傅说,“八大碗”
当地方言称为“成席儿”,实际上是一桌蒸碗。据说从宋代开始,枣强农村就有了用“八大碗”设宴的习俗,到了明清两代已负盛名。原先每村都有专门制作八大碗的师傅,通常婚礼前两天办婚事的主家便请师傅到家里准备了。
郑师傅做的传统“八大碗”用料考究,制作精良,由红肉(经过熏制的猪肉)、白肉(未经熏制的猪肉)、肘子肉、鸡肉、丸子、咸鱼、炸豆腐、蘑菇汤8个“净碗”组成,像红肉、白肉这些“净碗”,是把鲜猪肉打成四方块,下锅煮至八分熟后,把葱、姜、蒜、大料等作料放进去,然后再上锅蒸制一小时。经过熏制的红肉、肘子肉色泽棕红、香而不腻、烂而不黏、瘦而不柴,吃到嘴里,浓浓的香味令食客回味无穷。现在有的客人不愿吃鸡肉,这里的鸡肉“净碗”都是把做好的排骨肉撕成一条条而成的。
“八大碗”为什么用咸鱼做食材呢?我与朋友都非常好奇。郑师傅解释说,古时候,村里人买东西不太方便,也没有冰箱,办婚事的主家怕买回的鱼坏掉,就把鱼腌咸,有的干脆就直接用咸鱼。现在郑师傅的咸鱼做法,是把鲜鱼肉剁成肉泥,放上面粉、盐和作料搅拌,摊成鱼饼的形状,然后在花生油里炸,也许人们就是吃的那股咸鱼味吧。
我们看到,郑师傅在做“八大碗”丸子时,把肉馅、作料等精心调制、搅拌后,做成8个光滑、圆润的小丸子再上锅与其它“净碗”一起蒸制,开锅浇汤后的小丸子,个个细腻精致、清香诱人。
郑师傅说,“八大碗”是讲究营养和荤素搭配的,“炸豆腐”就是其中的一道素菜。一块鲜嫩的豆腐即刻被切成大小匀称的小方块,经花生油的煎炸后,棕红色的豆腐块醇香浓郁、扑鼻而来。
“八大碗”怎么还有蘑菇汤呢?原来这里的汤所用的蘑菇是山里的干蘑菇,泡好、清洗后,再用原汁熬。这样的蘑菇汤喝上几口,不仅生津养气,而且味道醇浓,菇香四溢,一直滋润到肺腑。
郑师傅边忙活“八大碗”的炊事边给我们介绍说,古时候,枣强县有的富户在操办婚宴时,会给新亲一桌上“十大碗”,表示把新媳妇的娘家人视为“高客(方言读作qie)”(贵客)。为讲究荤素搭配,“十大碗”中,有用黄花菜、鸡蛋和海带等品种的,但每碗仍是单独一样食品。我看到郑守仁师傅在调一种汤,放了盐、醋、香菜、姜丝、葱丝、鸡精、香油等,还没有喝,那汤的清香就扑鼻而来。原来这汤是往蒸制好的“八大碗”中浇的汁。
郑守仁师傅还给我们讲了枣强人的传统婚嫁礼俗,一般分为订亲、送嫁妆、迎娶、拜堂、回门等。婚宴席间有三套程序:先上茶点。娘家送新人的客人俗称“高切”,先要请进正屋,贵客冲门,陪客的坐在门口,8个人一桌。上茶点是喝酒之前的礼俗,讲究八样,即“四干四鲜”:四样点心,四种水果。新郎新娘拜过天地,礼毕,开始给客人们上酒菜,多为8个,讲究“四凉四热”。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随着一声高喊“上席了!”。婚宴“八大碗”才开始登场,也把婚宴推向高潮。陪客的紧忙用筷子点着其中一碗热情地说道:来,来!动筷子!请娘家“高客”先夹菜,以示敬意,然后大家跟着夹菜,一碗菜有吃的还要有剩的,表示富余,这也是老辈里传下来的规矩。吃过一碗,陪客的连忙又让,再尝另一碗,再让再尝,碗碗动筷子,整个宴席其乐融融。
枣强的民俗中,也有“白事”“成席儿”的,是家里的老人高寿而终,“八大碗”代表的是“喜丧”。
枣强“八大碗”作为一种传统的地方饮食文化,如今已从喜宴上走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一次,全国道德模范林秀贞家来了客人,“林大姐”就是用家乡的“八大碗”来招待客人的。
“酒香不怕巷子深”,我们问郑守仁师傅,他家的店为什么不挂招牌?他说他们家老辈里就做“八大碗”,他的手艺是从祖辈继承下来的。算来也快50年了。“八大碗”是实打实做出来的,名气是老百姓传出来的。
孙桂芹
加载中,请稍候......